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中國本土藝術學科:現代方法論再造與邏輯網絡的構築(1 / 2)

(《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總序)

(一)

現代藝術的出現,首先在其意識形態層麵上,顛覆了古典藝術中的政治功能、倫理功能和審美功能。其次則顛覆了古典藝術的記憶功能、敘述功能和愉悅功能。

再次顛覆了古典藝術的典型化、情節化和類型化的構成特征。其實,最醒目的改變或許是古典藝術中的和諧關係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傾覆。

現代藝術給我們帶來的最深層的改變,應該是來自於我們觀察這個世界的方式由原來的單向維度的“鏡像性”的反映走向了多向維度的“喻像性”折射。

現代藝術讓我們得知:客觀世界的真實永遠是在某個層麵上“相對性”地發生著。

(二)

就“視覺方式”而言,現代意義上的“藝術”概念也已經開始出現邊沿的“軟化”現象。先鋒的“前衛”地帶逐步地出現了大麵積“塌陷”。由商業資金的操作,以時尚的“名義”,在毋須任何成本的情況下,可以將前衛藝術中苦心孤詣地創製出來的符號樣式迅速地轉化為廣告與時尚的產品之中,成為商業的“噱頭”。

但是,事情的另外一麵是,它客觀上也在使“前衛”藝術在社會影響層麵快捷地生效。

(三)

而以“平庸的、低級的、惡俗的”社會趣味為打擊目標的前衛藝術,尚來不及組織起對抗的力量,形成堅固的陣營,已經以極好的胃口,“商業趣味”消化了前衛自己設置的“孤高方式”。於是,前衛藝術與商業趣味之間,在其中一方不情願的狀況下,開始了他們之間的“羞澀合謀”。

於是,“現代主義”尚沒有從對古典主義的顛覆中站穩腳跟,另一隻腿卻已經邁向了“後現代主義”的陣營。

(四)

對於後現代主義藝術中的“種種”現象,我們再使用“藝術”的這個概念已經變得不那麼合乎“時宜”了。或者說,即使是還在勉強的使用,其含義已經發生了內在的變化。

於是,有時候,作為一個嶄新概念的提示,也就不僅僅是出於論述“視覺文化”的方便,同時也包涵了更為深層的動意的發生,這就是在學科邏輯“穿越”上的必然。

就這樣,“視覺文化”也就由此而具有了兩個大的方麵的意義構成:一是作為浮泛的視覺現象描述上的概括與指稱,二是作為學科意義建構上的邏輯組成。

(五)

其實,以上所陳設的問題,是我們今日所麵對的藝術學科構建與藝術現象把握過程中所無法回避的背景色彩,或者說是我們今日麵對藝術的認知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