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美猴神童、寶船踏波、曆奇得寶、鬼氣縱橫話海洋(1 / 3)

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給我們提供了別具一格的海洋神話故事。

吳承恩(1500─1582)的《西遊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中,寫美猴王龍宮借寶的故事。這位神通廣大、疾惡如仇又頑皮可愛的美猴王蔑視一切權威,到東海龍宮中借兵器,他左挑右撿,毫不客氣。最後取走了定海神針金箍棒,把龍宮攪得天翻地覆,到此仍不罷休,又向四海龍王要盔要甲要袍要靴,一切如意之後,也不稱謝,一路打出去。真是膽大包天,把個聲威赫赫的四海龍王弄得一籌莫展,威風掃地。作者吳承恩馳騁神奇的想象,熱情謳歌了孫悟空敢於鬥爭,敢於反抗的叛逆性格。相對之下,四海龍王都成為被玩弄、戰勝的角色。

明人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告訴我們另一個戰勝海洋的神話英雄故事。其第12回《陳唐關哪吒出世》寫陳塘關總兵李靖七歲的小兒子哪吒天生神異,他在東海海口上洗澡,攪得水晶宮搖晃震顫不已。當巡海夜叉李艮和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前來興師問罪時,他先是不費吹灰之力把夜叉打得腦漿迸流而死,接著又抽了龍王三太子的龍筋,最後竟連堂堂龍王,也被他用乾坤圈打倒在地,“趕上去一腳踏住後心”。這充滿童稚氣的神勇小英雄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封神演義》一書,照魯迅先生的評價;較水滸,固失之架空;仿西遊,又遜其雄肆”。但小哪吒鬧海一段卻十分精彩,不但是全書的精華,在古典小說中也是不多見的。

明代的鄭和西洋航海,是世界航海史上值得大書一筆的曆史。如此壯舉,對中國海洋文學創作自然會產生影響。

圍繞鄭和下西洋航海的文學創作有大致三個類型,其一,是參加鄭和西洋航海的人們的航途實錄,如費信的《星槎勝覽》、馬歡的《瀛洲勝覽》、鞏珍的《西洋番國誌》等,他們的創作雖並非純文學的,但有的篇章可以做為海上遊記、隨筆或筆記小說,有的可以做為海洋神話文學來看待。其中相當一批具有很濃厚的文學意味和文化學價值。

以費信的《星槎勝覽》為例,僅就其所經過的南洋島國爪哇國而言,就收集了相當精采的神話。如記錄的爪哇上古神話,說古時有個叫鬼子魔天的惡神和一個青麵、紅身、赤發名叫象的惡魔交配,產下百子,這一百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一樣吃人肉喝人血,爪哇人幾乎被它們吃光。“忽一日,雷震石裂,中坐一人,眾稱異之,遂為國王”。這位從石頭中生出的國王,“即領餘眾,驅逐象,而除其害,複生齒安業至今”。另一個故事說有個叫蘇魯馬益的地方,有一家惡人,人口多達五百,凶惡之極。有一天,來了一位神僧,喝了一口水含在嘴裏,對這家五百惡人一噴,所有的人都變成了猿猴,“止留一老嫗不化,今存。”另外一段傳說講元代中國將軍史弼、高興率兵渡海來征爪哇,戰鬥持續一個月而未結果,中國艦隊的淡水快用盡了,這時,史高二將軍對天禱告說:“奉天伐蠻,若天予我水,即生,不予則死。”他們把槍插進鹹苦的海水裏,清泉隨槍湧起,水味甘甜。喝足水的中國航隊官兵兵威大振,“聲奮擊,番兵百萬餘眾悉敗走,乘勝長驅,生擒番人,烹而食之。至今稱中國能食人也!”這些描寫中確實是具有很明顯的文學意味。

圍繞鄭和下西洋的文學創作的第二個類型是古典章回小說的創作。明萬曆年間的文人羅登懋撰著了《三寶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共20卷100回,作者字登之,生卒籍貫均不可考。其書序中說明了創作意圖,即現在東方有倭寇為患,不像當年被鄭和懾服的西方著國那樣依然臣服於中國,所以寫這本書,以感歎沒有鄭和王景宏這樣的人物再世。但是書的內容,卻“頗與序言之慷慨不相應。”大概是因為作者並沒有海上航行和戰爭的實際經曆,最多是讀過鄭和航海的參加者的筆記,所以在描寫鄭和航海這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時,顯得力不從心,隻好借助幻想,侈談神怪,或襲取《西遊記》《封神演義》的筆法故事。其書的大致線索是:前14回寫一位叫碧峰長老的人降生、出家、降魔和鬥法的故事。15回起才寫碧峰長老和張天師協助鄭和船隊出海,一路上除魔斬妖,懾服海外30餘國的經曆。其書雖寫鄭和航海,但神怪鬥法更多於航海描述,思想境界和藝術水平也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