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1 / 3)

(一)藝術作品的內容

藝術作品的內容是指獨立於形式之外的各種不同層次存在的內涵。這種內涵指通過塑造形象,生動地反映在作品中的現實生活及其所包含和體現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它應當包括有序的與無序的、敘事的與象征的、先驗的與經驗的廣泛涵蓋。藝術作品的內容主要由題材、主題、情節等要素構成。

同時,要更加準確地把握藝術作品的內容,亦必須進入它的不同存在的層次之中。

1.原始藝術的內容

同一般藝術內容的涵義相比,有著極為特殊的存在特征與形態。作為原始藝術的內容是極為粗略與泛在的,但其深層機製上卻是具有複雜而靈幻的意味。

況且,我們可以從原始藝術作為宗教基礎和依附框架來說明這個問題。在原始舞蹈的狂放與粗野的衝動韻律中,落實在造型樣式的生理特征的大跨度開張,如乳房、腹部等生殖功能的強化,對臂、臀的萎縮性處理,它體現了來自於生命底層的熱望。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是醜陋不堪的形式,對於原始人而言卻是美神的外化。由於追問生命來源帶來的宗教內涵,給今天的觀照者以距離性觀照,它更多地被賦於曆史文化心理內容的投射,從而產生豐盛的多向感應聯想。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由於曆史及自然化的雙重原始意味產生了兩方麵的內容。一是其本來的“發生”動因,它之於一件作品所指向的是其源初的具體概念包涵。二是由於時空錯置而帶來的感應內容的豐富性。前者是本來的,即創作者在接受集體理念之後的製作內容,後者是發生的,它緣於時間的延長帶來的空間性意圖。二者的疊合構成了我們今天對原始藝術觀照的完整內容。

2.民間樣式的內容發生

關於時空交疊的內容,還同時可以包涵到民間藝術。諸如在北魏時民間書工所刻契與偶然刻畫的文字,這種非文人的民間形式,我們油然可見其如此內容的發生情境:如果沒有文人書法的獨立自生係統的充分完善,這一切情況都是不可想象的。當康有為看到民間書工的峻險與撲拙之意味,從而力主碑書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這同時來自於一種觀念的轉換。至於碑書的未來狀況如何,毫無疑問,嗜書如癖的唐太宗李世民卻對此絕不會詔令天下,一字千金去購藏,唐代書壇對此則是鄙視有加的。而至清代出現如此狀況,則是因為在徹底轉換了情境之後,為了修正至極的矯飾——館閣體的“黑大方光”便是程式的終極凝化所到達的極端,在這裏一切表現的激情被嚴格的狀如算子所鉸殺,比照出構成上的內容。由於情境的誤置帶來作品標準的轉換,從而在主體受到撤換——欣賞者成為創造內容的人。

3.集體內容與個體內容

當我們在陝西民間藝人——那些老太太們的剪紙圖式中,發現了與畢加索繪畫造型的驚人平行時,在四川廣漢出土的商周青銅牛形飾件上,凸出的眼睛在與畢加索雕刻重合時,這一切並不能提供有關中國民間藝術已具備現代藝術內容的任何保障。這裏有一個集體內容與個體內容之間的區別。集體內容是指在民間藝人與商周銅器樣式的內在一致,諸如生存條件,創造驅力,人文環境之間的趨同性。這便是共同建立在對於吉祥禱語及民俗傳承的皈依與服從之上。它們之間並不存在程度上的區別。或者說在陝西、山東、浙江、河南等地民間圖式之間的區別僅僅在於風俗的流傳不同,在沉積的心理結構上則沒有什麼質的區別。相異則在於表現內容的差別。而至於思維與藝術內涵上並沒有二致之處。有的傑出者——我們隻要仔細地觀察一下便可以發現。形式並沒有因為個人的力量而有多少質的改變。而且在我們認為是“好”的、有“味道”的,則有可能對於藝人而言出自偶然。而在藝人們自己覺得“好”的,在我們看來有可能是俗不可耐。由於情境的多向製約與導向的相異,共同構置成為這麼一種令人憂喜參半的心理氛圍場景。

對於畢加索以及他的同行們而言,更多地在利用“集體性”樣式中,投射了現代文化創造的光芒內容。在以野抵雅,以樸還真的標準之下,現代藝術的誕生之時便攜帶了標準。它的真實含義在於,現代藝術從觀念到形式的自我完全與致動性係統的保證。

4.古典的內容

古典藝術期度作為內容的成立,則更多地進入那種濃烈的敘事性,不管我們今天怎樣闡說原始與民間的文化內容。從自律的順向軌跡上來講,作為敘事性,它畢竟是簡陋而粗略的,而且絕沒有那種在形式與內容的偏嗜狀態發生。

