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愛恨交織的土地(三)(2 / 3)

?第三,文化因素。隨著湖南的開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移有了一條更為重要的路線,湖南正好處於這條路線的折衝位置。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觀念直接衝擊湖南古老的思想文化傳統,引起湖南人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乃至生活習慣的巨大轉變。從此,有識之士遂大批走出湖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近代史上中西文化的三次大交彙與大融合(洋務運動、戊戍維新和辛亥革命)中,湖南始終走在全國各省市前列,成為當時全國最富有生氣的省份,並對中國的全局影響至深至巨。

例如,湖南人魏源及其稍後的郭嵩燾等人首先提出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進步主張,把人們的目光從封閉狹小的天地引向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又如,湘軍統帥曾國藩提出了師夷智以製炮製船的建議,全麵、完整地表達了洋務派觀點的思想,並與左宗棠一起,興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批軍工企業,造輪船,製機器,開礦山,建立譯書局,興辦新式學校,並選派幼童出國留學。再如,戊戍維新的主將譚嗣同極力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改革中國的各種製度,失敗後他又慷慨就義,為中國改革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第四,人才因素。如果說唯楚有材並不符合古代湖南的曆史實際,那麼,近代湖南人才輩出、群雄並起的局麵則完全證明了這一點。1905年夏,孫中山在日本領導組建同盟會,參加籌備會的成員共79人,其中湖南有20人,占四分之一強;同盟會最初兩年有會員976人,其中湖南有158人,在各省中排列第一;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武昌起義,總司令和代總司令是湖南人黃興和蔣翊武,之後湖南又是首義之省。再如,20世紀初,湖南人走向世界的數量之多,進出國門之頻,均為各省之冠。根據1904年《清國留日學生會館第五次報告》統計,當時中國留日學生共2395人,其中湖南有373人,接近六分之一;從1919年到1920年,全國赴法勤工儉學的青年約1600人,其中湖南省有346人,是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又再如,五四運動以後,湖南成了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湧現了像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等一大批革命家;北伐戰爭時期,廣東成為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湖南則既是廣東的大後方,又是北伐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在330名黃埔名將中,湖南有81人,占24.5%。在1955年授勳的中國人民解放軍254名中將以上的將帥中,湖南有68人,占26.8%。僅平江一縣,在國共兩黨少將以上軍官中就有一千多名。

?

新中國成立以後,因為是“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基本條件對湖南的經濟發展更為有利。

湖南最大的問題是一直把自己定位於農業大省……九十年代又提出要成為農業強省,湖南的農業產值卻從全國第三位掉到第八位,並沒有搞上去。

朱翔:新中國成立以後,因為是“紅太陽”升起的地方,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基本條件對湖南的經濟發展更為有利,從1950年到1956年,是湖南致力於國民經濟恢複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全省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26.1%,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8.6%,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9.13億元,新建工廠434個。這個時期不僅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效益也較好,國民經濟主要部門之間的比例比較協調,全省城鄉經濟呈現出一派繁榮活潑的景象。

從1956年到1966年,是湖南致力於全麵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全省國有企業固定資產投資59.9億元,平均每年近6億元,比前七年平均每年投資1.3億元增長3.6倍。在蘇聯的早期對華援助項目中,湖南受益多個,有株洲車輛廠、湘潭鋼鐵廠等,為湖南的工業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在能源工業方麵,新建了柘溪、嶽陽、邵陽等電廠和漣邵煤礦,擴建了白沙煤礦;在鋼鐵工業方麵,新建了漣源等鋼鐵廠;在冶金工業方麵,擴建了錫礦山與水口山礦區,發展了銅、鉛冶煉;在機電設備工業方麵,開始了冶金采礦設備、發電機、電動機和電機車等產品的生產;在農業機械化方麵,建立了一批農機廠,到1966年底,全省農機總動力發展到54.47萬千瓦;在農田水利建設方麵,全省最大也最著名的引水灌溉工程--韶山灌區,於1965年開工。湖南的卷煙、食品工業都不錯,國家在湖南批了8大卷煙廠,搞得較好的是長沙和常德卷煙廠,白沙煙、芙蓉王煙全國有名,現在卷煙算是湖南的一個支柱產業。可以說,湖南進行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很大一部分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但是,這個時期由於左的路線的錯誤影響,工作上也有嚴重失誤。主要是不實事求是,違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錯誤地搞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盛行。結果生產急劇下降,市場商品非常匱乏,人民生活極度困苦。據統計,1961年全省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35.6%,其中工業產值下降46.5%,農業產值下降15.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下降14.2%。經過三年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關停並轉了工業企業一萬多家,壓縮下放工人539萬,調整了黨在農村的政策,集中力量發展農業,到1965年,全省經濟才渡過難關,重現新的生機。1965年與1962年比較,全省社會總產值增長41.6%;其中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6.9%。?

