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人顧愷之《觀濤賦》寫道:“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洪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鱗采介,特種奇名。崩戀填壑,傾堆漸隅。岑有積螺,嶺有懸魚。謨茲濤之為體,亦崇廣而宏浚。形無常而參神,斯必來以知信。勢剛淩以周威,質柔弱而協順。”不僅寫海之壯濤之雄,而且運用想象,描寫海濤藏珍帶寶的奇詭。同時還在其中談到海水的浸陵滋漫,會使遠山近嶺洇沒,海潮退去後,魚蝦蚌螺會留滯在山頂。也談到海濤雖然往來無蹤,但卻有一定的規律。
晉人寫濤為賦的,還有兩位比較出名。一位是曹毗,他的《觀濤賦》寫道:“伊山水之遼迥,何秋月之淒清。瞻滄津之騰起,觀雲濤之來征。爾其勢也,發源溟池,回衝天井,灑拂倉漢,遙櫟星景。伍子結誓於陰府,洪湍應期而來聘。汨如八風俱臻,隗若昆?抗嶺。”其中用到伍子胥潮神的神話。另一位寫了《觀濤賦》的晉人伏滔,他寫的也屬於抒情小賦:“若夫金?理轡,素月告望。宏濤於是鬱起,重流於是電驤。起沙?而迅邁,觸橫門而壯,灌江津而,鼓赤岸而激揚。”這些晉人之作,語言簡煉,音韻鏗鏘,但相比之下,寫濤之賦還是枚乘的《七發》形象更佳。
而唐人盧肇的《海潮賦》卻更注重對海洋潮汐問題的探索與研究,他一連氣提出了十四個關於海洋潮汐現象的問題,其中第七個問題是“何錢塘洶然而獨起,殊百川之進退。”問的正是錢塘江潮形成的自然原因。這種帶有探尋宇宙奧秘意味的創作思想,使他的《海潮賦》在潮濤文學中別具一格。
“三曹”指魏武帝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這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創造了慷慨激躍、剛健猶勁的建安詩風,在中國文學史上很有影響。而三曹的詩歌中,都有描寫海洋的篇章。
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率兵東征烏桓到達北方沿海,他在碣石題詩,寫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詩中,曹操敘述了自己揮兵蕩北,“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感受。他筆下的海洋是一幅遼闊浩瀚,激蕩人心的景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種雄壯的海洋景色開拓了他的胸襟,撥響了詩人慷慨悲涼的藝術創作心弦。於是乃有“幸甚至哉,歌以詠誌”的嘯歎。全詩從觀海、壯海到以大海包孕日月星辰、吞吐宇宙洪荒的博大壯闊來自勵自況,其激躍的節奏,渾莽的氣象,沉雄的韻味,予人以深刻的感染,令人讀罷精神為之一振。古人寫海詩眾多,能勝曹操此詩者少。
曹操次子曹丕,嗣魏王位,代漢建魏,諡文皇帝。他在詩歌創作和文學批評方麵都有很高造詣,曾用賦體寫過《滄海賦》描寫海洋“驚濤暴駭,騰湧澎湃,鏗訇隱鄰,湧沸淩邁”的景象。他也用詩描寫過曹魏水師“浮舟橫大江,討彼犯荊虜。武將齊貫甲,征人伐金鼓。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但曹丕更多的詩具有樸素清麗的民歌特色和婉約的抒情特征。他寫過一首《釣竿》,說的是一位追求愛情的女子“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灘”。她的想象中眼前出現了一位漁人,“釣竿何珊珊,魚尾何??”,實際上是渴盼得到真實的情愛。她並不空自想象哀歎,而是積極追求愛情,大膽地問路上那青年男子:“行路之好者,香餌欲何為?”
曹植是曹丕的弟弟,才華橫溢,詩情激躍,情感熱烈,慷慨動人。他慣於運用海洋的形象揮瀉自己的感情。他抒發自己的壯誌豪情時,就寫道:“遊潢潦,不知江海流。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遊?(《篇》)”他意欲出世神遊時,就寫道:“遠遊臨四海,俯仰觀洪波。大魚若曲陵,乘浪相經過。靈鼇戴方丈,神嶽儼嵯峨……(《遠遊篇》)”他在朋友被害而自己無力救助時就發出了“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的悲憤不平之聲。他寫自己遊曆海隅、航渡滄海的情景時,就吟道:“岸岩若崩缺,潮水何洶洶!蚌蛤被濱涯,光彩如錦虹。高波淩雲霄,浮氣象螭龍,鯨脊若丘陵,若山上鬆。呼吸吞船,澎濞戲中鴻。方舟尋高價,珍寶麗以通。一舉必千裏,乘舉帆幢。經危履險阻,末知命所鍾。常恐沈黃壚,下與黿鱉同。南極蒼梧野,遊盼窮九江。中夜指參辰,欲師當定從……”更為難得的是他還能夠體察海邊人民生活的疾苦。寫過:“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妻子象禽魯,行止依林阻……”表現出作者對沿海人民苦難生活境遇的同情。
綜觀三曹寫海詩,曹丕雖清新抒情,但失之於氣格稍弱。曹植寫海洋的作品眾多,以豐富多樣見長。而說到恢宏厚重,大氣磅礴者,則仍非曹操莫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