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心近海自來(一)(2 / 3)

長期和海洋打交道的人,必然具有一種非常重要的性格--冒險,這是海洋文化的第一個重要特點。他們要生存下去,必須要冒險,甚至要冒很大的風險,為什麼沿海地區有很多寡婦村呢?就是因為過去那些地方經常是一個村的男性青壯年全部出海作業,一旦遇上惡劣天氣全部遇難,那麼這個村就變成了寡婦村。海洋文化的第二個特點是開放,從自然狀態來說,海洋就是開放的,海洋無法封閉。人在海洋中的基本活動是經濟活動,無論是漁業生產,還是海水養殖,無論是海上貿易,還是海洋交通,都是四海為家的經濟行為,隻是有近海與遠洋的區別而已。它不為地域所限,世界為我所有,為我所用,開放的特點由此而成。海洋文化的第三個特點,就是對各種文明兼收並蓄。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發現,海洋如此廣闊,所聯結的國家林林總總,文化差異非常大,而且人種、製度也斑爛五色。內陸的行政區劃之間的聯結則非常有限,文化差異相對要小。像我們一個內陸省不過和幾個省相聯,除了中國這樣的大國,其他陸地國家也不過聯結幾個國家,而且這種聯結還有很多的自然屏障,比如山川、河流的阻隔。而海洋不一樣,人們在海上航行,隻要前方有陸地,不管是什麼地界都要上去,因為人們需要陸地進行休整,補充給養。通過這種尋找,人們不僅找到了陸地,而且找到了資源和市場。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在最初探險的時候正是這樣摸索著前進,無意中發現了新大陸。這樣的海洋活動決定了在海洋上進行活動的人必然形成兼收並蓄的特點,他們可以接受各種文明或文化模式。海洋文化的第四個特點,是團隊精神非常強。航海的風險非常大,靠個人的力量很難抵禦,一定要形成五六個人、七八個人或者更多的人組成的團隊,如果大家不能同心協力,不能按共同規則辦事,就有可能被海浪吞噬。即使在現代航海條件下,一個人泛舟於海洋之上的情況也很少,除非是體育競賽或者海上探險。海上作業要求人們必須要有嚴守規則、協同作戰、配合默契同時又尊重技術權威的團隊精神。

海洋文化所具有的這些特點並不會自然生長出來,也不是人為地杜撰出來,而是在海洋自然環境因為生存的需要培養出來的,是海洋中的人們被自己的經濟行為逼出來的。而海洋文化的這四個特點在山地文化中恰恰相反。第一,山地人不必冒海洋人這麼大的風險,也就形成了不敢冒險的性格和不會冒險的技巧,性格上多四平八穩,也希望四平八穩,有的人還善於四平八穩。在山地、平原中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雖然也有大小災害,但滅頂之災極為罕見,況且還不時風調雨順,所以他們風險意識不強。第二,山地生活和生產的人們處於一種靜態的、封閉的空間,特別是在山區生活和生產的人們,靜態的封閉的模式,也使人自己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和行為。所謂的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很有道理。山既可以讓人們登高望遠,但也把所有的東西都隔開了。中國各省的地理分界基本上是以自然地勢為原則,比如:山東、山西以太行山為界;河南、河北以黃河為界;湖南、湖北以洞庭湖為界。隨之,中國行政管理的最大特點也是條塊分割。在海洋上要求穩定,要求沒有風險,無異於神話,海洋中的人們隨時做好了不穩定和冒風險的準備。在內陸中不要求穩定,要求有風險,也無異於神話。內陸的農業生產就是需要穩定,為了維護穩定,往往是一個大家族聚在一個村落裏,構成家族利益共同體。海洋文化中也有家庭共同體,也常常是一個家族的族親全部駕船出海,進行捕撈作業,但這種海上共同體與內陸山地的共同體不一樣。內陸山地的共同體更多的靠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推選出權威,技術在這裏不是首要的,所以強調資曆,強調輩份;海上共同體雖然也有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但還得看你的技術,否則你當不了船長,大家誰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生存與發展賭在隻有資曆、輩份而不懂得海洋的人身上。第三,一有封閉保守,自然不願意兼收並蓄。山地生產更多的靠經驗,傳統的農業生產主要是經驗性的。經驗來自經驗者自己,非眼見不為真實,不為有用。即使親眼見他人的好東西,也不一定會去兼收並蓄,人家的好東西不一定適合自己呀,如果還要試驗,就得冒風險,一旦失敗,一家老小怎麼活?第四,山地文化中難以培養按契約、規則和協作精神組合起來的團隊精神。農業生產除了興修大中型的水利設施,一般來說,獨門獨戶也可以完成生產的全過程,依靠個人的力量照樣可以種地,隻不過種多種少。自古以來,小農經濟狀態中的人們隻要種著一畝三分地,便可以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所以幾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也成了人們的最大理想。

