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負重與迂曲
胡平:2003年3月中旬間,匆匆跑了一趟河南、山西。此前,中部六省中,惟有這兩個省我未走過。
河南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她的文明曆史可追溯到五六十萬年前,最早的有“南召猿人”、“裴李崗文化”,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也有6000年,是當時中國境內乃至世界範圍內最先進、最發達的文化,對龍的圖騰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華夏民族的意識之中。河南曾多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國七大古都,河南有其三??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都城安陽。占盡了天時地利之便的中原大地,英賢風雲際會,俊傑火播薪傳,老子、墨子、列子、韓非子、張衡、蔡邕、蔡琰、“竹林七賢”、謝靈運、庚信、崔顥、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賀、李商隱、嶽飛、史可法……真是數不勝數,浩如星海。
河南,又是飽經苦難與憂患的中華民族的一方突出寫照。不是烽火連天,兵戎相見,血流成河,以致“逐鹿中原”終成一個成語,就是水旱蝗湯,餓殍塞路,十室九空,流民遍野。災難耗去無以數計錢糧的河南,直到洋務運動接近尾聲的1899年,才有了第一家近代企業??官辦的開封機器局,其資本僅區區2萬元,致使河南的近代工業比起沿海地區晚啟動30年。
當戰亂不休、洪荒不絕的河南走進新中國的門楣時,它不是“狼狽”兩個字可以形容,河南人自己比喻他們是“光著屁股”見了共產黨!
在50歲以上的當代國人眼裏,河南又是一個多出典型的地方??人民公社最早成立於河南,吃大食堂、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河南的“衛星”放得最猛、最高,人家說一畝地產幾千斤小麥,河南人就敢說自家的畝產有幾萬斤、十幾萬斤……河南作家張宇說:“從古到今河南人的思想覺悟特別的高。如果換一句當代通俗的話說,那就是河南人跟上頭一直跟得很緊。”(《守望中原》)其實,對曆來地裏刨食、雞鳴看天的老百姓來說,無所謂跟得緊不緊,要跟上頭緊的隻是領導。在這方麵,河南也出了一個典型??吳芝圃,而與他的名字永遠聯係在一起的則是慘禍深重、人神共憤、震怒了中共中央的“信陽事件”。
河南便帶著這樣複雜的曆史記憶:厚重,蒼涼,堅忍,桎梏,荒誕……走進我的視野裏。
在一片綿綿的春雨裏,走進現實的這片皇天厚土,我的感受同樣複雜??
鄭州,新樓爭聳,華燈流彩,天際線渾然而深遠,路幅密切卻又坦蕩。大型商場、超市可謂林立,紅男綠女們攪動著滿街濃厚的商業氣息。鄭州顯然拉開了一個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框架,由東城打車去西城,如果不堵車也要約一個小時。再去走高速一小時車程外的開封,除了城市中有兩片清粼粼的湖水,以及人造景觀??清明上河園裏的曲橋邊剛爆出嫩芽的行行垂柳,讓人覺得撲麵而來的春意外,多是灰憧憧的,似乎冬日的一床沉沉厚絮尚未撤去。城市局促,破敗,不見什麼新建築,商店雖林林總總卻門麵小且暗,缺乏現代商業的通透與流動感。昏暝的雨色與水氣中,看著那些有著千年以上曆史的鐵塔、箭樓與城門垛子,我感覺開封真像一個被蒼茫歲月壓得走不動了的老者……
我還執意去了蘭考。公路兩邊都是不見果葉卻拾掇得清清秀秀的林子,司機告訴我這是棗園。快到縣城了,才見到一片高高直直、尚未吐青的泡桐樹。焦裕祿,不但是中共建政以後一個經得住曆史叩問的名字,也是和我們這代人的青春聯係在一起的一個名字。走在縣城的街上,我的目光滲進了某種聖潔,進到雨中無人的焦裕祿烈士陵園,我的腳步不由得緩緩輕輕……
但與心弦的被撥動相反,除了凡有牆上塗滿的“牛皮癬”和陵園門口的一家叫“巴黎春天”的發廊,在顯示某種“與時俱進”外,在外觀上蘭考給我的觸動卻不大。空蕩蕩的街上,偶見幾個人袖手在店門口站著,臉上一副漠然的神情,說不清楚這是一種“閑”的風度,一副閱透世事的氣質,還是一種因為時間是那麼多、錢卻又是那麼少的慵倦與無奈……
此行本是蜻蜓點水,又加上霏霏雨天,我的感受可能有誤。但那一刻間的思緒卻是真實的??
