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業(2 / 2)

但調回北京沒多久,卻又形勢有變:劇院搞起了承包,演員們“自管自”掙錢去了。別人可以靜等,我則不敢等,怕誤了能工作的年紀與時機。當時真沒人管我,就“自己管自己”吧,於是改行去寫文章。最初無非是寫點零散小稿子,散文,雜文,詩歌,和京劇沒多大的關係。雖然掙了些稿費,但反響不好。社會上有傳言:“既掙京劇院的工資,又掙外邊的稿費,這不是吃裏扒外嗎?”最初我沒理會,後來一想,人家說得也對。我既然改行了,就要改得名正言順,改得讓旁人沒閑話。再仔細一想,我怎麼會“守著米囤子去挨餓”呢?米囤子就是我們劇院,當初有那麼多好戲,有那麼多好演員,有那麼多好的經驗——我不寫誰寫呢?這不是“天降大任於斯人”麼?我當仁不讓,一發而不可收,就這麼“寫(文章和書)”著一直來到了今天。從專業的角度說,我還在梨園,但不是搞編劇了,而是研究藝術背後的文化,這文化也越寫越寬廣,先橫移到老字號,又上升到京城文化——這變動隻有我自己知道,從讀者那邊說,隻覺得我的文章越來越自由厚實,也越來越好看與好玩了。

最後還得說一說“專業”。整個梨園是個大專業,解放前它興旺,解放後一度興旺,再後來就不占正經地方了。新時期改變了老情況,也改變了老觀念——梨園又有了新功能,它能幫助全社會來消閑和養生。這個功能可真是大極了,也重要得不得了。於是,我現在的這一行也才站穩了腳跟。這個專業也才真正有了立足之地。站在今天回顧過去,忽然想起《群英會》中蔣幹那個因緊張而抹汗的誇張動作——嘴上還不妨說一句“好險哪!”再仔細想想,如今的我們,又豈是昔日的蔣幹所能比擬?如今幹我們這行的,其專業的前途實在是很大的呀。我今天的“專業”,表麵上還是京戲,但出發點已完全變了,做法也相應改變了。當初選擇它是身不由己,後來“誤打誤撞”進入新時期,京戲才有了今天的新功能。能夠以“專業”為社會服務,從個人講是自己的幸福;從國家講也有助於社會的穩定。真正的安居樂業,是一定要建立在“以專業為社會服務”的基礎上的。越是現代化,其專業化的程度也越高,以這樣的心態和狀態進行工作的人也應該越來越多。

國家真是變了,我們的觀念自然得相應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