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今天曾經的驛站(五)(2 / 3)

由此,恭親王上書要求辦六件事,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總理外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和興辦同文館。當時還活著的鹹豐皇上在肅順等人的影響下,隻傾向於成立總理各國通商衙門。恭親王等人認為如此界定一個衙門的職責範圍太小,請求把“通商”兩字去掉,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過去中國從來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涉外活動主要限於接待貢使和商貿往來,分別由中央的禮部、理藩院,以及地方的督撫大員等兼管。

總理衙門成立以後,恭親王任首席大臣。總理衙門因外國入侵而設,其建立之初,實際是一個應付時局的臨時機構,朝野內外無不確信國家富強即會裁撤。可實際上隨著中外交涉事件的增多,總理衙門作為當時惟一的對外機構,除辦理外交與通商事務外,職權範圍很快擴展到鐵路、礦產、郵電、海防、關稅、製造、傳教、學校等各項新興領域,變成了一個包羅萬象的“洋務衙門”,其在清政府中的作用越發舉足輕重,總理衙門的成立即標誌著洋務運動的開始。

恭親王上任後,著手開展一係列變革。

首先請英國人赫德整頓海關。當時中國的海關分布零星,中央政府沒有統一管理,還沒有近代海關的雛形。而且由於走私漏稅和官員貪汙腐敗,中央政府實際上收不到多少錢。通過赫德的整頓以後,每年上交給中央政府的海關稅都有增長,後來發展到每年可以收到一千多萬兩白銀,這個數字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曾國藩為了剿滅太平軍,從湖南一直打到江蘇。湘軍每月的軍費開支最初為二十萬、三十萬,這一千多萬兩的海關稅等於救了清王朝的命。恭親王重用赫德達22年之久,後來李鴻章等人也重用他,這個英國人擔任海關總署署長直到清末,時間達48年。

其次,恭親王委托赫德,又經中間人在國外買軍艦,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外購買軍事裝備。結果買回八艘軍艦,等於買回來一支艦隊。後來由於英國人李泰國和阿思本想控製艦隊的大權,遭到恭親王的強烈反對,最後隻好把這些艦艇作遣散處理,但隻收回了1/3的購艦款。最近,我們發現有價值的資料,說那些被轉賣的艦艇中,有一艘最先進的旗艦賣給了在日本明治維新中起了重要作用的薩摩藩。

第三是辦同文館,同文館就是外國語學院的雛形。北京辦了以後,廣州也辦了一所,李鴻章在上海也辦了一所,懂外語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同文館最早隻開辦英文一課,後來又相繼開設法文、俄文、德文、日文,1902年改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到慈禧聽政的時候,同文館因為要增加天文學和算學兩門學科,在朝廷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史稱“同文館之爭”。當朝的大學士倭仁,是一個蒙古王爺,他認為學語言還可以,但算學和天文學也要學洋人的,豈不是完全洋化了?他堅決反對增設這兩門課,恭親王則認為學習語言是為了溝通和交流,但要掌握國外的技術,還必須掌握天文學、算學以及物理、化學等學科,否則自己怎麼造洋槍洋炮?最後是恭親王取得了勝利。但是,因為保守派的阻攔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報名的學生很少,不像現在學外語的人比比皆是,以會外語為榮。

自從有了同文館以後,可以大量翻譯國外的書,包括外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西方的新技術和新思想通過翻譯開始傳到中國,中國人接觸外國的東西越來越多,所以對創辦同文館的曆史意義無論怎樣評價都不為過。

我認為洋務運動實際上是中國的第一次改革開放,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改革開放所做的很多事情在恭親王手上都做過,像辦合資企業和外語學校、送留學生出國、買軍艦、購洋槍洋炮、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等等。

恭親王作為一名親王,不管是出於維護皇家統治的目的,還是抱有其他目的,最起碼他能夠冷靜地看待西方、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為了富國強兵。中國近代工業發軔於洋務運動,可以說,連後來引進馬列主義也是因為有了這場洋務運動,如果沒有留學生出去,沒有外語學院,哪裏有人帶回馬列主義,翻譯出《共產黨宣言》?

