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蔡元培以其國民政府教育總長,倡導“兼容並蓄”的北大校長的身份,挾“美育代宗教說”的思想貫穿中國的教育界,綿延流長,不絕於目前。以至於當代的“素質教育”概念的提出根源於此,更有甚者,有的當代的研究者居然將“一切教育歸於美育”。
那麼,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到底包含了什麼樣的內容呢?“我們提倡美育,便是使人類能在音樂、雕刻、圖畫、文學裏又找見他們遺失的情感。我們每每在聽了一支歌,看了一張畫、一件雕刻,或是讀了一首詩、一篇文章以後,常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四周空氣會變的更溫柔,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似乎覺得自身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偉大的使命。這種使命不僅僅要使人人有飯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時還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還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樂趣,同時便知道了人生的可愛,人與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濃厚起來。那麼,雖然不能說戰爭可以完全消滅,至少可以毀除不少起釁的秧苗了。”
在這個可以看出,美育主要指的是不同藝術門類:
音樂、雕刻、圖畫、文學對人產生的熏陶作用:
四周的空氣會變得更溫柔,眼前的對象會變得更甜蜜它可以達到如此的目的:
“知道了享受人生的樂趣,同時便知道了人生的可愛,人與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濃厚起來”爾後自然地想見世界大同的景象:
“那麼,雖然不能說戰爭可以完全消滅,至少可以毀除不少起釁的秧苗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業餘藝術愛好者”的美好願望和天真的邏輯。如果藝術可以消弭戰爭的話,那麼,我們就無法解釋希特勒的藝術趣味為什麼沒有喚醒他的良知,而且他惟獨崇尚優雅的格調藝術,而將現代藝術斥之為是“令人墮落的藝術”,日本人對於藝術的熱愛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工藝的精致與雅韻的禪致彌漫其中,甚至他們在侵華戰爭中掠奪的藝術品是不計其數的。
繼而,蔡元培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極致:
“我們試反躬自省,當讀畫吟詩、搜奇探幽之際,在心頭每每感到一種莫可名言的怡適。即此境界,平日那種是非利害的念頭,人我差別的執著,都一概泯滅了,心中隻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機。這樣我們還不怡性悅情麼?心曠則神怡,心廣則體胖,我們還不能養身麼?人我之別、利害之念既已泯滅,我們還不能進德麼?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還不能治國平天下麼?”
沉浸於藝術之中,或許真的可以出現如“蔡元培式的幻覺”:我們試反躬自省,當讀畫吟詩、搜奇探幽之際,在心頭每每感到一種莫可名言的怡適。這個幻覺的進一步伸展,就是如佛教中描述的頓悟境地:“即此境界,平日那種是非利害的念頭,人我差別的執著,都一概泯滅了,心中隻有一片光明,一片天機。”不過,接下來的街鄰聊天式的生活喻指,似乎又有自我顛覆的意味:“這樣我們還不怡性悅情麼?心曠則神怡,心廣則體胖,我們還不能養身麼?人我之別、利害之念既已泯滅,我們還不能進德麼?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還不能治國平天下麼?”
關於美育的內涵,蔡元培如此界定為:
“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於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其實,蔡氏的美育即陶養感情的理論也不是他的發明,而是來自於王國維:王國維的“美者,感情之理想”,“美之為物,使人忘一己利害而入高尚純潔之域,此最純粹之快樂也”,以及美育:“使人之感情發達,以達完美之域”。
稍有些美學常識的人,便可以看出這是依據於文藝複興之後古典主義的美學腔調,如康德的美的普遍性和超越性、美感的心理分析,同時參加了席勒的美育觀點,並沒有多少個人的發見。
為了強調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將“軍國民主義者”、“實利主義者”、“公民道德者”“譬人之身,軍國民主義者,筋骨也,用以自衛;實利主義者,胃腸也,用以營養;公民道德者,呼吸機循環機也,周貫全體;美育者,神經係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於神經係而無跡象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廢之理也。”
而其中將“美育”看作是淩駕於世界觀之上的人的本體:“美育者,神經係也,所以傳導;世界觀者,心理作用也,附麗於神經係而無跡象可求。”
在與宗教進行比較之後,他得出如此結論: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強製的;
二、美育是進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由以上蔡元培關於美育的重要言論,可以看出其基本內涵以及如何替代宗教的基本邏輯線索:
(1)美育就是包含了古典藝術形態在內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