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心近海自來(一)(3 / 3)

在夏、商、周時期,山東、河北的沿海一帶已有行政設置。中國人最早在海上的活動來自於傳說,相傳秦始皇派500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如果確有其事,我們能認定山東沿海地區在此時已獲開發。秦、漢時,東南沿海也有了行政設置。但是有了行政設置不一定就是有規模性的經濟活動,更不一定就是從事海洋經濟活動。真正把東南沿海一帶開發起來是在東漢以後,既有當地先民的開發,更有中原移民的開發,其中最大的移民就是我們常說的客家移民。大規模的客家移民有好幾次:西晉末年至唐初,主要是五胡亂華所致;唐末和北南兩宋之交,主要原因是黃巢起義之亂和金兵大舉南下所致;還有宋元之交、元明之交,明清之交,每當朝代更替,中原的人們在戰爭的逼迫下,以遷徙來躲避戰爭災難,尋找自己安定的生存之地,向南進入江西等長江以南地區,然後又繼續向福建、廣東等地遷徙。人口遷徙的主要原因還有災害和人口增加的原因。客家人遷徙到閩南、嶺南,走向了海洋,生活在海邊,並逐漸進入到海洋經濟模式中,原來的農耕經濟模式發生了變化。

從宋朝開始,中國人與海外的來往頻繁,但往海外大量移民則是從明朝開始,主要遷往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明朝永樂年間,鄭和曾經七次帶領浩浩蕩蕩的船隊下西洋,多次到達東南亞地區,又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的中部。最近還有報道,說是鄭和首先發現了美洲大陸,還去了澳洲,我十分驚訝,不敢相信。鄭和的船隊在東南亞許多地方停泊休整,補充淡水,還把一些體弱有病的人或有其他情況的人留在當地。從此有中國人不斷遷徙到東南亞各國,謀求新的生存之地。明朝萬曆年間,菲律賓竟然出現當地土著人的人數和大陸遷徙過去的華人差不多,而且商業基本上由華人經營。華人很善於經營,如果華人不經商,當地人就買不到東西。當時的菲律賓被西班牙占領,西班牙人對華人獨占商業極為不滿,唆使土著人和華人發生對峙、衝突,甚至多次聯合起來屠殺華人。但每屠殺一次,當地的經濟就兩三年發展不起來,又不得不讓人帶口信,請那些逃走的華人回來。等到經濟恢複到一定程度,衝突又起,於是又屠殺一次華人。在最早走向海洋的這批中國人裏,以福建和廣東人為多,在福建和廣東人中,閩南人、潮汕人居多。閩南人不一定都是客家人,而潮汕人基本上是客家人。客家人除了大量地遷往東南亞地區,近代開始還有一部分由於經商進入到歐洲和美洲。在走向海洋的浙江人中,最成功的是寧波人。

乾隆皇帝在給英女王的回信中意思很明確:中國人沒有你們,照樣可以活得很好;你們如果沒有中國的貨物,就活不下去。大清帝國怎麼可能和你們平起平坐呢?

中國曆來有四夷之說,即: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唯有中原是中心,中國是中心,而這正是拒絕、排斥海洋文明的根本觀念原因。

中國有18000多公裏的海岸線,有6000多個大小島嶼,海洋麵積有300多萬平方公裏,當然應該屬於海洋國家。台灣和海南是最具海洋特征的省份,沿海省份中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的生存模式和理念帶有較多的海洋文明的成分,但仍受內陸的影響,處於海洋文明和內陸文明之間。山東、河北和遼寧則顯得相對要保守一些。從整體來看,中國雖屬海洋國家,但海洋的生存模式和海洋文化並不鮮明,這是因為內陸的政治力量和經濟力量過於強大所致。雖然曆朝曆代各自情況不盡相同,但總體情況差別不大。

一是認為自己的經濟已經很不錯,自我感覺良好,完全不需要去考慮海洋問題,更是拒絕海洋文明的交流。最為典型的事情是1793年英國大使馬戛爾尼奉英王之命,借為乾隆拜壽來到中國謀求商業活動,被乾隆拒絕。在此之前,英國人與中國人做生意幾乎總是逆差,他們從中國進口大量瓷器、絲綢、茶葉,有這麼一種說法是中國的茶葉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但他們能賣給中國人的主要產品就是呢料(絨、毛織品)。呢料在海上運輸,一路上經過風浪顛簸,很容易被海水打濕,水分蒸發後,鹽分留在了呢料上。一旦天氣變潮,呢料又會變濕,因為鹽會吸水。這樣的呢料運到中國來,就成了次品。當然,更大的原因是中國人不喜歡穿呢料,南方天氣溫暖,不需要穿呢料,北方人在冬季穿棉衣更暖和。英國的貨當然很難賣掉。英國人希望也能像葡萄牙人那樣借一個澳門之類的小島供其商船停泊休整,給他們晾曬被海水打濕的貨物,或者在北京開辟一個客棧倉庫。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開始曾實行一口貿易製度,認為紅毛藍眼的西洋人很難捉摸,名名堂堂的事情太多,下令確定隻有廣州一個港口城市供西洋商人貿易,這是乾隆重海防,輕外貿的典型表現。英國人對此很著急,希望自己的商品能直接運到中國的北方乃至北京進入市場。他們還對在廣州買杭州的茶葉被當地商人狠狠地賺了一筆叫苦不迭,他們要求能直接進到中國的其他港口,比如從寧波港上岸可以買到杭州最好的茶葉。此外,英國人在廣州做生意的時候,對中國海關的稅收摸不清楚,一下這樣收,一下又那樣收,一下要求多收,但如果行賄的活,又可以少交。中國的稅額到底是多少呢?為求得這些問題的解決,謀取英國的利益,馬戛爾尼大使向中國皇帝提出了六點要求。清廷對馬戛爾尼使團可以說是熱情有餘,但是商務免談,並斷然回絕了六條要求。馬戛爾尼一行一無所獲回往英國,他回國之前對中國表示了極大的遺憾,這應該看作是日後鴉片買賣的最早起因。當時英國國王要馬戛爾尼轉給乾隆皇帝一封信,信中委婉地談到希望能和中國進行互利貿易。在英國國王看來,每年幫你們中國銷售了非常多的Chineseherb(直譯為中國草,當時還沒有用茶葉這個單詞tea),你們能不能幫我們銷售一些貨呢?總不能老要我們運白銀給你們。乾隆皇帝在給英王的回信中說:中華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仰賴別國貨物。中國特別盛產茶葉、精美的瓷器、絲及其它物品,皆為爾國及其它歐洲各國必需之物。意思很明確:中國人沒有你們,照樣可以活得更好;你們如果沒有中國貨物,就活不下去。大清帝國怎麼可能和你們平起平坐呢?從這件事情可以反映出以乾隆皇帝為代表的中國曆代統治者的一種非常固執非常霸氣的觀念和行為--不僅總認為我就是世界的中心,而且極力拒絕別的文明,自我封閉,自我保守。清帝國到乾隆朝是最強大時期,然而,最為高傲的乾隆朝,在它的頂峰之時,開始走向沒落。中國曆來有四夷之說,即:東夷、西戎、北狄、南蠻,唯有中原是中心,這原來是講中原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的,到後來又被盲目地用到對外國的關係上,自認中國是中心。這種糊塗觀念正是拒絕、排斥海洋文明的根本原因。

