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康拉德、傑克·倫敦、海明威和《詩》《辭》之中覓海洋(3 / 3)

《老人與海》以其獨特的藝術力量把世界海洋文學創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峰,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因為海明威“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因為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而授予海明威諾貝爾文學獎。

7年之後的7月2日,身患高血壓、糖尿病、皮癌的海明威把一隻鑲銀的珍貴獵槍對準自己的嘴巴,扣動了板機,他不願苟延殘喘,無意留戀人間,像一個永遠不會被打敗的硬漢那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詩經》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盡管我們還不能在《詩經》中看到更多的海洋描寫,但是仍能找到海洋的影子,如在《小雅·沔水》中,就曾用江河入海的現象起“興”——“沔彼流水,朝宗於海”。這雖然隻是“興”的部分,但它和下文中抒情主人翁嗟歎身世、傾吐憂思是相互聯係的。可見在《詩經》的時代,海洋已經進入到文學創作的領域之中了。另外,在《商頌·長發》中,還有“相相烈士,海外有截”的句子,說的是契的孫子相土,在海外發現並治理了一塊土地,後人推測相土建立海外領地的地方就是朝鮮半島。很顯然,這裏歌頌與記錄的是古代中國先民的海外移民與海洋發現。它不僅成為中國古典海洋文學發展過程中早生的萌芽,而且為後人保留下十分珍貴的中國古代海洋開發事業的史料。

與《詩經》雙輝並耀的《楚辭》,是指戰國時期我國南方楚地出現的一種詩體。屈原(約前340─前278年)和後來的一些作家用這種詩體創作了大量詩作。這些詩作經選輯編成的詩集《楚辭》中包括著大量對海洋的描寫。如流放中的屈原因“憂思煩亂,精神越散,與形離別………故憤然大招其魂”的《大招》中,詩人呼喚自己無所歸依的魂魄不要離散四方,他寫道:

魂乎歸來!(魂魄啊,回來吧!)

無東無西,(不要去東也不要去西)

無南無北隻。(不要往南也不要往北)

東有大海,(東方有大海)

溺水隻。(水深流又急)

螭龍並流,(海中龍正隨波遊蕩)

上下悠悠隻。(上下翻騰而遊戲)

霧雨淫淫,(海上陰雨濃霧連綿不散)

白皓膠隻。(白茫茫無際無邊)

魂乎無東!(我的魂啊別向東遊入海!)

湯穀寂寥隻。(太陽升起的地方多麼寂寞)

《楚辭》中的海洋描寫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方麵內容:

首先,楚辭作者廣泛應用海洋神話為創作素材,其中僅海神就有海神玄冥(冥淩浹行·《大招》),海神伯強(伯強何處·《天問》),南方海神祝融(曆祝融於朱冥·《遠遊》),北海之神海若(令海若舞馮夷·《遠遊》),波濤之神陽候(淩陽候之汜濫《哀郢》),潮神伍子胥(從子胥而自適·《悲回風》),海外仙人安期生(從安期兮蓬萊·《傷時》)等等。此外還有海中無角的虯龍,人麵的鯪魚,頂負五神山的巨鼇,身高千仞的海上巨人,仙人居住的蓬萊仙島等等。幾乎是涉及了楚辭時代海洋神話的所有內容。

第二,《楚辭》中講到許多古代海洋曆史人物,如殷商時期渡海開發朝鮮的箕子,最早進行水上戰爭的寒澆等等。

第三,《楚辭》中不少篇章形象地描畫出古代中國人的海陸地域觀念。古人以為:中國九州位於中,四周環以大海,在東方,有地名穀,那裏有“長數千丈、大二千圍,兩兩同根,互相依倚”的神樹叫扶桑,這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太陽每天還要在一個叫鹹池的海洋中沐浴,然後才升上天空,照臨大地。周行一天後又降落到西方崦嵫(蒙汜)。屈原離騷中“飲餘馬於鹹池兮,總餘轡乎扶桑”,“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等句子,使我們體味到詩人神思周遊天地,上下求索的意韻,同時也使我們看到古人心目中的宇宙構成模式和海洋觀念。

第四,《楚辭》,特別是屈原的《天問》中提出了一連串關於天地宇宙人生的提問。其中不少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海洋自然現象的認識與思考。如“伯強何處。”(海神伯強他住在什麼地方?)如“東流不溢,敦知其故?”(百川東流注海,誰知道為何總不滿溢?)如“應龍何畫?河海何曆(應龍怎樣用尾巴在地上劃出流瀉洪水的溝,江河又怎樣流向海洋?)等等提問,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海洋的探索精神。

最後,《楚辭》自屈原始,就確定了慨歎作家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采納接受,詩人痛感報國無門還要遭受讒害的情感基調。由此,包括屈原在內的楚辭作家或以滄海現象為依托,發出悲悒激憤的不平之歎,或表達自己希望放舟滄海而去又留戀故國那種躊躇於波濤之間,行於江海之上,欲行欲止的複雜情感。如“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惜誓》)”;“寧為江海之泥塗兮,安能久見此濁世(《怨世》)”,此屬於前者。“榜舫兮下流,東注兮。蛟龍兮導引,文魚兮上瀨……河伯兮開門,迎餘兮歡欣。顧念兮舊都,懷恨兮艱難(《尊嘉》)”;“瀝滄海兮東遊,沐盥浴兮天地……望江漢兮?蔏,心緊薬兮傷懷(《疾世》)”,則屬於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