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通俗演義》它還塑造了一大批英雄形象。其中,諸葛亮的形象最為突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代名詞,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小說濃墨重彩加以渲染的結果。他自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以卓越的政治家的眼光,為蜀漢製定了聯吳抗曹的戰略。他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妙計無窮,善於隨機應變,在內政、外交、軍事上都大顯身手。同時,他心胸博大,忠貞不貳,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古代社會“良相”的典型。關羽、張飛也是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對他們與劉備名為君臣、情同骨肉、生死不渝的義氣,極力予以讚美,尤其是關羽,更被塑造成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義”的化身,以致民間將其視為與“文聖人”孔子並駕齊驅的“武聖人”。清代關帝廟已遍設城鄉。此外,作品對大義凜然、舍生忘死的趙雲及忠於蜀漢集團的龐統、黃忠、王平、廖化、薑維等英雄,也作了熱情的頌揚。同時,對忠於曹魏、孫吳集團的許多文臣武將,也給予了充分的描寫和不同程度的肯定。
在藝術上,《三國演義》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涉及的戰爭,大大小小,數以百計,卻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表現了戰爭的複雜性和多樣性。在描寫戰爭的過程中,作者善於抓住重點,突出人物,把軍事鬥爭與政治、外交鬥爭結合起來,寫出戰爭勝負的原因和各方將帥的性格、氣度和謀智。如小說寫赤壁之戰共用八回篇幅,前七回都是寫決戰前各方之間的鬥智,從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直到巧借東風,作者有條不紊地敘述各方的部署,在雙方攻守之勢的轉化中,眾多人物的性格特征都得到有力的揭示。作者還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前提下,表露自己鮮明的傾向。所以,當劉蜀集團處於不可逆轉的劣勢中時,他就突出其大敗中的小勝和挫折中顯示的美德,膾炙人口的“趙雲單騎救主”、“張飛大鬧長阪坡”和諸葛亮“空城計”皆是生動的例證。
《三國演義》的結構也很有特色。它把三國時期前後100年左右的曆史變遷,和在這一曆史時期活動的幾百個人物有機地組織在一起,而且做到了布局嚴謹、脈絡清晰、主次得體、曲折變化。對於一部沒有什麼現成經驗可資借鑒的早期長篇小說,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三國演義》是用半文半白的語言寫成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賞,曆來為人稱道。除了具體運用時的精煉、準確、生動、形象外,這種語言還造成了特殊的曆史氛圍,與題材和人物身份都相吻合。
《三國演義》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僅就文學發展而言,它結束了長篇小說創作隻是說話藝人底本的時代。由於它成功地再現了一段曆史,為同類小說的創作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從明代開始,就出現了許多曆史演義。不僅傳說羅貫中自己還著有《隋唐誌傳》和《殘唐五代史演義》等小說,其他有名的作品有:餘邵魚的《列國誌傳》,甄偉的《西漢通俗演義》,謝詔的《東漢通俗演義》,楊爾曾的《東西晉演義》,袁韞玉的《隋史遺文》,熊大木的《南北兩宋誌傳》、《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褚人獲的《隋唐演義》等,直到近代,曆史演義仍層出不窮,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曆史。不過,這些作品除少數有較好的民間傳說基礎,經文人加工整理後得到進一步提高,流傳頗廣外,其他多係文人采擷史料,連綴成篇,情節紛雜無緒,敘述平板呆滯,類似通俗曆史讀物,文學價值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