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十一五”規劃的建言獻策——羅雁,中國老教授協會

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具有承前啟後重要意義的文件。《建議》中特別提出要“凝聚人民意誌”,體現了黨中央以人為本、建設和諧社會的精神。作為一名普通公民閱讀《建議》,一方麵感到歡欣鼓舞,另一方麵感到有義務和必要將自己的一點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供有關部門參考。

盡早實現並推進綠色評價指標體係的應用和完善,減少宏觀經濟指標短期劇烈波動,提高可控性,優化反饋的靈敏性,柔化調控手段,使調控結果預測、預報水平提高。建議國家深人研究應對國內外巨大經濟壓力的貨幣、財政、行政調整政策,對政策實施首選以結果可知性更高、更可預料的少(單)參數微調整。加大投人,深人研究,避免大的、多參數劇烈調整帶來的對國家經濟的衝擊和後遺症。

地方各級政府配合工會組織,加強對勞動力在生產中一次分配比例地位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工資的足額發放和不拖欠工資,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資協商與博弈製度。協調政府有關部門的二次稅收分配比例,加強研究製定以人為本的轉移支付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強宣傳、研究並落實稅收抵扣政策,在全社會強調並表彰企業和富裕階層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引導和鼓勵企業家加大慈善事業的投入比重。這對於全社會各階層分享改革成果、擴大消費比重、改善投資效果、減少兩極分化、構建和諧社會都將起到重要作用。

農業部門繼續加大投入,推廣並大量引種超級稻品種,提高農作物單位產量;加速太空育種產業化和普及計劃,大麵積播種高產、穩產的蔬菜品種,滿足城鎮居民需求,同時也節約蔬菜種植土地麵積。

農業、勞動、外貿等部門擴大農村勞動力向國外轉移,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外勞務輸出,鼓勵農業人口租賃地廣人稀、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國家的土地,進行農業耕作。一方麵減少中國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村地區收人,另一方麵擴大中國農業技術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促進中國文化傳播,促進中外關係發展。

從長遠發展出發,以新能源替代主要傳統能源為發展方向。研究並借鑒德國等歐洲發達國家能源供應模式,適當增加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環保能源使用,特別是分散乂分布式能源供應模式,以一家或——小區或——農戶為單位,以新能源分布式發電模式反向供應現有電網。現有的以煤、油氣為主的發電模式,逐漸被新型新能源分布式發電供應所補充和混合,發電廠儲煤可望有所下降,煤炭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目前運輸緊張狀態可以緩解,環境汙染水平也會隨之下降。

堅持對大型項目全麵戰略的環境影響評價,並公開征求社會意見,從各個方麵認真細致地分析、計算該項目帶來的後果和效益,減少時間限製,不設谘詢群體限製,無論何人、何時提出項目的何種利弊,均應被工程投資和實施方重視並認真研究。

勞動、教育等部門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組織各種類型的由下而上、寓教於樂的全國性行業競賽(如中央2台的烹調大賽),內容可以涉及企業的車、鉗、銑等專業工種以及賓館客房、接待、售票、售貨等服務行業,可以頒發國家大獎(金卡尺獎、金鑽頭獎、金焊條獎等等)給優勝選手,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獎以資鼓勵,可以作為“五一”勞動獎章的候選人。建議專門選定一天為國家“XX工種日”。體現國家對占勞動力絕大多數的體力、體力-腦力勞動者的重視和關懷,並吸引更多人投身於職業教育,提高國家勞動力大軍素質,提升職業自豪感和國際競爭力。

研究並確立大、中、小城市發展的限製指標,如人均水資源、住房、道路交通、物流、客流等,留出餘量以保證在滿足本地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同時,能夠充分享受優良的居住環境,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搞好鄉村衛生規劃,注意提高農民醫療知識水平和衛生條件,以財政補貼與村民自願為原則建立試點,從廁所、牲畜養殖、給排水係統、硬化路麵等基本硬件改善,到植樹種草美化環境,徹底告別和改變農村髒、亂、差的人居環境。

高校加大與國外同類學校之間的橫向聯係,在科研、教學和繼續教育等方麵加強合作,擴大共同開辦海外“孔子學院”規模,引進美歐先進工商管理碩士課程、高校暑期專題研修班等。引進國內急需的教師、高層管理和技術研究人員。在條件許可的時候承接更多的國際組織招投標研究項目。

建議國家有關科技部門建立機製,在確保離退休老教授、老專家身體健康的同時,與麵臨相關學科和行業人才短缺、技術儲備不足和技術落後的中小企業建立起聯係,幫助中小企業培訓人才、解決難題、建立技術儲備。這對於發揮老教授及老專家的餘熱、對企業的發展都大有益處。老教授、老專家退下來之前,都是本行業或學科中的中流砥柱和權威,有相當部分教授專家身體健康、頭腦清醒,對行業的發展方向非常清楚,由於年齡限製,許多人不能在單位繼續全天上班,但是他們仍然可以以各種方式在發揮餘熱。

教育部門應大力加強計算機基礎教育,特別是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普及和應用,在有條件的中小學開展程序設計學習,並組織各種競賽以推動信息學習的發展。這既是對學生頭腦的開發,也是對中國潛在的龐大人力資源的開發。這一工作應首先在城市的學校中展開並堅持下來,然後隨著師資的增加再逐漸向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擴展,這對於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增加就業機會都是有好處的。

我相信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

思想理論正確指引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一五”規劃的編製和實施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十一五”時期經濟增長基本要素判斷——吳建春,江蘇省吳江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當前,各地都在編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將是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又是充滿各種嚴峻挑戰的矛盾凸現期。麵對新形勢和新情況,如何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尋找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顯得十分重要。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在此,對“十一五”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作一初步判斷,僅供參考。

1.增長的動力:投資

目前我們形成的經濟總量和發展基礎,都是由投資建設帶動形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投資結構決定產業結構。發展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增強發展後勁,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基本現代化,依然需要加大投資力度。當然,經濟發展進入到今天的轉型期,一方麵不能光注重投資的數量,而應更講究投資的質量,也就是說要有高水平的投入,要有高效益的產出。另一方麵要樹立新的投資觀,在增加設備、房屋等有形的外延投資的同時,更要重視新品研發、技術進步、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管理水平、加強人才培養等內涵投資。能使短期內產出的需要投資,而在長期後見效的也需要投資;開發建設是投資,規劃控製也是投資。因此,投資要全方位、多層次,要采取多樣性的投資方式,持續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

2.增長的方式:集約

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變過去高投人、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使之轉變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來,轉變到低汙染、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的“結構一效益型”經濟上來,創新增長模式,走集約型的科學發展道路,把有限資源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和基礎性強、帶動性大的重點項目方麵,並積極做好發展循環經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