二是統治者擔心出問題,所以排斥海洋文明。海洋非常廣闊,古時候在海上真的是可以無法無天,什麼人都可能藏匿於大海之中,統治者經常把盜賊、土匪和海洋聯係在一起,海商集團也往往被稱之為海盜,像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曾被稱為海盜。中國過去的海商集團確實具有商、盜兩種性質,如果生意好做,風險不大,那他們就是商。一旦生意不好做,就搶掠別人的貨物,變成了海盜。也正為此,海與防才緊緊地邊在一起,成為統治者對海洋的根深蒂固的理念。

三是統治者更不會去想一想,海洋可以給國家帶來的好處,海洋也是一種可利用的資源。

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受山地文明影響很大,他建立明王朝以後,很擔心東南亞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勢力對自己的統治不利,加之沿海倭亂再起,所以禁海。

明朝中葉以後,倭寇當中十有五六是中國人自己,主要是福建人和浙江人。明朝對付倭寇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禁海,二是打擊。

中國曆代政府對海洋多以防為主。中國在明朝以前不禁海。宋朝以前的文明主要在中原,像漢唐的都城在長安,北宋的都城在開封,雖然這時候東南沿海地區已經開始發展,但海洋對中央政府的利弊都不多,統治者忽略了海洋,也就不存在禁不禁海的問題。元代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敢於麵向海洋、並且準備借海洋大幹一番事業的朝代,元蒙統治者的鐵蹄幾乎踏遍了歐亞大陸,而且元朝是曆代王朝中海運最興旺的時期,京杭大運河當時並沒有完全貫通,很多方麵得依靠海運,海運成本低,隻是風險太大。禁海從明朝朱元璋開始,朱元璋是農民出身,受山地文明影響很大,他建立明王朝以後,很擔心東南亞和東南沿海一帶的勢力對自己的統治不利,加之沿海倭亂再起,所以禁海。明成祖朱棣從建文皇帝手上奪得皇權,成了永樂皇帝。明朝的皇帝中除了朱元璋,當屬永樂皇帝的氣魄最大,此人年壯氣盛,辦事果斷,還很有謀略,他派鄭和下西洋,即是為了顯示朱明王朝的強大。也有人認為是為了和那些國家進行貿易,我看主要還是政治目的,是為了宣揚皇恩浩蕩,而不是自覺的經濟活動。船隊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求當地頭人率眾先接旨朝拜,鄭和再贈送皇帝的賞賜之物,最後才讓手下的人與他們進行少量的商品交易,貿易隻是順帶的副業而已。另有一種說法是此舉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即為了尋找逃出皇宮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建文皇帝。雖說法有異,但明朝有一段時間不禁海是確實的。

到明朝中後期倭患愈烈,倭寇鬧得最厲害是在嘉靖年間。那時的航海動力不是機械,而是依靠海流和季風,船從日本過來基本上隻能到達浙江,所以這一時期倭寇的侵擾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的出海口和浙江、福建沿海地區。明朝中葉以後,倭寇當中十有五六是中國人自己,主要是福建人和浙江人,這便是假倭現象。假倭有二:一是從事海盜活動的閩、浙沿海人,他們或是自己剃發著裝,扮作倭寇侵擾沿海;或是與真倭勾結,內外相通,侵擾沿海。二是被真倭抓去的中國人被逼為倭。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裏有一篇小說,講有一個叫楊八老的西安人到福建經商,歸途中被倭寇擄到日本,十九年後,又被日本人逼回來打中國,這個揚八老就是一個假倭。但不管是真倭還是假倭,對東南沿海的騷擾是很嚴重的,給沿海百姓帶來沉重的災難,也給明王朝的統治造成很大麻煩。明朝對付倭寇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禁海,二是打擊。幾位著名的抗倭英雄張經、俞大猷、戚繼光等人,都出現在嘉靖、隆慶、萬曆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