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章回小說(1 / 1)

章回實際上是一種故事的分段結構形式,它既取法於古代典籍的分章格式,又直接導源於說話(說書)藝術分次(回)講完的需要。從古代典籍來看,分章行文很常見。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孝經》,就是依《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的章次展開的;諸子書如《墨子》也采取這種分章格式;小說意味甚濃的《晏子春秋》的分章題目如《莊公矜勇力不顧行義晏子諫第一》、《景公飲酒酣願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第二》等,更與後世的小說章回接近。

章回形式的產生,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說話藝術的特點。所謂說話,是宋元以來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而勃興的一種包括諸多門類、以講述故事為主的民間說唱伎藝。宋元時期的說話藝人演說時,善於敷演“說收拾尋常有百萬套,談話頭動輒是數千回”,一些長篇講史故事更非一天一場所能了結。每講演一段,為了收受錢財聽資並吸引人們聽下去,就在緊要關頭宣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每回講演的時間大體相同,故事的長短也基本相等。這一由宋元說話藝人為實際需要而創造的結構形式,既為聽眾所習慣,又便於情節安排,也就為後世創作小說的文人所承襲。

由此可見,章回小說萌芽於宋元說話藝術。一些流傳至今的話本(即說話人所據以說唱的底本)雖無章回小說之名,而有章回小說之實。如《碾玉觀音》分上下兩回,《西山一窟鬼》可“變做十數回”,《張生彩鸞燈傳》中也有“且聽下回分解”的字樣。至於長篇作品,內容繁富,規模較大,分卷分目,更為常見。元朝至治(1321~1323)年間刊刻的“全相平話”五種之一的《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即分為三卷,又各立小題目,依次敘述。作為《西遊記》前身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則有《行程遇猴行者處第二》(第一章原缺)、《八大梵天王宮第三》、《入香山寺第四》等17個章目。這部作品被王國維認為是後世章回小說之祖。

章回小說的正式形成是在明代。《三國演義》、《水滸傳》是最早的章回小說。明代嘉靖本《三國誌通俗演義》分240則,每則的篇幅大致相等,各用整齊的七言單句作題。回目雖沒有完全創立,但章回體製已大體確立。後來,標明李贄評吳觀明刻本的此書即改240則為120回。萬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序刻的《水滸傳》也取消卷數,直接標目為“回”,又加上了對偶的雙句回目。明中葉時產生的《西遊記》、《金瓶梅》等都是分回標目,隻是有的回目上下句對仗不工。

但是,也不能根據回目是奇偶句的區別,就斷定小說創作時期的前後。《封神演義》成書年代在《西遊記》之後,用的卻是單句的回目。明末清初,采用工整偶句的回目才逐漸成為固定的形式。自此以後,直至近代,中國的長篇、中篇小說,普遍采用章回體製。清代的《紅樓夢》是最完美的章回小說。

實際上,不僅中長篇小說,許多短篇白話小說也具有章回小說的特點。不但早期短篇話本的分段講述是章回之所從出,而且它的“入話——正話——煞尾”的封閉式結構也為章回小說所襲用。所以,有時短篇話本可以看作壓縮了的長篇小說,而長篇小說又不妨認作擴充了的短篇話本,《水滸傳》就曾經作為一些短篇話本流傳。還有一些長篇小說是由短篇故事組成的。同時,明中葉章回小說成熟以後,短篇小說的整理者如馮夢龍、淩閈初等,都按照章回小說的形式編輯小說集,如《警世通言》中的小說雖各自成篇,卻又上下兩篇互相對偶,《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對《莊子休鼓盆成大道》、《鈍秀才一朝交泰》對《老門生三世報恩》等,隻要需要,編者是不難將它們連綴成《儒林外史》那詳情節聯係不甚緊密的長篇小說的。如果進一步考慮,這些短、中、長篇小說在內容與表現手法上多有相通之處。故所謂章回小說,可以理解為包括短篇話本、擬話本在內的全部古代白話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