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走進明朝之二
胡平:明朝的江西是很可以說道一番的.無論是社會生活形態和經濟社會形態都很發達成熟。可成熟一經腐熟,贛地不久便要轉入氣數一路走低的頹勢了。但在明朝的276年間,贛地的情狀恰如泰和籍大學士楊士奇在京都那張遙望南天、春風沉醉的老臉,他說道:“天下之大,士之出於學校者,莫盛於江西、兩浙,吉安又江西之盛者”,“四方出仕者之眾,莫盛大於江西”。
真是琅琅書聲隱隱可聞,文藻辭海處處湧動。葺爾小縣不乏簪纓世族,功名牌坊密如修林,江西士大夫滿布朝班。贛江上下舳艫如城,而在一片幅員闊大的國土,江右幫的活動範圍更是遍及京都、各省,乃至靠著肌腱強韌的北方大馬也要跑上幾個月的榛莽邊陲……
無疑,在這一切之中起到決定作用的,便是楊士奇老先生指出的江西的科舉之盛,出仕之眾,它們又無不關係到江西文人的生存方式與身家性命。在此次訪談中,我將力圖描繪在中國曆史——並履及政治史、文化史與科學史上有著顯著地位的五位贛籍文人的遭際命運。
當今的文學、影視圈裏僅供消閑破悶的私語戲說已經太多了。但我想,“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包括自己在內的知識分子們,奔走於現實生活的熙熙攘攘之餘,或許能由他們的生命軌跡裏引發一些思索……
方誌遠:江西在明朝有幾個很有名的知識分子,他們是解縉、楊士奇、嚴嵩、湯顯祖、宋應星,如果我們把這幾個人物串起來看,他們實際上代表著中國讀書人在封建專製時代的幾種命運。
解縉有政治家的見解,卻無政治家的素質,且生不逢時。他不會韜光養晦,以靜製動,他不懂在中國作為政治家一定要有韜晦之術。
解縉是一個非常有才的人,不光是明太祖看重他,明成祖也看重他,而且江蘇、浙江的讀書人都推崇他。我所看到的一份材料說,當時屬江蘇的鬆江有幾個姓王的讀書人,他們都是翰林院的學士,也是目空一切的人物,覺得自己的文章是全國最好的。但他們說到解縉,眾口一辭:現在滿朝的文彩,解學士占了一半,我們幾個姓王的占另一半。解縉寫的《大庖西封事》,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對明太祖的國策提出意見,指出當時皇帝殺的人太多了,要實行寬鬆一點的政策。明太祖之所以器重他,就是因為這篇文章,但同時也覺得他鋒芒太盛,讓他回吉水去讀十年書。這種回去讀書的安排,後來成為明朝一些有誌於政治的文人以退為進的一種通常做法。解縉回家鄉沒有讀滿十年書,他忍不住又回南京了。其後,解縉能夠被明成祖朱棣獎拔,既是他一生中的幸事,又是不幸的事。如果沒有朱棣,他最多是一個從六品或者正七品的小官,不可能爬到那麼高的位子,更進不了內閣。但永樂皇帝即位的時候,急需起用一批敢作敢為的年輕知識分子,由此帶來解縉政治上的新生,也使他成為《永樂大典》的兩個主編之一。
解縉本有可能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文學家,他也具備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應該具備的政治見解。為什麼中國的文人可能具備政治見解?因為他們所讀的書就是政治方麵的書,正所謂文以載道。對傳統文人來說,其他事情都不是最高境界,唯有修身齊家治國天下是最高境界。我們不要把這種理念當作江西的特產,而是傳統中國文人基本價值觀。
談到這裏,我想起了張居正,他並不是江西人,是湖北人。張居正16歲中舉人後,當時的湖廣巡撫把自己所係的玉帶係到張居正身上,他說你以後的前途比我的前程還遠大,希望你這兩年不要考進士。如果你繼續考進士,充其量又成一個江南第一才子,日後不過是做解縉第二。我希望你不要成為解縉第二,而要成為國家棟梁的政治家。結果張居正停了兩年,最後果然從政了。這說明當時的社會對於做為一位文學家是不太瞧得起的,而對政治家是很崇敬的。還有一個例子:明仁宗是一個非常喜歡寫詩的皇帝,他把自己寫的詩給楊士奇看,又對其他人自誇:就憑寫詩、做文章,自己當個狀元肯定沒問題。當時作為監國的楊士奇就批評他,說殿下應該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要沉緬於這些風花雪月的文章……
解縉有政治家的見解,卻無政治家的素質,生不逢時,當時正處於永樂初期,政局不穩,尤其是朝廷上下立太子之爭特別激烈。他是一個口無遮攔的人,願意發表評論。當明成祖要他評論六部尚書,他的看法非常尖刻,幾乎一竹篙打翻一船人。他也不會韜光養晦,以靜製動,他不懂在中國作為政治家一定要有韜晦之術,尤其在朝廷麵臨新舊主子更替之時。明成祖有兩個兒子,當時明成祖為立太子的事情問他,他脫口而出“好先孫”,意思就是說兒子定不了,那就先定孫子。結果軍界為此抨擊他,說他離間皇室骨肉。後來,明成祖倒不是一定要解縉死,而是有人悄悄地告訴皇帝說解縉還在喋喋不休發表意見。明成祖就問這個人還在嗎?於是有一個叫紀鋼的人揣磨明成祖的話中之意,把解縉給弄死了,又將其全家充軍發配到遼寧的鐵嶺。我們經常講的“隔河兩宰相”,就是指吉水的解縉與胡廣。胡廣與解縉是老鄉,又是很好的朋友,他曾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解縉的兒子,後來一聽說他們全家發配到鐵嶺就要悔婚,但女兒堅決不同意,說既然定了婚,我就要等他。最後到宣宗時代,解縉的兒子由東北回來了,仍然嫁給了他,這個愛情故事很是感人。
對於惡死的解縉而言,有幾個人看過那被八國聯軍燒毀與搶奪、隻存世800餘冊的《永樂大典》呢?不要說國人,今天又有多少江西人知道這位曾經像彗星一樣劃過明朝天空的鄉賢呢?
