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現代書法學係統初識(1 / 2)

解構主義的思潮對於體係的營建,無異於釜底抽薪。無疑,進入後現代文化規定的情境之中,以本質主義消解和過程意義提示作為主要特征的藝術形態,再在此基點上,去建立學說的大廈確有一種荒謬之感。

然而,中國當代藝術及文化進程的獨到性,即前工業化的社會狀態之中、傳統與現代、卑俗與高雅、文明與野蠻、體係與解構、科學與經驗,後現代與封建流緒,如此這般,這種看似無序性卻也反證出建立某種係統的可能性。

當然,現代文化情境對於這種係統的要求也就指向了它的非封閉性、非拘謹性與非靜態化。

而書法在現代文化發展中正麵臨著如此的境遇。在書法之上凝聚著最為典雅與傳統的東方文人精神與性格,然而,它同時又要受到最為現代的西方抽象藝術的比照與逼迫。這種兩極的夾擊注定它必須呈示一種新的變化,即符合現代文化變化的征兆顯示與東方精神的自足自在。

在20世紀80、90年代,現代書法創作從最為具體的視覺樣武上,向我們提供了一係列的展示活動與觀念宣揚。嶄新的作品形式與前所未有的創作方式,給書法固有的理論,給書法的所有定義,給書法的存在狀態,提出了尖銳的挑戰。

書法的“已有”,對此隻有保持冷漠來掩飾自己的驚慌,以沉默來製造深沉,以不屑來抵抗挑戰。

這一切畢竟還隻是虛弱的權宜之計,或者說最終淪為一種自我欺騙而已。

我們必須尋找到一種新的視角,來發現古典藝術中的現代意味;我們必須建立一個新的理論係統,來伸展現代意識的充分觸覺;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新的標準,這樣才能對於不斷產出的藝術行為進行深刻的闡釋與評判。

《現代書法學綜論》便是建立在這樣前提背景之上。在此書的係統中我們試圖審核建立起一個基本的框架。紀實性、綜合性、動態性、開放性、鬆散性將成為它的構成特征。其基本內容如下:

(一)現代書法學綜論

第一部分曆史:觀念清理與理性省察第二部分理論:闡釋與批評第三部分現代:導向與發揚第四部分綜合:曆史的進程與體驗的過程第五部分機動:一個個案的展示。實錄性的特征顯示出遵重原來章節發表時的麵目,從而在整體上顯示出鬆性,這也同時注定了其再發展與衍生的可能性。在《綜論》的基礎上,我們又開發出三個係統,即《中國書法的形態學研究》、《消解與和約:20世紀80、90年代的中國現代書法》、《現代書法的批評形態》。它們既是《綜論》的延伸、深化,同時又是中國現代書法理論有可能走向學科化的標誌。當然,它有待予我們通過艱苦研究和具體撰寫予以進一步踐約。

(二)中國書法形態學研究(綱要)

導言:闡釋有關書法三大形態劃分的理論依據,扼要回顧有關書法美學論爭的利弊,指出書法學研究應當立足於一種形態學的立場。

上篇書法古典藝術形態

第一章 範式:有關書法典範的成立書法是一種“成立”的藝術,它的標誌是抒情達意。魏晉作為一個重要時代。王羲之成為“書聖”的動因考察。美學上的關鈕所在。範式之於中國書法意味著什麼。

第二章 體勢:書體的意味一個必要的回顧。書體變異的過程。實用性與審美性的交錯難解的情結。楷書的三大家的約束。狂草的意識修正。隸書的追賦。甲骨、鍾鼎的體格意味。

第三章 模式:書法審美的定勢從王羲之作為定勢自覺的開啟。顏真卿定勢。趙孟頫定勢董其昌、王鐸、館閣體模式。碑學、帖學模式的相互修正。

第四章 範疇:中國書法的理論自覺包容天地萬物的假釋。禪宗書學的誤區。“意味”之於書法的填充。

第五章 衍勢:中國書法審美嬗變從王羲之以來文人書家的藝術風尚及異交可能。審美性格作為分析的座標。

應用性的誤導。館閣體作為一種矯飾的誘導。

中篇書法的文化形態

第六章 碑體:一種藝術發生的緣由包世臣、康有為的理論內核。空間觀念對於時間的包容,碑書的美學分析。魏晉前碑書同清代碑書家的比較。藝術走向了文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