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前文化生態的現代意義(2 / 2)

西方現代藝術中的小便器、大糞桶、大地藝術、捆紮藝術、心理原始律動等等超越藝術的藝術,顯然無不借用前文化生態,而與禪宗有深刻的契合。從“狗子皆有佛性”可以看出波普穢庸實物的擺設中見出同步性。從不立文字的公案中見出與行為藝術的一致性,從康定斯基對空白的崇用上可以看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效應。……這些行為如果僅僅看做是對傳統藝術的嘲弄顯然是不夠的,而影視文化負載變異下借助前文化生態的一種本性還原。它本身給預告了新的思想和觀念的成立。

而在這個形態上再來看個體藝術的固守,顯然是沒有多少意義的。畢加索早已把藝術唯美的狹小柵欄擠破,達利《內戰的預感》令人惡心不止地嘲弄了藝術的快感原則。波普的實物擺設顯然超越了藝術的形式、語言的嚴謹序列。大地藝術、捆紮藝術更是視藝術民族性為癡人說夢。這些前文化生態的利用行為顯然也是對成熟文化規範、界限和製約的打破,是對扭曲人的靈性的呼喚。

現代中國青年美術的前衛者那富於動蕩劇變的奇詭畫風和衝破藝術界限的多方麵實驗,如果站在“成熟”文化之上順序觀察,則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們跳出“藝術純粹”的窠臼,從人類文化的宏闊背景上,把它看做是對“成熟”文化隱蔽人性,汙染思維的打破,和前文化生態的意義弘揚,那麼就具備了一個理解的前提。青年美術群體中,諸如東北的寒帶後文化,所產生的一個個冰雪僵化堆積人形,則是相對溫帶文化(指黃河中下遊的氣候溫和帶產生的儒家教化倫理、秩序人生恒態文化時空)的提出。這種寒帶相對於中國厚重文化則是一種不參與負荷的空白點。這是一種相對地域文化對傳統的反思,它的意義在於對中原文化獨立存在價值的挑戰。

浙江八五新空間——城市文化就其積累來講是十分薄弱的,我們姑且稱之為“漠化”(冷漠、沙漠)文化。這種卑瑣、單調、乏味的“漠化”形象,亦是對傳統文化的,“象外之意”“經”的意之外味驗性文化的徹底反動,“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文化後(工業文化)的衝擊波”。

湖南集團——與勞森相的波普相呼應,主張觀眾的參與,打破藝術高高在上的貴族感。是走向泛文化層次的轉化契機。實物化的擺設在中國的參與意義其影響也是深遠的。它將反思我們對藝術之間不可逾越界限的劃定。

穀文達——之所以把他單獨作為例案分析,顯然他在現階段對中國傳統藝術更有直接的批判意義。毫無疑問,他是以傳統文化來反思傳統文化。《靜觀的世界》是以禪宗、道家的境界作為現代意識的檢討,而《文字係列》顯然則對中國畫和中國書法帶有一種批判情緒了。他以大量倒置、分解的扁刷漢字來嘲弄中國書法嚴謹的序列結構和“用筆千古不移”的恒訓。這無疑也是以前文化生態的借助,達到其批判的目的。

西方現代藝術中,如達達、動作畫派、心理畫派、超現實主義、這些以心理的原始律動和潛意識、下意識、性意識為藝術誘發契機的行為,顯然也是以不負荷傳統文化為前提的。某種意義上,這就是一種前文化生態的張力所在。作為藝術的概念和典範是在中世紀把文化粒子聚結在容器裏麵,建立起來的“唯文化”“化”的藝術響應。這種藝術不斷地積累,逐漸地把人類心理律動、衝動、萌發汙染、浸透,是一種心理的藝術化,並以“美”這一狹窄概念來作為對藝術衡量的唯一標準。而藝術的現代發展則是人類與社會文化、曆史積澱文化振頻下的同步效應,它要衝破的也就不但是“美”的柵欄,更是藝術的界限。因此,前文化生態在現代藝術的回歸與指向,說明了藝術觀念的放大。更大程度上也是文化觀念同步社會化超越藝術的藝術成立。這便是不依古典藝術迷戀者的意誌為轉移的人類文化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