正文 第六章 康拉德、傑克·倫敦、海明威和《詩》《辭》之中覓海洋(2 / 3)

1909年,他發表了代表作《馬丁·伊登》,這部小說明顯地帶有傑克·倫敦自己生活的影子,他筆下的馬丁·伊登是一位窮困的普通水手。由於偶然的機會,這位水手撞進了律師摩斯的家,並和羅斯小姐相愛。在愛情的的鼓勵下馬丁刻苦進行文學創作,既使忍饑挨餓,也不停筆,但羅斯的父母堅決反對女兒與馬丁來住,馬丁承受著身體和精神的巨大打擊,終於成了名,來和他拉關係,羅斯也哭著來求他寬恕。然而在這個社會的頂峰上,馬丁卻覺得一切都是空虛的。最後,馬丁離開了文明社會,在一座太平洋小島上隱居,不久投水自殺了。

1913年傑克·倫敦還創作了短篇小說《在甲板的天篷下》,描寫一位美麗的富家小姐在漫長的航行中玩了各種花樣,最後不顧水下有鯊魚出入,而把一枚枚金幣拋入海中,引逗當地窮孩子去捕撈,她自己則以欣賞孩子優美的跳水姿式為樂,最後孩子被鯊魚咬成兩截,小說暴露了這美麗的富家小姐的醜惡心靈,是對海洋生活的一個新題材領域的開掘。

這一年,傑克·倫敦終於實現了他的“斯拿克”之夢——他的船終於下水了。但這艘耗費30000元巨資建成的船質量極差,故障百出。有一次,傑克·倫敦乘它遊曆南太平洋時,途中發生故障,勉強行至所羅門群島,就寸步難移了。傑克·倫敦痛苦萬分,隻好以3000元的廉價賣給了一個奴隸販子,傑克·倫敦的夢破碎了。此後,新的打擊不斷來到:新生的女兒僅活了三天就不幸夭折、家庭的糾紛弄得他疲憊不堪、嚴重的火災焚毀了他用80000美元造成的僅住了一個晚上的住宅“狼城”,傑克·倫敦陷入苦悶之中,時常去酒館中狂飲,在迷離的醉意中重構他的“斯拿克”之夢。

1916年11月22日,傑克·倫敦和他筆下的水手作家馬丁·伊登一樣,自殺身亡。

“孩子,這支成人用的獵槍是你10歲生日的禮物。”——1909年7月21日,海明威的父親對小海明威說。

父親雖說是個醫生,但喜歡釣魚打獵。父親對男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海明威就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形成了喜歡冒險、愛好打漁狩獵、厭惡安定生活的性格。他脾氣暴燥,學了兩天拳擊就敢登台與名手較量,結果被打得鼻青臉腫。他喜歡浪跡天涯,在歐洲參加戰爭,在亞洲采訪過抗戰中的蔣介石和周恩來、在非洲做過冒險旅行。他一生受傷無數,打棒球折斷過手指,玩刀子把手紮得鮮血淋淋,被利器刺傷,被飛來之物擦破眼球,超速飛車翻進山溝折斷骨頭,怒踢椅子扭傷腳腕,險些喪生於非洲的雄獅之口,兩次遇空難脊骨裂斷……他的渾身上下有237片榴彈炮炮彈片和大麵積燒傷,大腦也受過嚴重震蕩。他酷愛漁獵,在非洲叢林中獵獅,獵豹子,殺過羚羊,在洛杉機伏擊過灰熊,在懷俄明射殺過鬆雞,在法國打過鴿子,在世界各地的江湖海洋上釣過魚,還曾釣到過一條重達512磅的大馬林魚。

這位性格獨特的大作家寫過不少海洋文學作品,如193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描寫的是一位以海上走私為生的狡猾的冒險家莫根。又如他死後才得以麵世的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主人翁是一位叫赫德森的畫家。但其成就最高的作品是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寫得是老漁人桑提亞哥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了,但他不服老不信命繼續出海,終於,他捕到一條大魚,魚把他的小船拖向海的遠處,人——魚——海之間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搏鬥。最後,大魚終於死了,它的肉也被尾隨而來的星鯊吃光了,桑提亞哥拖回港的隻是從頭到尾巴足有18英尺長的赤條條的魚脊骨。

圍繞著人——魚——海,海明威運用他精美簡煉的敘事筆法,描述了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大搏鬥。故事中的老漁人最終是失敗了,但他敢於與命運抗爭,敢於和自然搏鬥的精神力量卻給人以啟示。海明威的作品中時常出現這種藝術形象,如短篇小說《不敗者》中的老鬥牛士曼紐爾·卡西亞,明知自己重病在身,仍不聽朋友勸告,上場與公牛搏鬥,最後與牛一起倒在血泊中。這類形象體現出一個共同的意韻——人在與自然、與自我的鬥爭中雖不免要失敗,但勇敢的鬥爭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即所謂“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海明威之所以能塑造出一個個硬漢的藝術形象,和他的獨特個性是分不開的,甚至使人感到《老人與海》中的老漁人桑提亞哥就是他本人。據說美國費羅裏達州南端基韋斯特的水族館裏有一條大魚的標本,下麵的銘牌上注著——這就是《老人與海》中的那條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