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黃鶴的地方
胡平:在中國的城市中,隻有兩個城市被冠之以“大”,一是上海,二是武漢,連煌煌首都也沒有過“大北京”的稱謂。但“大上海”什麼時候都可以叫,後者似乎隻是在抗戰時期和滔滔洪水天上來的峻急關頭,舉國上下才有“保衛大武漢”的說法。
大概因了武漢居中得厚、九省通衢的區域位置,因了博大俊朗的楚文化及其傑出典範——屈原《離騷》的悲情辭章和曾侯乙編鍾的雄渾音響,湖北在國人眼裏從來是一塊曆史的沃土、現實的熱土。1889年至1907年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放著嶺南的荔枝不啖,便駐節武昌。他傾其全力以荊楚大地為舞台推進洋務運動,建立了當時亞洲第一家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鐵廠及槍炮廠、棉紗廠,修建了貫穿中國南北的第一條以漢口為起點的京漢鐵路,使得早期現代化原本遲於廣州、上海、天津等地的武漢,發展成為超過廣州、與天津爭雄、直追上海的全國當時的現代工商文教中心之一。毛澤東也看重湖北,“文革”之前武漢一直是中南局的所在地,長期擔任中南局書記的,則是毛十分欣賞並引以為弟子的黨內著名筆杆——王任重。毛本人十數次來武漢,愛住東湖邊,喜吃本地廚師燒的魚,“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詩興一來,便為武漢的餐飲業免費做了一個起碼百年不倒的金字廣告。他在此暢遊長江,揮波劈浪,登峰陷穀,以此拉開驚世駭俗的“文革”的序幕……
雖說湖北如“洋務運動”“武昌首義”一樣讓國人為之一振的時代早過去了,現在湖北的眼球率自然趕不上上海、廣東,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僅說高教事業,2001年裏湖北全省有高校75所,本專科在校生45.3萬人,居全國第二位,高於上海。多數高校集中於武漢的武昌區和洪山區,如華中科技大學在校生4萬多人,內有研究生1萬餘人,其中博士與碩士的比例為3:10,武漢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學城。
上個月我到長沙,湖南省政府顧問、專家谘詢組成員、湖南師大的朱翔教授向我談了他對中部諸省經濟發展的看法。他認為:由於曆史的原因和地理位置的優勢,長沙、南昌再怎麽發展都不能取代武漢的位置。中央過去曾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湖北是挑擔子的,前麵一個筐是江西,後麵一個筐是湖南。江西、湖南雖然不高興,但實際上就是這麽回事,人家是左手挑鄱陽湖,右手挑洞庭湖。武漢是很有實力的,雖然有40多萬下崗職工,但問題不大。湖北的大型企業多,家底厚實,這是湖南、江西、安徽所不能匹敵的。而且將來三峽水電一上網,又可以做成產業帶,形成長江中下遊的金三角……以上說法自是一家之言,可能不那麼準確,但從中可以窺見湖北的份量仍是沉甸甸的,中部諸省對湖北不敢有一點低估。
劉玉堂(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楚文化的精神有這麼幾點:一是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篳路藍縷是一個成語,現在用的人還比較多,意思就是形容艱苦奮鬥,這個成語來自於楚國,說的是西周時期的楚王熊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帶領臣民跋山涉水,建設家園;二是鳴將驚人的創新精神,意思就是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種創新精神,隻有創新的東西才能一鳴驚人,因循守舊的東西不可能打動人;三是撫夷屬夏的開放精神,楚國上下奉行撫有蠻夷、以屬諸夏,意思是說把各個少數民族都安頓好,帶領他們共同歸屬華夏。楚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三種精神,這些精神都非常寶貴,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還有愛國主義精神,這和其他地域的文化是共同的,在屈原的《楚辭》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也有不同程度地表現。