從對達·芬奇——作為文藝複興傑出代表的完美敘事性作品的分析,來提取我們需要的例證。

在《最後的晚餐》中,達·芬奇排除了一切可能衝淡情節的東西。他把耶穌畫在當中,借助敞開的大門把他突出。他故意把使徒擺得離耶穌遠一些,以便更加有力量地強調耶穌在構圖中的地位。達·芬奇在《最後的晚餐》中所要解決的一個基本任務,就是現實主義地表現眾人對耶穌這句話的無比複雜的內心反映:

“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耶穌的話,打破了死一般的沉默,猶如一塊石頭落在水裏,在水麵掀起波漣,逐漸擴大開去,他的話使在場者當中引起了莫大的騷動。而僅僅一分鍾以前,他們還都是處於相安無事的狀態之中的,坐在耶穌左首的那三個使徒,聽了耶穌的話反應特別衝動。他們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同仇敵愾的群組……因此,《最後的晚餐》始終是令人震驚的,這不僅是由於它的細節的真實,而也是出於它的“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準確性。

《蒙娜麗莎》則講解的是另一種內容:

一個普通的市民,一位銀行家的妻子。這便是蒙娜麗薩的社會性。達·芬奇首先從服飾上對其進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淡化。通過莫測的笑容帶來的女性魅力來填充內容,予以觀者以多向的情緒感應。這裏以對人物自然狀態的霎那間凝結而體現了所有的情節,它構成了有關古典主義在理想範式中,尋求個性的所有氣度。

5.現代藝術的內容

與古典主義內容含義大相徑庭,在現代藝術情境中似乎顯得多餘。但“內容”如果我們把它轉換成一種更為玄奧與莫測的傾向涵義,它的革命性首先成為基本條件與準則。而且,其本身的自我追賦內涵更多地來自於心理變化與判斷的相異傾向。在行動畫派代表人物波羅克那裏,一個如鮭魚網般編織起來的抽象樣式,旨在先說明藝術作為視覺網絡結構及心理變化的莫測性。它的內容也涵及強烈的生理致動,情緒的渲泄,癲狂懸浮的意識。但是,作者所定位的是在一種有意識地脫離用筆去痕跡的表現。

中國現代電影如《黃土地》、《孩子王》有關情節敘述的節奏被有意識地拉開了,故事的淡化是為了強調象征意味。布置的人物動勢,定位的鏡頭畫麵感,蒙太奇的跨越式切換,這一切有時是烘染故事的濃度,更多地卻是脫離了事件本身,從而走向了作為視覺的聚合。

在現代藝術中內容轉化的一個最有趣的例子,便是康定斯基對自己——幅風景畫觀念的轉化。有一次他外出回家,打開房門後發現了一幅令他驚奇萬分的作品。色彩的錯置與絢然達到令人難以想見的程度。然而,等他近前仔細一看,原來是他自己的一幅寫生畫,由於放倒了的緣故呈現出以上結果。這裏的一個標準的改變就是由於畫麵表現內容的改變,一旦具象的物體抽象化,其效果亦大相徑庭。其次他對於莫奈所畫的難以辨析的《幹草堆》曾予以高度的讚揚,其理由便在於在畫麵上淡化了具象內容,而轉向了注重的視覺內容。

至於超現實主義那荒誕夢魘的各種場景,則意味著對生活內容的錯位性處理。而象征主義繪畫、蒙德裏安的冷抽象等等,其中內容則更多地以理念內容為指歸。

現代藝術的內容另一層次就是情感的,如在德國表現主義繪畫中,動態幻化的筆觸與噪雜的色彩以及具體生活場景的隱蔽,這些努力取得了情感上的真美內容。在此層麵上,直覺的機動、情感的幻化。形式的莫測等等構成了有關現代藝術內容的基本框架。

(二)藝術作品的形式

在曆史的多向發展與呈現中,有關“形式”的話題也往往會變得與“內容”一樣無端地複雜。藝術作品形式的涵義由此囊括如形式的特征、規定、結構、獨立等等存在特性。

1.什麼是藝術作品的形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的內部結構、表現手段和外部形態。主要由結構、體裁、藝術語言、表現手法等要素構成。

簡言之,形式就是一件藝術作品的體現、構成與顯現體現方式。從類種上有體現形式,從作品上則有結構的形式。可以這樣講,沒有那件作品不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而得以展現的。因此,形式本身作為體現的限定,是來自於門類特征,而作為作品的結構形式,是可反映出其相對獨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