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許文彪,河南省新鄉市圖書館
“十一五”期間,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來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此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國家應站在戰略高度組織有關專家學者開展相關理論的研究,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認真研究探討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依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即:新的信息情報—新的創造思維―企業品牌力增強—企業或社會的財富增值—國力增強的經濟增長模式,然後廣泛推廣。
通過大力宣傳、教育,普及信息知識,提高國民信息意識和信息素質。
我國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麵,說起來似乎重視,做起來卻不容易,長期以來難以落到實處。理論上或文件上說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是國家信息化的核心,實踐上往往容易出現空心化的現象。其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國民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意識產生需求,人們強烈的信息需求是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動力,良好的信息能力是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重要條件。充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必然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質,這種素質隻能通過科學教育來實現。因此,要大力開發利用信息資源,首先要提高國民信息意識。尤其是要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最好是在每年的人大、政協會上列入議題討論,以提高國民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普遍重視。
發揮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要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要予以大力支持。盡快構建國家競爭情報體係,以便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為經濟建設服務。
當前我國在開發利用信息資源上存在的不足之處,首先是缺乏國家層次的全國性、跨行業、強有力的信息管理協調機構,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間的信息係統,相互封鎖,互不關聯,形成了眾多的信息“孤島”。其次是企業還沒有從真正意義上認識到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其生存和發展的重大作用,表現在缺乏信息專業人才、專職機構不健全、領導不重視等。
所以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強調國家在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麵的重要職能,建立一個全國性政府信息協調管理的權威機構,盡快構建我國國家競爭情報體係,負責整體的信息資源規劃、研究、協調、搜集、加工分析、發布傳遞。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重點推進、分步實施、分工合作。
設立常設機構,圍繞國家不同時期的經濟建設目標,廣泛地向國民征求好點子、好建議,收集、加工、整理後及時地反饋至相關部門,對所采用的建議予以獎勵,並形成製度,將會很好地促進國家經濟建設。
《綱要》應再次適當強調服務業發展——許長旺,中國駐日本大使館
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證明,當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以後,服務業的發展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有利於促進工業化的健康發展。我國已經進人快速工業化時期,加快服務業發展,是落實“五個統籌”以及《建議》關於“十一五”時期堅持“六個必須”原則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著力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但效果並不明顯,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不高。原因固然複雜,但與以前我國工業化程度尚低有一定關係。利用我國快速強大的製造業及城市化基礎,再次科學合理地提出服務業發展的指導方向,或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具體在以下兩個方麵提點建議。
目前“中國製造”在世界上已經初具影響,當然在某種意義上說,也許“中國組裝”、“初級產品加工製造中心”更能體現目前的產業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真正成為重要的“世界製造中心”,必須有與之配套的服務業的發展。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產業分工將逐步高度化,原來屬於第二產業內部、包括製造業企業內部的服務,必然社會化。西方發達國家高速公路、機場、碼頭附近、城市市郊,到處都是社會化的大型企業集團所屬的物流配送中心、倉儲中心,城市裏專門為產業發展配套的谘詢、金融服務體係等,也充分體現著這一趨勢。建議在《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倡導大型製造業企業集團,發展以服務本集團為主業、麵向社會的現代服務企業,鼓勵培育服務業發展核心主體”。
同時,作為具有戰略性、前瞻性的《綱要》,也要研究、探討我國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成為“亞洲服務中心”乃至“世界服務中心”之一的可能性及引導措施。這對於今後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意義更加重大,這也是產業升級、持續協調發展、緩解貿易逆差、增加就業、減緩資源壓力的需要。“十一五”期間可能隻是處於起步階段,但一定要有前瞻性。建議在空間區域發展方向上,可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率先成為全國服務中心,並逐步向亞洲、世界服務中心發展,尤其是要大力發展服務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綜合航運中心等,這也是為地區發展提出新的方向和要求。
“十一五”規劃幾點建言——盧健延、孫敏毅,廣西北海市北部灣東路金寶小區8棟502
1.開辦三個銀行
開辦“中國村鎮建設銀行”。城鎮化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民生存、發展環境的必由之路。而開辦“中國村鎮建設銀行”為國家、地方和關注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海內外華人,港、澳、台同胞,社會各界,以及來自農村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構建融資、捐資的銀庫,並由國家專門機構集中和統一管理,專款專用中國農村城鎮化建設資金。國家可通過“中國村鎮建設銀行”發行中、長期中國農村城鎮建設債券,切實促進中國農村城鎮化與現有城市建設健康、協調、平穩地發展。當前,要積極扶持、大力推進城市與農村互動,即城市與農村聯手共建農產品產地市場,城鄉結合部物流集散中心(:包括農林牧副漁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及其產品加工與批發銷售),農村生產、建設資料、生活用品消費市場。積極推動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向農村轉移勞動密集型和涉農產業,並逐步引導城市資金、物資、人才、服務(教育、醫療、文化、社保)反哺農村。逐步創造條件,實現農民就地生產、加工和交換,就地“農轉非”,多領域、多視野、多舉措地開辟農民就業新取向。
開辦“中國農村教育銀行”。農村教育是國民教育極為重要的陣地,也是最為薄弱的地方。資金嚴重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開辦“中國農村教育銀行”,一可鼓勵有誌興教育人、助農脫貧的仁人誌士和社會各界融資、捐資,發展農村教育,逐步開創並形成“國家扶持、農民參與、社會互動”的農村教育良好發展勢態;二可鼓勵、弓I導農村和方便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樹立科學、合理理財觀念,淡化紅白喜喪、迷信舊俗等困擾人們而又難以回避的“攀比消費”、“愚昧消費”、“人情消費”,逐步把來之不易的資財轉移投向,及早為子女積攢教育資金。開辦“農民子女教育儲蓄”業務,既可為農民減輕臨時支付子女學費帶來的巨大壓力,又可從中獲得國家優惠儲蓄利率,讓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及其交不起學費的子女感受和諧社會的溫馨;三可方便貧困農民子女貸款就(助)學。國家製定政策,扶持“銀行”,統一承擔辦理貧困農民子女貸款助學業務,開辟真正意義上有中國特色的“助學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