曆史上,楚國無論從精神文化,還是物質文化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屈原的《楚辭》與北方的《詩經》並駕齊驅,所以有北詩南辭之說。魯迅評價屈原的辭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劉勰對《楚辭》的總體評價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豔,難與並能,而且開《漢賦》先河的實際上也是《楚辭》。再從藝術方麵來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情節性繪畫,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連環畫,是在湖北荊門那一帶發現的,還有目前認定年代最早、保存得最好的帛畫(絲綢上的畫)也是在湖南發現的,藝術水平非常高。從音樂方麵來講,目前發現最大的、音質最好的一套編鍾是在曾候乙的楚墓中發現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時,曾經設想用很多樂器演奏《東方紅》樂曲,但不論是鋼琴,還是其他樂器,都達不到嘹亮而又渾厚。後來用河南信陽出土的編鍾來演奏它,音響效果非常好。幾十年之後,湖北隨州出土的編鍾音響效果又更好,再後來又在一個墓中發現了西周時期楚國的編鍾。從舞蹈方麵來講,湖南黃土嶺的戰國墓出土的描摹畫上有一些舞蹈動作,就是現代舞蹈當中的高難度動作三道彎,現在叫采桑舞,這說明楚人很早就掌握了這些高難度的舞蹈動作。
楚人在行政建製上也有所貢獻,他們最早倡議的州郡體製在我國已基本上沒有了,但在日本和東南亞一些國家仍然保留著,我國現在隻保留了縣的建製。楚人在法律方麵也比較先進,我們國家原來一直是搞有罪推定,首先設定一個人有罪,然後帶著這個觀念去收集罪證證明這個人有罪,西方發達國家卻是進行無罪推定,這兩種做法從人性上來講是不一樣的。令人稱奇的是楚國當時也這樣做,雖然當時沒有無罪推定這個名詞,但通過分析史書上記載的一些案例,證明楚國當時事實上做了無罪推定。而且楚國人非常重視法典,有一次吳國的軍隊攻破了楚國的都城,一個大臣跑到宮殿裏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要把國家的法典搶救出來,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去,這說明楚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法度的國家。可以說,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在戰國中晚期達到了一個顛峰。秦國統一中國以後,對楚文化的摧殘比較嚴重,這從地下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證明。
那時候武漢叫武老二,武漢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在全國排到過老二,唯有張之洞主政時期武漢的經濟地位與實力令國人刮目相看。
湖北有一個難處就是發展不平衡,光靠一個武漢是帶不動的,除了這一個特大城市,再也沒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都是幾十萬人口的城市。
湖北早期發展的落腳點不是在武漢,隋唐時期湖北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襄樊、江陵一帶。宋代以後直至明代,武漢的發展才比較快,到明清時期已成為天下四鎮之一,多數的說法認為這一時期的四鎮是河南的朱仙鎮、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廣東的佛山鎮,現在除了武漢發展成為一個特大城市,其他三個鎮仍然是小城鎮或中小城市。武漢發展的高峰期是張之洞主政湖北,現在武漢一些比較強項的工業、商業、文教、交通都是張之洞時期奠定的基礎。像武漢鋼鐵公司是武漢最大的鋼鐵公司,最大的有色金屬公司是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它們最早的前身就是張之洞建立的漢冶鐵廠,當時是用萍鄉的煤、大冶的鐵到武漢來煉鋼。可以說沒有張之洞,就沒有漢冶鐵廠,也就沒有現在的武漢鋼鐵公司。武漢現在一些帶有軍工、半軍工性質的企業,像武漢鍋爐廠、重型機床廠都不同程度地受益於當時的基礎,或者就是在那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武漢現在的防洪大堤叫張公堤,就是為了紀念張之洞而命名,這條大堤迄今為止仍在發揮作用。武漢和江西的九江一樣,天大的事就是防洪,頭上都頂著一盆水,如果說荊江灣一旦有危險,首先就是威脅武漢,所以武漢的防洪任務非常重。
張之洞主政湖北的政績還可以從商業上表現出來,從當時海關的進出口數字統計情況來看,上海的金融和商業的交易量是第一,武漢(漢口)是第二。那時候武漢叫武老二,武漢在曆史上從來沒有在全國排到過老二,唯有張之洞主政時期,武漢的經濟地位與實力令國人刮目相看。在文教方麵,武漢大學是1893年建立的,當時張之洞把它叫作自強學堂,再往前追溯可以算到兩湖書院,武漢大學是全國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馬上要到110年校慶。張之洞當時開設了兩個學堂,一個是方言學堂,相當於現在的外語學院。另一個就是自強學堂,是一所帶有綜合性質的學校,所設的課目比較多。抗戰時期,武漢大學號稱四大名校之一,與西南聯大(當時北大、南開、清華三所學校合並為西南聯大)、浙江大學、中央大學齊名。可以說,沒有張之洞,也就沒有武漢大學。在張之洞之後,武漢在全國再也沒有這樣輝煌過。