金字塔式的結構無疑是最穩定的一種形式。金字塔與山的形狀恰恰是驚人地相似,這一結構先天性地決定了山地文化不可能兼收並蓄。

海洋上的激烈競爭促使人們不斷地創新變革;靠天吃飯的山地文明,則在這方麵表現得相對遲緩。

胡平:誠如陳東有先生所說,內陸農業生產除了寄希望於自然條件的照顧,還要求內部有一個穩定的結構,而金字塔式的結構無疑是最穩定的一種形式。金字塔與山的形狀恰恰是驚人地相似,這一結構先天性地決定了山地文化不可能兼收並蓄。一方麵,因為追求穩定則必然表現為想方設法維持原有的生活秩序,對外來的文明總是抱著懷疑、害怕的心理,害怕它們打亂傳統的生活秩序,直至拒絕、排斥。另一方麵,坐上塔尖的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既得利益,也想方設法去鞏固、凝聚塔基,而不希望有多種因素來幹擾、動搖這一基礎,所以理所當然也要拒絕外來的文明進入。在山地生活中,輩分、血緣與經驗是唯此唯大的,坐上塔尖的人,不是熬著輩分上來,就是以世襲的方式在內部繁衍,而不管繼任者是否能勝任。海洋的風險性則決定了人們在海上的第一位需求是生存,誰能夠帶領大家平安到達陸地,誰就有可能被大家擁戴為船長,而不管這個船長是兒子還是父親,出身於草根布衣,還是貴胄豪門。如果同時有幾個人自認為有能力帶領大家平安返航,那麼推選船長的唯一方式就是公平競爭,這也就意味各種文化背景、文明成果、思想觀念的載體都可以閃亮登場,其兼收並蓄的特性也就在情理之中。

此外,我以為海洋生活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特點,即:創新變革的意識非常強。海上航行的惡劣自然條件迫使人類要挑戰大自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地改進航海技術和運輸工具,比如:海船由單桅單帆發展到雙桅雙帆,然後又是多桅多帆,再後來實現了機械化,直至後來的核動力;海上通訊聯絡由傳統的火光聯絡、旗語、吹海螺、牛角,變為信號燈、發報機、無線電通訊,直至今天的無線電話甚至可視電話;海上導航由古老的看日出月明、測風向,到後來的羅盤,直到今天最先進的衛星導航,可以說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翻開人類的航海史,關於這方麵的記載恒河沙數。十六世紀西班牙由於改進了海船的設備,擁有了當時最先進的船隊,被稱為無敵艦隊,一度稱霸海上,睥睨天下。自從被後來居上的英國艦隊打敗後便風光不再,失去了海上強國的地位。換一個角度來講,也是海洋上的激烈競爭促使人們不斷地創新變革;靠天吃飯的山地文明,則在這方麵表現得相對遲緩,雖然農業社會的曆史也同樣不斷地進步,但與前者每一塊陌生而又奇詭的大陸、每一次搖撼大海的風暴都是挑戰相比,後者為了應對挑戰而創新求變的願望不是那麼迫切,人們習慣於按照四季的交替按部就班地進行耕作,改進勞動工具的頻率太慢,表現得最明顯的莫過於大家最為熟悉的鐮刀、鋤頭,這是我們祖先使用了至少十幾個世紀的古老農具,即便到了今天所謂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仍有大量的中國農民在使用,而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則幾近成了農夫們世世代代那黧黑如土、粗糙如根的皮膚。

黃河文明給中華民族帶來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人們不僅能生存下去,還能有剩餘食物可以發展,人們很容易安於這種生活狀態,沒有必要冒更大的風險。

在最早走向海洋的中國人裏,以福建和廣東人為多,在福建和廣東人中,閩南人、潮汕人居多。閩南人不一定都是客家人,而潮汕人基本上是客家人。在走向海洋的浙江人中,最成功的是寧波人。

陳東有:創新變革,在海洋文化中的確十分突出,所以說,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是一部海洋技術史,海洋活動的需要,大大促進了人類科技史的發展速度。

黃河文明是十分輝煌的,中華民族有著自己悠久而又燦爛的文化。講海洋文明不能否定養育人類成長的內陸文明。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自己的文明,不能忽略自己在另一個方麵的嚴重遺漏。特別是當因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導致了遺漏,而現實的發展正需要梳理這曆史時,我們應該勇敢地直麵自己的過去,以更好地建設未來。

中國原來一直忽略海洋文明。中國的農業文明是從黃河中遊地區發源的,雖然後來陸續在江南發現了很多文物,證明南方很多地方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但最大的生活族群還是集中在黃河中遊地區,不管是傳說中的炎黃二帝,還是後來的夏、商、周,都是在這一帶。通過研究當地出土的動植物化石,證明那時的黃河中遊地區草木豐茂、氣候適宜,非常適合進行農業生產,而不是現在千瘡百孔的黃土高原地貌。另外,從地圖上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從北京的八達嶺外沿開始向西南,沿秦嶺一線,再到四川、甘肅交界地區,再往下到雲南,有一條400毫米降水線,它的走勢由東北往西南,這就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分界線,這條線的東南是農耕文明,西北是遊牧文明。黃河文明的產生與兩河文明、尼羅河文明、印度文明一樣,首先是由自然條件決定生存,在當時的情況下,自然條件對一個族群的生存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當時的黃河文明恰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條件。人們不僅能生存下去,還能有剩餘食物,因而才有發展的可能,所以人們很容易安於這種生活狀態,沒有必要冒更大的風險。根據考古發現,上古時期中華先民在沿海地區活動的地方主要是在山東半島,東南沿海沒有什麼人群活動。後來,黃河中遊地區的中華先民活動逐漸向四周擴散,再往後,主要是戰亂的原因,出現了大型的遷徙活動,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像江西到西漢初才開辟,南昌是漢將灌嬰築城才有的。江南開辟以後,江南的自然條件成了農業生產的最好資源,逐漸地發展起來,並很快趕上了中原地區,富庶的長江以南地區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到了唐代,整個江南地區的財賦收入占全國總收入的七成以上,韓愈還說: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隋朝為什麼要開鑿運河?就是為了把江南的財富源源不斷運到京城。中華文明在內陸地區如此發達,所以人們沒有必要走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