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考慮,似乎就出現一個沒辦法解決的矛盾:麵積一定要大出常規麵積三分之一(以上),才夠我們“攤開來”折騰的!不過這樣一來,麵積一增加,房子的價錢也相應增加,我們還承受得起麼?
沮喪,沒轍,心灰意懶……
陡然,回想起在該樓盤看到的一間奇怪房子:“超大”,且結構“奇形怪狀”,房子的橫向很寬,起居室和三間房子的兩間都向陽,另有儲藏室和傭人間,還有主客雙衛,設計得很精打細算,但這樣一加,建築麵積也就170平米了。最初看房時,我們都是隨意一遛。但此際回憶起來,也隻有這間才差不多!我已記不得這房子的單價,如此地向陽,如此地寬敞,單價總要高於均價吧?大著膽子又問了一聲售樓員,奇怪了,它竟然低於均價近1000元!我們重新進入這間房子調查研究,這才發現,它沒有北窗,做不到板樓的南北通透,它屬於是“板樓中的塔樓”!再仔細看,它又處在整個板樓的東南角——這是難得的金角,背後的另一戶整個是陰麵,在後邊給我們擋風!這間11層的樓房,10層以下都沒有南窗,惟獨11、12、13三層才有南窗。12層早已定出,13層房頂上走管道,且數字招忌諱。相比之下,隻有這11層是最佳的選擇了。我們當機立斷,訂下了這間,隨後就首付了。
為什麼選中這樓盤中的這一間?有公也有私。公的方麵,它位於北四、五環之間,在中軸線偏東一點。在這兒背北朝南,感覺是好的,氣息很順。向北是北五環外——目前還是一片荒地,但用不了兩三年,所有的體育設施,連同高爾夫球場,完全會逐一兌現。奧運會將在這兒舉辦,我也將眼看著這一切的發生。我既然寫過了《老北京》的書,自然應該繼續去寫《新北京》的吧!我寫作上的發力點,就在北京城由老轉新的過程。它應該是既痛苦又歡樂的。要想寫好它,不能光依靠過去在“凸”字形舊城中形成的知識結構和人群關係。我需要進入到一個新的地理區域和知識區域,向陌生的人群和知識學習。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把這新北京的書寫好。——這是公。
還有私。這裏離我女兒近,離我嶽母也不遠,彼此的往來更方便了。
估計2008年之前,這裏會是一天好似一天,寫作的激情可以煥發出來。等2008年過後,我66歲也過了,身體和精力都受到影響,興許糖尿病也加重了。如果真發生這樣的情況,我也就老老實實地養老兼治病吧。
後來去售樓處辦事,正碰上電視台在拍他們樓市。售樓處讓我也說幾句,記者先問我兩個問題:“您看,現在買樓的人群的年紀,大約是多少呢?”——我怎麼會知道?略想了一下,我回答說“一般是30歲上下的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和積蓄,想踏實地過日子了。像我這樣的60歲人買房,大約是個別現象。”
記者又問:“買房者選定了房屋之後,一般使用多少年?”——又是從沒想過的問題。“……要是年輕人的話,住上五年十年,家庭成員增加了,房屋需要擴大,或許就要賣掉舊的,再買新的。至於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大多終老於此。當然,住長了也會生膩。那麼最好學開車。我有幾個兒時的朋友,現在分別住在北京各個方向的四、五環之間。反正四、五環車也不擠,等我學會了開車,就慢慢地轉到他們幾個那兒,等玩完了,再慢慢開回來——這樂子就大了,這種景象,也是當年根本不敢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