解放以後,武漢在計劃經濟時代的地位還可以,曾被稱作武老六,也就是說在全國排五、六位的樣子。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的經濟重心轉向東南沿海地區,湖北雖然自己提出要在中部地區崛起,結果經濟沒有崛起,婦女們的肚子倒崛起了,意思就是說計劃生育超標了,這主要和國家的政策導向有關。現在湖北在全國是在九、十位左右徘徊,既不能說退步了,也不能說有進步。湖北人原來有一個玩笑,說北麵是河南,南麵是湖南,兩南夾湖北,我們是進退兩難,意思說湖北很難發展起來。在人們的印象中,認為湖北是一個好地方,日子比較好過,不是想象中的窮山惡水,但他們隻知道江漢平原,京廣線經過的地方也都不錯,隨州、鄂州、洪湖等地方也比較好。如果到與陝西交界的地方去看一看,比如到十堰市的竹山、竹溪等地方,就會發現比較貧窮,還有大別山地區也是如此,但鄂西人們一般不太去,除非到武當山等地方旅遊。湖北有一個難處就是發展不平衡,光靠一個武漢是帶不動的,除了這一個特大城市,再也沒有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都是幾十萬人口的城市。八十年代曾想建一個以襄樊、荊州、宜昌的金三角發展區域,把一些大工業項目分散到這些地方,避免過多地集中在武漢。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湖北還沒有一個地方能取代武漢的優勢。
鶯歌啞了、希島崩了、鸚鵡飛了、荷花謝了,這是湖北人善開拓而不善守成的典型例子,這一毛病導致湖北很多好東西出不來或者做不長久。
九頭鳥既不全是讚揚,也不全是貶低,古人的初衷還是以褒義這主,認為湖北人聰明。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利有弊,楚文化中最大的負麵特點是善開拓而不善守恒,就像楚國當年疆土麵積最大的時候曾達到五千裏,往東北滅了魯國,邊界到了山東;西北到了陝西的白河,西南麵到了滇池,最南麵到了廣東,東麵為楚國宰相春申君的封地,為什麼上海又叫申城?就是從這裏來的。但是後來國土麵積逐漸萎縮,最小的時候退到安徽宿縣,宿縣被攻破以後,楚國也就滅亡了。當時一流的戰略家認為,天下大勢非秦必楚,非楚必秦,齊國雖然也是一個大國,但它的實力不足以和這兩個國家抗衡,當時的天下大勢不是三角關係,而是兩角關係,但最後楚國還是被秦國滅掉了。秦文化有一種後發的銳氣,而楚文化已經爛熟。湖北在八十年代初也是開風氣之先,當時有四大家用電器在全國很有名,即:鶯歌牌彩電、南波希島冰箱、鸚鵡牌錄音機、荷花牌洗衣機,按理說在八十年代武漢人能做出這些產品已經是很強了,後來由於不及時改進技術,在技術上沒有創新,最後都被淘汰了。外地人的說法是:鶯歌啞了、希島崩了、鸚鵡飛了、荷花謝了,這是湖北人善開拓而不善守成的典型例子,這一毛病導致湖北很多好東西出不來或者做不長久。
外地人一提起湖北人就比作九頭鳥,據說明朝宰相張居正為了反對當時日益引起民憤的吏治腐敗,選拔了9個人當監察禦史,他們在全國各地明查暗訪,專門打擊貪官汙吏,一時間也是海晏河清,老百姓直呼青天。這九個人都是湖廣人,當時湖北、湖南沒有分省,他們不一定都是湖北人,但老百姓認為湖北人厲害,隻要湖北佬一出麵,沒有搞不惦的事情,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就是一種讚揚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元朝末年有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劉基(劉伯溫),他是朱元璋的謀士,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了大功。後來有人問他,那麼多揭竿而起的人都沒有成功,朱元璋一個放牛娃卻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就此,劉基在他的一本書《鬱離子》中講了一個故事:有一隻鳥長了九個頭,可喂鳥的食隻有一把,結果九個頭都去爭這把鳥食,互相爭得頭破血流。其實九個頭共一個肚子,一個胃,不論哪一個頭吃到了鳥食,所吸收的營養都供養著九個頭,何必去爭呢?劉基把那些農民起義比作九頭鳥爭食,互相殘殺。而朱元璋坐山觀虎鬥,等別人一番自相殘殺之後自己起來了。這個故事中的九頭鳥是貶義,含有窩裏鬥的意思。有人把這兩方麵意思聯係起來,一方麵說湖北人精明強幹,一方麵說湖北人喜歡窩裏鬥。所以九頭鳥既不全是讚揚,也不全是貶低,古人的初衷還是以褒義這主,認為湖北人聰明。因為頭代表著智慧,九個頭說明智商高;頭也代表著生命,現代醫學認為生命的死亡不是心髒死亡,而是腦死亡,有九個頭說明生命力頑強。毛澤東也比較欣賞“九頭鳥”,在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的時候,他在致歡迎辭時說:敵人五次圍剿砍了你們五次腦殼,可你們還有四個腦殼,九頭鳥不得了,要翻天呀!蔣介石卻氣得罵“九頭鳥”,曾說過娘希匹,九頭鳥難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