一個龐大而又割裂的河南;
一個昂首振翼卻又尾大不掉的河南;
一個能解讀中部地區又壓迫中部地區的河南;
一個躺下就讓本原意義上的中國難有作為,一旦雄起就讓中華民族的複興轟轟烈烈於世的河南……
由此,逼我,或許還有讀者們一起進入深刻的理性探索。
劉道興(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河南省經濟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這幾年外省對河南確實比較關注,出了幾本書,如《解讀中原》、《河南怎麼了》,網上的討論也比較多,在全國影響比較大。前幾年河南在經濟生活中出了一些在全國影響比較大的事情,有的是局部地區的偶發事件,有的是在一個時間段比較集中地發生,河南因此在全國的形象比較差。我們當時的心情比較沉重,省裏的壓力也比較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以此來重塑河南的形象,比如向外推介、維護河南的形象。搞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覺得沒有必要刻意地來塑造自己的形象,河南到底是一個什麼本來麵目,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自有一個公正的結論。
我的感覺與你一樣,現在中部幾個省份的情況實際上差不多,是傳統的中國、內陸的中國、農業的中國、革命的中國綜合作用下的結果。河南可能是曆史文化包袱更重的地方,再加上人口負擔也比較重,現在官方統計是9700萬人口,實際上有1億人口了。人口一多,經濟發展就比較緩慢,教育水平也比較低,人口的總體素質不高。一旦到了外省,隻要出一點什麼事情都是河南人,這時候誰都代表河南。但是就全國範圍比較而言,河南人有很多優點,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河南人身上特別厚重。比如講究中庸之道,比較講誠信,說話算話,忠厚老實,吃苦耐勞,等等,絕大多數河南人都有這些品格。少數河南人在外省出了一些事,也產生了一些負麵影響,前些年在北京就經常聽說河南人的什麼事情。但其他省的人在北京有一些不好的行為,媒體一般不會點出是哪個省的,而一說到河南的民工就會點出是河南人。最近,河南一些人在北京做的事情又很受首都人的讚揚,他們對河南人的形象又有一些新的看法,這說明因為一些偶然事件造成外地人對河南人產生的不好印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改變。
河南是全國的經濟大省,這個地位是比較穩固的。河南在全國的劣勢就是人口太多,有很多經濟指標的總量在全國都排前幾位,但是一計算人均基本上就在全國的後幾位。
河南這幾年GDP值的發展速度一般在9%左右,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幾年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0世紀90年代初李長春主政河南時提出發展要實現“一高一低”,李克強書記現在提出的是“兩高一低”。
從省與省之間的比較來看,我感覺河南在改革開放20多年中,也在不斷發展,應該說做得還不錯,比如經濟總量在全國排第5位。很多人對此不相信,實際上河南的GDP值已經連續6年高於河北,在全國排第5位,現在已是6000多億,這是國家統計局的權威數字。河南確實是全國的經濟大省,這個地位是比較穩固的。河南在全國的劣勢就是人口太多,有很多經濟指標的總量在全國都排前幾位,但是一人均基本上就在全國的後幾位,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人均儲蓄量、人均教育投入都排在全國的十九至二十幾位。
從河南的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城市建設等方麵來看,這些年的亮點都不少。與中部省份相比,河南的工業有一些大的項目,像安陽鋼鐵,年銷量接近100個億。還有新飛電器、安陽彩電玻殼,後者是當年從日本人手中引進的技術,那時候日本人留了一手,但我們現在的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市場占有率一度達70%。農副產品加工業中有蓮花味精、雙彙火腿腸,現在雙彙的產品種類已達600多種,成為全國最大的肉製品加工基地。河南的味精、麵粉、掛麵、方便麵及麵製速凍食品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中州鋁廠是大集團公司,投入幾十個億用來加工鋁材,因為豫西一帶的資源優勢就是地下有煤,地上有鋁礦石,現在的思路就是煤變電,電變鋁,鋁成材,延長整個產業鏈,這是河南一個較大的優勢。
河南有幾十家在全國同行業中處於前幾名的大集團,這些企業支撐著河南的經濟,它們遍布食品、輕工、機械、化工、鋁製業,號稱“五大支柱”。此外,原來鄭州有八大棉紡企業,共有10來萬職工,紡織工業體係在這裏比較完整,但現在設備老化,再加上機製問題,現在都比較困難,有的已經瀕臨破產。如果你開車去鄭州的西郊走一走,可以看到一個個老廠,一幢幢破舊的紅磚牆筒子樓,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景氣。一度職工到處上訪告狀,有的甚至去隴海線上攔火車。省委、省政府那兩年花了很大精力處理這些麻煩事。最近這兩年,河南加大了對下崗失業人員的生活保障,鄭州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是200多元,保障了他們的最低生活,有些企業還在努力組織一些生產,這對於維護社會穩定起了重要作用。
