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今天曾經的驛站(五)(1 / 3)

讀書,從上冊讀起——走進晚清之二

胡平:《走進晚清》的兩位訪談者,一位是魯思明先生,一位是馬平先生,他們並非學界中人,經曆亦各不相同,但他們有兩點相同:

其一,兩人都一直密切關注這二十多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並由於長時期裏他們各自所處的位置與經曆,使他們比起一般人來更能感知當今中國方生未死、魚龍相混、凝重蕪雜卻又清晰向前的影子,因而他們比起一般人來對於時下這常常是“轎馬充斥於市,絲弦不絕於耳”的所謂“盛世”有著更多的憂患意識;

其二,他們都愛讀書。與馬平相逢,開口必談的便是時下有哪些好書,這些書何處有買?他借我的書不還,或者用我的名字去席殊書屋購書,日後卻要我去買單的事,這幾年屢有發生。思明先生當然不會如此“小兒科”,去他的辦公室看看,你一定以為走錯了地方,眼前真是一座煌煌典籍的書庫。與不少老板隻是用那些裝潢華貴的精版書來裝潢自己的“儒雅”不同,讀書與思考已全方位融入到他的生命方式裏——他晚上和休假的時間大多用來看書,出外旅遊不管到什麼地方,也都帶著一本書,每年訂閱報刊的費用1萬多元。他是一個典型的學習型公民,且涉獵甚廣,政治、經濟、曆史、軍事、文化、藝術,無所不包……

讀書對於他們,就像主婦們在夏天時不時就會抱出來翻曬的棉被,陽光一射,那兒發黴了,何處脫線了,一下便躍入眼簾。本該天高地闊、龍馬奔騰卻終於風雨飄搖、吹燈拔蠟的晚清,引起他們思索的目光,便是必然的了。如同在鬧烘烘的騾馬大市裏很難靜靜地坐下來描花繪朵,對於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危機與艱難並且至今仍需引以為銀針般警醒的認識,竟然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他們人生的軌跡。

馬平暫時放棄了堅持多年的對世界經濟百年發展史的思考與寫作,魯思明雖然仍然不斷盤算著公司銀子的進項,但兩人合作寫出《百年大轉折——日本經濟發展紀實》一書(作家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明治維新運動使那片黑沉沉幕府統治下的蕞爾小島轉型為一個現代化的經濟強國,此書便是將明治維新作為中國晚清變革的參照係來展開的。接著,兩人又對洋務運動勾沉發隱,新時代投資管理集團已決定投資出一部關於恭親王與洋務運動的書,預計今年一季度便可出版(此前,這家集團與社科文獻出版社合作出版了達120萬字的全譯本《戈爾巴喬夫回憶錄》,此書和《毛澤東傳》一起,被文彙讀書周報評為2003年全國十大熱點圖書之一)。這本書不僅是傳記性的文學作品,而且晚清曆史的很多疑難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得到求證。並再據此寫成劇本,投資拍一部30至40集的電視劇,啟動資金估計要幾百萬。說起這事,思明先生眉頭嘴角間爽爽朗朗,全然有著為了億萬中國人民的娛樂生活豁出去的意思……

但這決不僅僅是為著娛樂。

魯思明(北京新時代投資管理集團總裁,中國生產力學會副會長,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員):

關於恭親王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作為,我認為特別值得介紹一下。

有一種說法認為恭親王隻是一個通過“祺祥政變”把慈禧扶上垂簾聽政寶座的曆史人物,因此按慈禧劃線,把恭親王領導洋務運動的功勞給埋沒了。人們知道恭親王的不多,即使知道的人也是浮光掠影,或者隻知道“鬼子六”這個綽號,因為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長期與洋人打交道,那時候人們把洋人叫作“洋鬼子”,他也就成了“鬼子六”。

另外,野史中還有一說是慈禧年輕的時候與恭親王眉目傳情,後來有了關係,生下了同治皇帝。所以慈禧在關鍵時候想到找他,並說我們的孩子當皇帝不是和你當皇帝一樣嗎?兒子當皇帝,你當議政王,照樣控製朝綱。我和馬平為了求證這件事情,專門去拜訪過溥儀的弟弟溥仁及恭親王四世孫愛新覺羅·詹瞻。他說這完全是胡說八道,當時的宮規根本不可能發生叔嫂通奸生下同治帝的事情,尤其是進深宮見慈禧、慈安很不容易,每次進出深宮的時辰都記得清清楚楚。

也許是以上原因,在國人目前所看過的像《走向共和》等曆史影視劇和一些清宮戲中,恭親王都是一個次要角色。實際上,他一直活躍在晚清的前台,更是洋務運動的始作俑者,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雖是他的同輩人,但在辦洋務方麵卻是他的後輩。學曆史、寫曆史的人應該是曆史唯物主義者,要把自己的感情和喜好放在一邊,而把曆史的本來麵目放在第一位。

