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增長的核心:調整
要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的經濟增長,必須不斷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社會經濟類型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業經濟和信息經濟,這類經濟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相應的發展重點,但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當發揮後發優勢,積極推動新經濟的到來。要積極吸引國際產業的轉移,特別是目前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轉移,美國、英國的服務業將主要向印度和中國轉移,包括呼叫中心、物流、連鎖店、數據采集、保險業等行業。
4.増長的主體:民資與外資
未來發展必須更加關注“雙輪驅動”的後勁和潛力,提高“驅動”的科技含量和持久力。民營經濟重點在做強、升級和拓展上,外資經濟重點在多元、一體和增加引進優質資本和企業(即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上,同時要加快提高民資和外資的產業合作能力,強固本土經濟競爭力。
5.増長的保障:人才與科技
首先是人才,包括各種人才的引進、培育和使用,要創新機製,促進人才事業的健康發展。其次要促進科技發展,以髙新技術武裝製造業,提高科研經費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積極實施名牌戰略。同時,要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確保電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的合理供給保障,建立能源預警機製,做到科學預測,綜合平衡,緩解“瓶頸”,集約發展。要進一步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製度環境。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還要增加精神財富,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6.增長的手段:信息化
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應用和實效。信息化涉及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整個領域,是個綜合性、係統性、長期性的工程。“十一五”時期在繼續做好電子政務,提高政府信息化的同時,主要是以信息化、數字化技術促進工業現代化,促進服務業現代化,提高企業運用信息化的水平。
7.增長的矢量:全麵協調可持續
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個統籌”要求,即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對外開放與國內發展的統籌協調發展,這裏有幾個重點:一是要增加城鄉居民的收人,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縮小貧富差距;二是要從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出發,抓好區域的功能性開發,調整各鎮分區布局,提高資源的集約利用和產業集中度;三是要擴大就業,抓好社會保障;四是要積極促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五是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開展清潔生產,建設生態工業園、生態園林城市;六是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積極利用國外可用資源,拓展發展空間;七是要協調城市化與工業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8.增長的目的:提高
老百姓生活水平增長的成果最終要讓老百姓享受,要突出“以人為本”,為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切實提高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從而也促使消費的最終動力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
培育“草根市場”的建議——陳求實,湖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國商品市場不斷發展壯大,使我國從物資匱乏時代走到物資豐富的今天。目前國內市場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為投資經濟服務的高消費市場,這裏把它稱為高端市場,而另一半卻被我們忽視了,暫且叫它“草根市場”吧!它是與農村現有較低生產力水平相對接,服務於城鄉大多數中、低收入居民的市場係統。
培育、發展“草根市場”在當今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中國有數量龐大的農民,像韓國那樣搞“新村運動”,靠政府補貼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根據國內當前條件尚難於在大範圍內做到。隻有加強農民自身生產能力才有出路。解決農民脫貧問題,各部門都有自己的招數。宏觀上,稂據國內外發展的普遍規律,隻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而減少農民的基本途徑就是城市化。可我們的市場對城區建設考慮得多,而對如何培育周邊優勢,利用其資源形成合力,謀求更大範圍的持續發展考慮較少。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吸引外資也好,政府投資也好,大多用在城市,用於發展工業,農民進城隻不過打打工而已。這樣做的結果是上去了,卻使勞動力處於資本的依附地位。這種發展模式使城市對周邊輻射、帶動能力削弱,“三農”問題更加突出。要降低人城門檻,在各城市營造一個“草根市場”,使那些有經濟頭腦、身體健康又能吃苦耐勞的窮人可用勞動力在城裏創業,改革被動打工掙錢狀況。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會加人城市第三產業隊伍,一部人利用農村土地資源,為城市“草根市場”提供產品,反過來又用從市場上賺到的錢回鄉去搞建設和再生產。到那時將呈現城鄉間良性循環,出現城鄉共榮的局麵。
二是從長遠看,有利於發展模式的戰略調整。在還未能擺脫傳統增長模式的前提下,中用於投資的比例過高,造成內需不足,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國際市場上價格猛漲;又由於頻發貿易摩擦,導致國際市場上產品價格下跌。一升一跌就擠壓了國內企業盈利空間,如果這種趨勢不能逆轉,國內又不斷投資擴大再生產,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國際國內市場上出現製成品過剩,外資企業再也無利可圖的時候,中國經濟將出現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曾發生過的現象,銀行投資都碰在項目上,項目卻無法啟動,金融危機就不期而至了。解決辦法是盡早啟動內需,就是讓大多數人能夠享受到改革和社會發展的成果,讓農民、窮人逐步地富裕起來。“草根市場”是以市場機製和較低的平台提供給他們就業創業機會。
三是有利於端正民風,抑製腐敗蔓延。在改革開放初期是賣方市場,誰能搞到緊俏物資,誰就發財,搞得到資金或貸款的也發了財,助長了社會上的暴富心理和浮躁作風。官場的腐敗也在這種土壤中滋生出來、蔓延開去。而“草根市場”卻是要創造出勤勞致富的市場環境,使公平與公正逐步向我們走來。民風正,腐敗還會長嗎?
四是使生活必需品價格漲幅保持在合理範圍內,有利於保障低收人家庭的生活。商品社會是強調專業化生產、大流通的。但國內2004年社會物流總成本占比重為21%,遠高於發達國家10%的水平。可以認為,我們每買一元東西,其中2角錢用於支付流通成本。而對於生、鮮的農副產品,流通成本會更高些。所以能在當地生產,就不要舍近就遠。當然,還有個競爭的問題,不過當地產品流通成本低,本身就是優勢。一個大、中城市周邊應有現代的、發達的農副業,它能為城市提供質優價廉的農副產品,要培育它,光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需在城市建設一個與周邊地區生產水平相適應的市場係統,稱之為“草根市場”,它使城鄉之間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它既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又孕育著周邊為城市服務的現代農業的誕生,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美國消費者因對華貿易,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每年為其節省了1000億美元支出。而我們根據國情創造出的“草根市場”,立足於國內生產要素,深深紮根於城市與農村那些渴望脫貧的人們,由他們生產出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的價格,形成了適合當前生產力水平的基本價格,可防止農副產品價格上漲過快而引發的社會問題。從培育“草根市場”到發揮它的作用,政府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從長遠看,它是使經濟、社會走向健康、㈱發展且符合國情和民情的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