河南這些年在農業方麵穩當地解決了1億人口的吃糧問題,而且儲備了500億公斤的小麥,相當於改革開放前整個國家儲備的糧食總量,10億人口平均每人可以分到50公斤麵粉,這對國家是一個很大的貢獻。現在全國人民能吃飽飯了,不覺得這個問題重要,實際上對於一個有十多億人口的國家來講,這樣的貢獻是戰略性的。在此基礎上,這些年河南在農業方麵推行“公司加農戶”的發展模式,調整農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成績亦很明顯。李長春同誌在河南幹了六七年時間,先當省長,再當書記,黨的十五大以後調到廣東。他於20世紀90年代初在河南抓經濟的時候,就鮮明地提出了“公司加農戶”、“工廠加農戶”這種模式,農村也要走向市場,我們在這方麵走得比較早。很多縣都形成很有特色的地方經濟結構,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穩步提高,這方麵的典型很多。比如:豫北的安陽、鶴壁、新鄉的養雞、養鴨、養豬、養魚,出現了萬隻雞、萬羽鴨、萬頭豬等大規模的養殖場,農戶的家庭養殖與加工廠緊密地聯合起來,產品向國外出口。現在北京的雞肉市場有很大一塊份額被淇縣、湯陰、信陽、潢川等地占有了。還有中央電視台經常播出的華英鴨廣告,華英集團肉鴨加工產品達200多種,已成為亞洲最大的肉鴨加工企業,產品出口免檢,現在已經占領了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等地的市場。許昌市鄢陵縣的老百姓過去主要種糧食和煙葉,現在絕大多數種花、養花、種樹苗,他們還把南方的花整車整車地拉到這邊來,培養一個多月,讓它們適應了北方的氣候以後,再往更北的地方送。每年國慶節北京用的花有30%從這裏送過去,首鋼一些大企業每年在這裏要訂價值上億元的花,現在整個許昌東南西北幾十裏到處都是花棚。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以後,河南近幾年出現了很多這樣的亮點。
河南的資源比較豐富,西部山區盛產煤炭和石油等礦產,東部大平原生產的農副產品比較多。河南現在發展的工業、農業都是立足於現有資源而展開生產,科技含量不高,造成整個工業經濟、農業經濟的知識含量不高,所以要想辦法調整結構,要由資源決定型經濟變為科技發展型的經濟,但又要繼續保持較高的速度。發展經濟速度慢了不行,河南這幾年GDP值的發展速度一般在9%左右,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幾年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0世紀90年代初,李長春同誌提出河南的發展要實現“一高一低”,即:經濟增長速度要略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長速度要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李克強同誌現在提出的是“兩高一低”,就是經濟增長的效益質量也要比較高。為此省裏在這方麵采取了很多措施,專門拿出幾個億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基金,還通過在銀行擔保貸款等手段幫助一些企業調整經濟結構。河南4年來累計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項目貼息資金1.67億元,吸引社會資金100多億元,其中除了55.56億銀行貸款,其餘全是企業投資。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互動的效果是,2002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促進科技進步要從基礎抓起,省裏在加快人才培養、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方麵也下了很大的決心。鄭州大學是隨著鄭州成為省會城市而建的一所新大學,當時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但實際上隻有文理兩科。李長春到河南以後認為在河南這樣一個農業大省,工業化是一個最緊迫的任務,要加快工業人才的培養,一直認為鄭州大學要上工科,但國家認為河南已經有了部屬的鄭州工學院,再上比較難。後來省裏借助前幾年高校合並、結構調整的機會,把鄭州大學、鄭州工業大學和河南醫科大學三所院校合並,組建成新的鄭州大學。現在這所學校跳出了城區,省裏除了財政支持以外,還幫助學校搞了40個億的貸款額度,在高新區劃了一塊3平方公裏的地。現在學校的一期工程已經竣工,有2萬多學生入住,是河南省博士、院士、博導、碩導比較集中的院校。現在的河南大學是由原來的開封醫專、開封師專合並而成,規模更大了,也跳出了開封市,在鄭州往開封的入市口征地2000多畝,政府提供的貸款額度是6個億,2003年9月份新生可以入住。