從1966年到1976年,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動亂時期,與全國一樣,湖南經濟也受到極大破壞,到處停工停產,武鬥成風,打砸搶盛行,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但在這個時期,由於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努力,國民經濟在部分年份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增長速度,尤其是湘西北幾個地、市利用國家大量投資進行三線建設的機會,爭得了一些大中型建設項目,如枝(江)柳(州)鐵路的開通等,為湘西北這一廣袤的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總的來說,在改革開放以前,湖南的經濟發展情況還過得去,比周邊一些省區發展的勢頭要快,特別是農業情況更好一些。就是在文革時期,湖南在全國的總產值還排在第8位,湖南的大米、臘肉、鹹魚源源不斷運往廣東,那時候的日子比廣東好過多了,許多廣東人來湖南買農副產品帶回去。民間對此有一則笑話:湘粵兩省邊界有一座金雞山,雞頭在湖南,雞屁股在廣東,人們說這是吃湖南人的米,蛋卻生到廣東人那裏去了……

湖南最大的問題是一直把自己定位於農業大省。農業現在在全國還算可以,農產品主要有水稻、生豬、柑桔、蘆葦、苧麻、茶葉。生豬在全國排第二位,第一位是四川。湖南的生豬主要是寧鄉豬,比較肥,瘦肉率不高,主要還是飼料的原因。水稻的產量在全國大概也是第二位,產量一直很高,天生不足的是質量不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過高,湖南的有錢人寧願吃東北大米和泰國大米,也不吃本地大米,所以現在大量種雜交稻。種水稻、養生豬沒有什麼錢賺,中國的農產品加工利潤很低,工農業的剪刀差很突出。湖南作為一個大省,完全依靠農業支撐是不行的,人民富不起來,這個省也強不起來。九十年代又提出要成為農業強省,湖南的農業產值卻從全國第三位掉到第八位,並沒有搞上去,而人家四川搞農產品深加工就搞得很好。四川的白酒產值大概是湖南的11倍,而且做出了品牌,五糧液係列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名。湖南雖然有一個酒鬼,但沒有做成係列品牌。不過,現在瀏陽河酒賣得不錯,牌子打出去了,一年純利有好幾千萬。搞好農業,充其量不過是百姓有飯吃有衣穿罷了,那隻是古人的一種低層次的生活追求,如果要真正的強省富民,提高人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文明檔次,關鍵還是要搞現代工業與高科技產業,靠農業強省的道路肯定行不通。說起來,過去湖南的幹部素質總的來說還比較低,或是戰爭年代打出來的南下幹部,或是建國後培養的當地工農幹部,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缺乏現代科學知識與理念,發展思路不清,憑經驗辦事,使湖南的發展走了不少彎路。

湖南受到比較濃厚的保守文化影響,從舊的意識形態藩籬中剝離出來分外艱難痛苦……對新的變革曾難以適應,從而多次貽誤經濟發展的大好時機與有利條件。

最近湖南這兩屆省委幹得不錯。省委這兩年的發展思路,主要就是用長沙、湘潭、株洲三市一體化、城市化,帶動全省的城市化,用這三市金三角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帶動全省的經濟發展。

江政華:據我看來,湖南還經常成為革新文化與保守文化互相碰撞、比拚的主戰場。當然,中部及西部不少省區保守文化也比較突出,但湖南一直表現得很典型,革新文化與保守文化在湖南都有相當勢力,你爭我鬥,一直較量,此伏彼起,搞了很多回合。如曆史上的葉德輝、張敬堯、許克祥等就是保守文化的代表。毛澤東等人代表了當時的革新力量,領導了驅張運動,結果勝利了。以後,蔣介石搞四一二政變,許克祥在長沙立刻發動馬日事變,保守勢力又占了上風。又如1978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湖南省委機關刊物公開發文認為這與毛澤東思想這麵大旗相抵觸。結果,胡耀邦發火了,派中央工作組下來解決省委認識問題。接著改革開放之初,農村改革中的聯產承包,湖南又比全國晚了好幾年,後來華國鋒專門給省委打招呼才搞起來。

前不久,我去省直某廳作關於當前國內外形勢的講座,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發展趨勢總體上是好的,聽眾中有一個退休前擔任過某重要媒體總編輯的副省級幹部不同意,結果我們之間有了一場爭論。他認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的黃金時代,現在則是禮崩樂壞,社會問題嚴重,如腐敗、犯罪、社會風氣不好等等。我說,你說是黃金時代,我說是情況惡劣,形勢嚴重,我們家鄉情況就是如此。所謂“三麵紅旗”之一的大躍進,在家鄉農民稱之為打躍進,為了做表麵文章,要高指標,什麼人都打,一級一級往下打,縣打公社幹部,公社打大隊幹部,大隊打生產隊幹部,層層揪右傾分子或所謂小彭德懷,搞得當時湖南農業一塌糊塗,餓死很多人,又有許多人回流或移民江西,如奉新、靖安等縣就去了很多湖南人。當時湖南省委對極左政策有不同看法,如周小舟、李銳、周惠等,後也被打成湖南幫。我說經濟上的腐敗確實沒有現在嚴重,但當時大搞一言堂、長官意誌瞎指揮、重用自己人等難道不是腐敗嗎?最大的腐敗就是政治腐敗,而政治腐敗必定草菅人命。

那老幹部也不同意我說的那時候用人方麵也存在腐敗,我說當時不少幹部子女當官的捷徑就是一年兵,二年黨,三年當上副處長。比如林立果小小年紀,一下子就當上空軍作戰部副部長,居然空軍司令也要讓他三分,這正常嗎?又如王海容,是毛澤東親老表的孫女,本是長沙二中學生,成績平平,居然沒多久就當上外交部副部長。毛遠新不也是這樣嗎?要知道,老一輩革命家張聞天、王稼祥解放後也不過是做到外交部副部長,她王海容的能力、貢獻、資曆能與張、王相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