洋務運動在恭親王為首的洋務派手中一步步開展起來——1865年在上海設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內設翻譯館;同年在南京設立金陵機器製造局;1866年在福州建立馬尾船政局;1870年在天津建立軍火機器製造總局;1868年,破天荒地委派美國前駐華公使蒲安臣率清朝外交使團出訪歐美十幾國。1872年在上海設立輪船招商局;同年第一批選派幼童留學美國;1875年,委派福建按察使郭嵩燾出任駐英國公使,後又兼任駐法國公使。這是中國第一次在西方國家駐有現代意義上的外交官。1878年,在蘭州建立蘭州織呢局,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家機器毛紡織廠。1880年,在上海建立上海機器織布局,這是中國最早的棉紡織廠。同年在天津設立水師學堂,購置軍艦,並設南北電報局。1881年,設立開平礦務局。1882年,建設旅順軍港。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在天津設立陸軍武備學堂。

盡管如此,恭親王還是受到很多挫折。

他支持李鴻章建立了北洋海軍,但在甲午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他又遇到皇權等不可逾越的鴻溝,清王朝的統治集團是由滿清貴族和蒙古王爺組成的,也包括獲取了既得利益的漢族士大夫階層,要突破這個層麵很困難,加上慈禧處處製肘,特別是後期,恭親王與慈禧的政治權力鬥爭越來越激烈,慈禧一直在壓製他。現在有些影視劇說慈禧怎麼開明開放,在洋務運動中起了重要作用,那完全是胡說八道。如果恭親王不受到她的壓製,洋務運動的收效會更大。

洋務運動更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衝突,洋務運動充其量是經濟體製改革,所引進來的東西都屬技術、器物層麵,且以購買為主,還沒有進入到一個製度層麵,更沒有進入到文化層麵。

從文化層麵上講,日本由於曆史比較短,本身沒有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學國外的東西比較徹底。最早他們派出遺唐使到中國學習大唐的文化,遺唐使就是最早的留學生。西方列強的大炮還沒有把中國的國門轟開的時候,日本人主要是學習我們的文化,以中國文化為本,以自己的文化為麵。通過兩次鴉片戰爭戰敗,尤其是甲午海戰,一旦發現西方文化遠比中國文化先進,日本人馬上瞧不起中國了,改為全麵向西方學習。日本明治政府前後派出幾批人到歐美學習,對軍事、工業、農業各方麵進行考察,省吃儉用地考察了一年多,最艱窘時留學生們一天隻吃幾個冷飯團……他們學成回來,終使日本發生了徹底地變革。

日本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也鬧過一些笑話,如美英等國的士兵登岸以後,日本人很奇怪他們為什麼長得這麼高大,就留心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發現他們全吃牛肉。當時牛在日本是耕地的生產工具,不能隨便宰殺。看到外國人吃牛肉,日本人便認為他們的槍炮之所以造得好,可能與吃牛肉有關係,所以上層立即開始刮起吃牛肉風,從此“吃牛肉”成為一個社會層次的代名詞……

但總體上中國的洋務運動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早十多年,後來卻落後了,最終結果更是天壤之別。

中國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顯然是不夠的,張之洞等有識之士也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實際上沒有觸動到體製問題,更遑論文化層麵,儒家思想始終格格不入於西方思想,形形色色的既得利益者們所圍繞的一切就是“我大清”。在“二千年末有之大變局”下,從皇帝到重臣,卻仍死死抱住“天朝體製”不放,誠如馬克思所說“一個人口占幾乎人類三分之一的大帝國,不顧時勢,安於現狀,人為地隔絕於世界並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自欺。這樣一個帝國注定要在一場殊死的決鬥中被打垮……”

馬克思的話可謂一針見血。

洋務運動光靠一個恭親王是推不動的,他以為自己能做很多事情,但實際上有很多事情是做不了的,即使有些做成了的事也是不倫不類。中國千年沉重的大門靠個人用肩膀去擠開一條縫,透一點新鮮空氣進來,即便有此可能,此人也必定是一個如同恭親王一樣的悲劇性英雄人物。

但是作為當代人,我們無論如何應該還沉寂多年的恭親王以本來麵目,因為晚清的這段曆史與中國時下的這段曆史緊密相聯,這就好比讀一套上、中、下三冊的書,如果沒有了上冊,單從中冊開始讀,是看不透的。我們還應該看到,中日兩國開國前同屬封建國家,同樣受到西方列強的入侵,經濟水平也差不多,人力和資源中國遠比日本優越,且最早提出學習西方的思想,但中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成功了,這是值得後人深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