河南省的高等院校都在全麵進行二次創業,過去都是200~300畝地的小校園,學生數2000~3000人,最多不過6000人。除了前麵講的兩所大學以外,其他所有大學都在紛紛擴大規模,像南陽師院原來是專科,一下子新增地1000多畝,現在變成了萬人大學;洛陽師院原來也是一所占地100多畝的專科,用兩三年的時間變成了一所占1000多畝地的萬人大學,洛陽還組建了科學技術大學。最近三四年河南新增了近20所本科院校,原來的專科院校能升格的盡量升格,1997年全省高校在校生為146000人,現在已經達到50萬人。原來河南的孩子上大學很難,最近這些年有明顯的緩解,這是河南進入新世紀後為發展經濟的一個很好奠基。鄭州還有一個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軍內號稱是“解放軍的清華大學”,有七八個博士點,有很多博導和院士。省裏與他們達成協議,依附學校的資源辦一所河南信息技術學院。已經開辦三年了,明年就會有畢業生,這對於河南將來信息產業發展的推動是很大的。
河南這些年的城市規劃建設也發展較快。鄭州是建國以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城市,過去是京廣線上的一個小站,1954年以後才成為河南的省會,這幾年高標準的鄭州新區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城市的架子拉得比較宏大,目前已有200多萬人口。由於交通、地理位置的優勢,加上鄭州人商貿意識的覺醒,現在鄭州商貿業的服務水平和環境從業人員的素質不比北京、上海低,外地人來鄭州也感覺第三產業在快速提升,從這個方麵也反映出河南人的素質和新形象。河南已明確提出堅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三頭並舉的發展戰略,以鄭州為龍頭,以開封、洛陽、駐馬店等17個城市為龍腰,擴大城市規模。一個以鄭州為中心,以洛陽、開封等為重要支撐的中原城市群正在形成,將在河南經濟發展中起到更加突出的作用。幾年來城鎮數量迅速增加,城鎮環境逐步得到改善,不經意間,河南的城市普遍變靚了。2001年僅周口市用於道路改造工程的投資就達7億多元,城市建設總投資達45億元,人們感歎:“農區裏的城市穿上了西裝!”
進城的農民實際上一肩擔城鄉,他們隻要在城裏一幹活,一消費、一就業就對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反過來他們在城裏賺了錢,帶回農村又支持了鄉村社會的運轉。
城鎮化不單表現為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城市基本建設力度的加強,這隻是一個表麵現象。從經濟學角度來解釋,城鎮化過程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有效地轉移,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和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
我們逐步認識到要發展河南的經濟還是要加快推進城鎮化,現在全國的城鎮化水平是36%~37%,河南正好低10個百分點,全省的城鎮人口占總數的26%~27%,大量的人口滯留在農村,人口太多,土地又太少,農民就業嚴重不足,像豫南、豫東這些農村人口稠密的地方,四五口人隻有三四畝地,有的地方甚至人均隻有七八分地,加上農村生產條件、技術的進步,農民一年沒有多少活幹。你在河南會發現,一年到頭除了春播秋收那幾天能看到人,其他時間田野裏看不到人,農民沒啥活兒可幹。而且靠種幾畝地一年最多收到幾千塊錢,但現在農產品的價格越來越低,指望種地有時候連成本都收不回來。豫東現在有一個口頭禪,說農民是“一個月種田,兩個月過年,九個月賭錢”,很形象地描述了時下河南農村的生活。東部沿海地區按照市場機製,通過發展家庭加工業,農村家家戶戶都有活兒幹,而中部地區農民的就業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當然也有一些地方的農民大量地外出打工,像豫南的南陽、信陽,豫東的周口,這些地方土地麵積太小,農民在家裏已經沒辦法生存,紛紛外出打工,有些村子走到了什麼程度呢?村裏死了老人,找不到能抬棺材的棒勞動力了。這實際上是中部或者說整個中國的農村在人多地少、生存越來越艱難的重壓下,農民在自尋生路。
我經常到處講農村的根本出路就是減少農業人口,加快他們向城鎮聚集的步伐,城鄉都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一種好的機製支持農村人口到城鎮。農民進城不懂交通規則,我們要教育他們;他們不懂公共場所的一些生活秩序,我們要熱情地幫助他們,而不要動不動就罰,城市應該以博大的胸懷、寬容的態度、熱情的笑容對待這些進城的農民,在就業、注冊公司、開店等方麵都要有一係列優惠的政策。現在城市生活的分工越來越細,有些工作不要求勞動者有多高的文化,他們隻要能夠吃苦耐勞,腦子靈光,學到一兩門技術就能夠開個理發店,擺個早點攤,修個自行車,推著小車賣菜,他們就有可能每月賺幾百塊錢甚至上千塊錢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反過來城市人口越多,他們對工業生產、農副產品的需求都會提出新的要求,這就打破了他們過去在農村過著低層次、閑散的小農生活的局麵,用城市這所天然的大學來改造我們的農民,推動社會的進步。