胡平:解縉18歲上參加江西鄉試,獲第一名解元,次年又與長兄、妹夫在京參加會試,同榜登第,一時轟動了京師。當他被授官中書庶吉士,得以侍從於朱元璋左右時,民間傳說比一張飯桌高不了多少的他,卻毫不萎縮,瀟灑、自負而又疏狂。上任剛一個月,地點在宮裏的大庖西室,朱元璋向解縉談了一會時政後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下去後,解縉激動萬分,當天便寫好一封萬言封事上呈,他批評朱元璋“用刑太繁”,文中為後世創下“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無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的名句。解縉又規勸朱不必去讀《說苑》、《韻府》一類雜書閑文,應該重用士大夫進行以儒學為核心的修書,以平息一些知識分子們私下“士不為君用”的牢騷……這就是著名的《大庖西室封事》。
自洪武元年登基起,朱元璋屠滅功臣名將,鏟除勳戚親貴,血洗儒林文士,二十幾年間,據明史專家吳晗統計,當不亞於他打江山時所殺掉的敵人總數。卻有人不怕拖進錦衣衛,敢在朱元璋麵前作石破天驚之言,讓朝廷上下對這個矮子頓時刮目相看。
解縉又獻上字斟句酌煞費苦心的《太平十策》,他以為若要安邦治國,得在諸多方麵改弦易轍。這已經犯了一個大忌,是按皇帝的願望來治理國家,還是按你解縉的麵貌來改造朝廷?接著他替工部郎中王國用起草奏疏,為李善長所謂“佐胡惟庸”謀反鳴冤叫屈,此公當年與朱氏同一心,出萬死,朱氏得天下後,被封為韓國公。良弓藏,走狗烹,這是人人不說、但人人心裏雪亮的事情,他卻要哪壺不開,提那壺……
明太祖心裏一定七上八下,可終究沒有讓自己樹的這位“恩猶父子”典型腦袋開瓢,淩遲剝皮。他要解縉隨父還鄉,“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洪武三十一年,老朱駕崩,傳位太孫,是為惠文帝。遠在吉水的青燈冷窗下打發日子的解縉,以為在這朝廷換主的時候不能沒有自己“保駕護航”,他匆匆趕往南京,可一下船,便被“有司劾縉違詔旨”,因為他離十年還差二年。他上下活動,四出求援,好話說盡,終被惠文帝召為翰林待詔。他總想做官場明星,當皇帝近臣。若幹年後藩王朱棣從北京打到南京,奪了他侄子的江山,史稱“靖難之變”,當方孝孺等重臣拒不合作,他竭誠擁載,長袖善舞。永樂年初成祖成立內閣,閣臣開始參與機務,內閣逐漸成為明朝的權力中樞,解縉以進內閣第一人而名載史冊。好幾年裏,凡“大製作”,皆出自於他手。有時半夜他也被叫進宮中,已上床就寢的朱棣賜坐榻前,告以機密重務……
但一個恃才傲物的文人的解縉,總是壓倒了一個臨深履薄、見風使舵的做官的解縉。他的太好的自我感覺,總像冬日蕭條的樹枝,在春天的氣息裏一下浸過水似地膨脹開來。滿朝懷疑他永樂二年借主考會試又擔任廷試讀卷官之機徇私舞弊是一例,還有比這更嚴重的事情——
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丘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太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
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明史》卷一四七《解縉傳》)
本來這場立嫡之爭,與解縉幹係不大。皇二子朱高煦長得峻峭彪悍,勇猛善戰,在“靖難”中征戰有功,且多次解救其父於危難,當時朱棣便向他透支了這番意思。極想擁載他為皇儲的還有,以丘福為首的靖難武臣們所形成的一個軍人集團。皇太子朱高熾,體胖性仁,有儒雅之風,愛和文人們泡在一起吟風唱月。首勸明成祖立太子為儲的是兵部尚書金忠,靖難期間金輔佐太子居守,對其仁厚之心有所感應,此外還有一班文臣,他們強調的是王朝政治裏立嫡以長的傳統。對解縉來說,這本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作為文人才子,他顯然不願效力於一個“秀才遇到兵,有理講不清”的朝廷;可公開支持太子為儲,逆拂了成祖的夙願,又開罪了那個因靖難而頭角崢嶸的軍事集團,這便等於為自己埋下了一筒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