恭親王排行老六,鹹豐是老四,當時選儲君的時候,道光一直在這兩個兒子之間遊移不定。道光皇帝是一個很節儉的人,一輩子沒有到外麵巡遊、狩獵,不像乾隆、嘉靖皇帝動不動就到關外獰獵。但有一次道光皇帝提出要率皇子們到京郊的蘭苑狩獵,老四明白這是父王為選皇儲故意設的一道考題。老六的箭法很好,自己的箭法不行,腿又是瘸的,明顯比不贏,怎麼辦呢?鹹豐的老師杜守田就給他出主意說,既然你的箭法不如老六,就幹脆什麼都不射,到時候皇帝肯定會問你為什麼,你就說春天來了,母獸都懷著崽,我不忍心殺生。結果道光還真是被這句話感動了,認為老四有仁愛之心,是一個治國的接班人,最後選他當了皇帝。但道光在遺昭裏也封了老六為“親王”,這在清朝眾多親王中絕無僅有,可見其之尊貴。也許在道光的潛意識中,他希望把身後的江山交給兩個兒子共同治理,取長補短。但道光沒有想到皇四子當上皇帝後,對文武兼備的“皇弟”長期排擠壓製,直到臨死前也沒放過,道光的良好願望成了弄巧成拙的曆史遺憾。

可惜鹹豐的皇運不濟,當時的中國正值多事之秋,內憂外患不斷。先是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一直打到直隸。尋思再三,鹹豐隻好重用恭親王進入軍機處,本來按朝製親王是不能擔任軍機大臣的。在恭親王的指揮下,消滅了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這時的清朝內外交困,1858年清政府在大炮的威逼下簽訂《天津條約》,洋人提出要派公使到北京。滿清政府當時還沒有近代外交關係的觀念,外國在中國雖設有公使,但一不在北京,二隻是在代表、管理洋商利益與貿易上起點作用。

鹹豐皇帝還提出,隻要外國公使不進北京,每年的海關稅收朝廷都可以不要,隻要求外國公使仍呆在廣州。這位皇帝一輩子怕和洋人見麵,在他的意旨下,中央政府不與番邦打交通,隻讓地方政府與洋人打交道,甚至做生意也隻讓洋人在廣州城外交易,完了以後又回澳門呆著,不允許洋人進城……

但外國人非要派公使進駐北京,這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

當時,英法聯軍不過幾千人,卻一路從南打到北,所向無敵。攻下塘沽以後,在進攻通州之前,英法聯軍曾經派英國翻譯官巴夏裏作為全權代表,與怡親王載垣談判,時間先後持續幾個月。清政府一開始不答應他們提出的條件,又把對方的代表全抓起來,一共抓了70多個人,其中有四五十個英法士兵被虐待致死,放出來的活人隻有十幾個,這一下激怒了英法聯軍。英法兩國曾經商量是不是就此摧毀中國,進攻紫禁城。最後統一的意見是現在還不應該摧毀清政府,但要給中國一個教訓,他們認為圓明園是中國皇帝吃喝玩樂的地方,燒掉也無所謂,所以又是燒,又是搶。在兵臨城下的威脅下,鹹豐皇帝怕被洋人抓走,匆忙逃往熱河避暑山莊,結果病死在那裏,在位僅11年。

臨行前他安排恭親王留在北京,負責與洋人繼續談判外交事務。左談右談,清政府最終與外國人簽訂了《北京條約》,其中就有允許英、法、美各國在北京設立公使館。

在此期間和以後,恭親王首先發現清軍的武器不如洋人,根本打不過人家。簽訂《北京條約》的前幾天,英法聯軍占領了安定門,把大炮架在城牆上,不簽的話就炮轟北京城。過去清朝的大臣們包括林則徐都認為洋人隻是在海上打仗厲害,在陸地上打仗根本不行——當年英國女皇派馬爾戛尼來中國晉見乾隆皇帝,清宮的禮節要求他下跪給皇帝磕頭,但他堅不下跪,據此大臣們都認為洋人的腿是不能彎曲的。結果雙方一開戰,發現洋人不僅在海上有堅船利炮,陸地作戰也很有一套。簽約後,英法聯軍舉行了入城儀式。恭親王一看清軍的儀仗隊與外國的儀仗隊根本沒法比,裝備差得太遠,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刺激。

刺激他的還有,清王朝在與洋人談判的時候,整個北京城找不到一個會講英語的人,隻能請外國人翻譯。結果,外國人怎麼說,大清官員就怎麼聽……

讓恭親王的思想發生更大轉變的,是他深受了《海國圖誌》的影響。

此書作者魏源本人不懂英語,也沒有去過英國,他是因林則徐的關係而編成這本書。林則徐在廣東呆了一段時間,當時香港已經割讓出去,英國人在廣東、香港都辦了報紙,有的還是中文報紙。廣東很多做生意的人包括小販小商,要經常和英國人打交道,也可以了解到一些情況。林則徐就把這些中文報紙和聽到的情況全收集起來。林和魏源的關係比較好,流放之前就把所有的資料交給了他。現在又有研究說,林則徐並沒有幫什麼忙,是魏源通過其它途徑收集了很多資料,編成了《海國圖誌》。此書當時在中國隻印刷了一兩版,便沒有再印,印刷量很少。但是這本書傳到日本以後,日本大量地翻印,一共印了十五版,價錢越來越高。日本開始了解西方就是通過《海國圖誌》。當時恭親王和一個叫王蔭茂的禦史奏請鹹豐,希望加印一批《海國圖誌》,鹹豐沒有同意。恭親王細讀了這本書,對英國的曆史狀況、議會製度等情況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不少資料說,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平象山、吉田鬆陽、西鄉隆盛等人在此書影響下提出“開國論”,最終戰勝“鎖國論”,使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