農村政府對農民進城也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過去總認為他們往外跑是不務正業,是不三不四,對家裏剩下的老人有些岐視,今後在這方麵也要改變。進城的農民實際上一肩擔城鄉,他們隻要在城裏一幹活,一消費、一就業就對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反過來他們在城裏賺了錢,帶回農村又支持了鄉村社會的運轉。現在鄉村裏幾乎沒有稅源了,農業地區的鄉政府運轉困難得很,工資都發不下來,鄉幹部卻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在增加,這可能是中部地區絕大多數鄉村的現狀。撇開吃住的開銷,一個農民一個月能賺到兩三百塊錢,一年下來純收入有兩三千塊錢。如果一個地方出去1萬人,一年就有幾千萬的收入,如果出去10萬人,一年就有幾個億的收入。這些錢看起來政府拿不到,但我做過調查,很多鄉村收的農業稅和統籌、提留等各種費稅,現在實際上大頭並不是農民用種地賣糧的錢上交的,而是用家裏人在外打工賺的錢上交的,這筆打工的錢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農村的穩定。現在河南號稱有7000萬農民,具體有多少人在外麵打工無法統計,估計至少有一兩千萬人。人一走動,貨幣就開始流動,勞動創造財富的動力就激活了,所以城鎮化不單單表現為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城市基本建設力度的加強,這隻是一個表麵現象。從經濟學角度來解釋,城鎮化過程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有效地轉移,他們在城市裏落住腳,而且有活幹,能夠穩定下來,這才是問題的本質和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
黨的十六大為什麼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變了,過去在經濟短缺時候的思維方式、對經濟規律的把握以及政府行為能起的作用,到今天基本上不起作用。
老百姓總的感覺是河南在一天天地往好的方麵變化,在往前走,不滿意的地方肯定也有,主要是恨鐵不成鋼,但想把一個1億人口的大省很快地改變麵貌也實在是不容易。河南現在麵臨幾重壓力,處於多難的境地。
河南這幾年在對外開放方麵比較大的戰略就是推行“東引西進”,到新疆、蘭州、廣西、雲南等西部省份去辦河南商品的展銷會,然後又向東部推銷河南,宣傳河南的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目前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效果不是十分明顯。好多事情從邏輯上講應該這樣,但事實上還需要冷靜的分析。比如河南的區位優勢,過去因為交通不發達,人們從東部往西部去必須在中原歇歇腳,那個時候說區位優勢還比較明顯,但現在鐵路、飛機的交通這麼方便,人們就不一定在此停下了。鄭州過去是大的商品集散地,但現在河北、山西是不是還有必要到鄭州來批發商品?因為現代交通和信息越來越發達,人家有可能直接到武漢去批發。所以我們不要老講自己“承東啟西,連北貫南”,這個優勢已經越來越不成為優勢。
現在招商引資靠政府出麵的效果不大,過去動不動就由政府帶隊到港澳、美國等地去招商,還喜歡用搞運動的方式去辦這個節、那個會進行商貿洽談,把很多外商集中在一天簽協議,表麵上看起來很熱鬧,實際效果不大。現在上上下下都覺得搞這些沒有多大意思。但有時還要搞一點,因為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政府合作需要搭建一個平台,為企業推銷產品,尋找合作夥伴。前幾年河南招商引資也是層層加壓,下達指標任務,現在這樣做的不多了。因為經濟已經總體進入過剩階段,特別是工業方麵。黨的十六大為什麼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變了,政府官員再怎麼說這裏有什麼資源,人家不一定感興趣。現在根本預測不出來五年、十年以後市場需要什麼,將來可能會形成一個什麼市場。過去在經濟短缺時候的思維方式、對經濟規律的把握以及政府行為能起的作用,到今天基本上不起作用。有的部門一年到頭就是辦會,到這個省辦了,又到那個省辦,重複著做這些事,真正政府該抓的事情卻荒廢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到底應該怎麼促進經濟的發展,這對於中部各省的政府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發展一定要有新思路。但有一條很明確,即河南這幾年在整治經濟環境、提高政府管理服務水平方麵下的決心比較大,各級政府專門成立了整治辦公室,由省長、市長、縣長親自抓,發現對企業的服務態度不好,對外商的態度不好,亂收費、亂罰款的就處理,抓了一批反麵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