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可以念各種書,並取得各種收獲。印成“本本的”是書,留存口頭和心裏的也是書。高台講章是書,廟會上的小吃大棚也是書,就看你鑽研不鑽研。社會上的名家大儒是學問家,還有些隱者未必不是學問家,甚至是獨門訣竅的最後繼承者。
恰同學少年,還有幾位走上“別樣人生旅程”的成功同學。一位叫王大石,初中同班,因家境貧寒沒能上高中,去了西山農場,多年苦幹當了那兒的副場長。隨後開發研製了中國的台球桌,以他名字命名的“大石”牌台球桌據說壟斷了國內市場。還有一位叫蔡惟遷的同學,也是到郊區農場幹了多年,後來當上“麥當勞”北京地區總店的中方經理。他倆的人生之路,都是中年以後自己奔出來的,但窮其根源,又和當年受到關於“書”的教育,以及周圍的大文化環境不無關係。
恰同學少年,今天的變化太大了。幹軍萬馬闖蕩高考獨木橋,教科書越印越精美,但活潑的書意卻被緊鎖在無窮無盡的考試中。今日少年多已失去了對書神聖的憧憬。問其“什麼是書”?他真的很累,再三問過,也未必能得其意。過去,讀書是件很好玩隨意之事,想看就看了,也不等著急用。今天似乎太急功近利了,書如果不能幫助拿分數直至升學當官,學習的動力就減弱了。
我老了,也是在剛剛退休之後,才越發感到“恰同學少年”的可貴。我想找老同學好好聊一聊。永年到美國講學去了,王大石以前給我的電話變成空號,可見搬家了。隻有蔡惟遷還能找到。我們這幫同學“在位的”已不多,但回顧和總結一生的願望都很強烈。我們經曆過最早的平和,也經曆了後來的顛覆,最後幸福地遇到了從沒有過的安適,幹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應該研究——我們一生都分別遇到過什麼樣的書,我們是以怎樣的態度學這些書的,書最後又如何幫助我們取得成果。我想,這些第一手的資料,無論是對今天的莘莘學子,還是已然工作的忙碌青年,都會有很實際的啟發。我以為,回憶和研究上一代人讀書和用書的過程,將對下一代人是很有用處的。我們還打算記錄一下當年輔助我們讀書的大環境,看其中哪些是有益於今天的東西。
看來,我們和前輩已經共存了一段時間,還要和今天的青年再共存一段時間,曆史就這樣形成了延續。如今是中國進入全麵小康之前的初級階段,無論我們還是青年,都屬於這個曆史時期的“同學少年”。既然這樣,那就好好“恰同學少年”吧,共同擔負起天下的興旺,把一切有用之書讀好讀深讀透,讓書反饋給社會以最大的效益。這,就是我們回顧以往的最大心得,願以此與當代青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