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溫柔、甜蜜是其藝術的基本趣味。
(3)從情感上享受人生的樂趣是其藝術的基本旨意。
(4)怡性悅情、心廣則體胖、養身、進德是其藝術的功能。
(5)如此自然可以治國平天下。
(6)美育與其他教育相比是關乎其人生觀的。
(7)美育的自由、進步、普及特點,注定了它可以替代宗教的強製、保守和有界。在這裏,藝術的認識、教化、審美三大功能被蔡元培揮發的淋漓盡致,而尤其是將藝術由審美上升到道德,由道德進入宗教的層麵之上。
其實,如果我們還原到蔡元培所處的半殖民、半封建的20世紀30年代,他以新興資本主義的世界觀來改造中國當時愚昧的封建主義世界觀,以藝術美好代替宗教的陰暗,毫無疑問體現出來的是一種“進步”的思想。不過,與其說是“進步”,倒不如說是一種低能的社會藝術化的烏托邦想象。
但是,如果將那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比對於21世紀的社會場景與文化處境,則其中的謬差可以想見了。
即使是在蔡元培時代的國際性藝術發展的背景,也已經遠遠不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狀態。這個時候現代主義已經波瀾四起。而蔡元培所賞識的林風眠的藝術,也不過是後期印象派調和野獸派的產物。
其實,蔡元培美育思想和教育思想在當代的最大局限性,在於當代社會的背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尤其是在藝術領域中,已經由當時80年前的初“藝術”期現代主義,走向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發展階段。而有關藝術的美醜分辨,藝術的認識功能,也早已被曆史急驟的快車所逾越。
因此,在當代應該是到了將美育的概念,在以下幾個方麵加以澄清的時候了。
(1)美育應該與德育教育相剖離:美育的泛道德化,或者將美育當成教育的境界是錯誤的。這是因為美育的藝術教育所幻化的美妙圖景,極易導致如此的線形邏輯:美好的藝術,熏陶出美好的心靈,建立起美好的道德品質。
而惟美的藝術隻是一種古典文化氛圍中的低級產物,它帶來的隻是感官上的愉悅而已,無關深刻的學養與精深的鑒別力。
同樣,在當代教育中,德育被不恰當地放大,其結果導致對於新異事物的泛道德評判,這是因為道德的批判是沒有尺度的,它可能隻存在於判斷者的情緒狀態之中。
(2)美育應該是關乎所有人的視覺評判力、觀念判斷力直至於藝術的判斷力的培植。其實,審美教育應該最直接麵對視覺生存情景。毫無疑問,任何人無法脫離生存的視覺情景而成長。
在此意義上,任何公共空間中所布設的視覺情景,都是潛在的視覺教材與視覺樣本。它直接影響到發育中的視覺給養的質量和相關的視覺評判力、觀念判斷力直至於藝術的判斷力的培植方向與質量,這是值得反複考量的。
(3)應該將“美育”的提法轉換為“綜合感官文化教育”。
有鑒於此,在相繼剝離了古典的惟美趣味、浮泛的道德教育之後“美育”可以轉換為“綜合感官文化教育”。因為如此以來,以提高“綜合感官文化”判斷力為原則的教育,自然可以超越傳統的“真善美”模式,能夠收容那些現代、後現代樣式中的“假醜惡”了。
其實,“真善美”的認知模式就是典型的古典文化中的線形認知模式。將世界上複雜的事物完全二元對立地去看待。而且,這個模式攜帶著先天的泛道德邏輯。如此以來,現代、後現代那種複雜地表現世界的“感官文化”方式自然地被排斥掉。
(4)“綜合感官文化教育”尤其是“視覺文化教育”恰恰是關乎人的“感官智慧”的培育。在人的所有感官接受的信息中,唯有視覺所感受的比例是最高的。而且也是強度最大的。因此,在“綜合感官文化方式”之中,“視覺文化”是核心重要方式。而且,它具有對傳統藝術門類所形成的壁壘,又具有當然的穿透力。
(5)“綜合感官文化教育”中,以“視覺文化教育”為中軸,培育人的視覺方式中的社會分辨能力、社會反思能力、社會批判能力。同時自然地建構出具有現代體格教育學、學科學。
當代視覺藝術、視覺文化,已經囊括了包括聲音、表演、塑造在內的各種藝術表達方式,因此,它也同時包含了這樣的方麵:
(1)視覺經驗部分(抽象的\表現的\構建的圖式的判斷力)。
(2)視覺觀念部分(在視覺史邏輯上對世界認知視角的傳達的判斷力)。
(3)視覺材質與空間部分(通過什麼樣的材質來構建的意識空間的判斷力)。
(4)視覺社會學部分(以特定的視覺方式對於社會問題的詰問與批判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