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與我媽在性格上有許多不同之處,我媽非常感情化,寫文章也細膩,而我爸呢,從上世紀50年代記事的時間開始,他就非常嚴肅。那時他每天到中海上班,本來級別“剛夠有車”,他謝絕了,說自己有輛菲利普自行車,每天騎騎車,正好鍛煉身體。解放前,他一直在《大公報》當記者,因為在同輩記者中年齡是最大的,人稱“徐老大”。重慶八年,北平三年,我隻有模糊的印象,每天他話語不多,匆匆來去。解放初期,母親依然做記者,他卻改行從了政,進政務院(後改稱國務院)宗教事物局任副局長。局長是位解放區來的老幹部,不太管事。記得他與我爸的關係還是融洽的,我爸上班在中海,從北京圖書館對麵的那個門進去,他騎車到門衛處,掏出一個牌子,門衛點頭,就放行了。我偶然去找過他,走近門衛,說明我找誰,門衛向裏邊打電話,他到門口來接,這才放行。我跟著他向裏走,發現走不多遠就是一個崗哨,他隻能進入自己工作的那個區域,如同一個小小的方塊。南海比中海重要,進南海的通行證可以進中海,反之則不成。他工作在一個小院,房子並不好,整個區域也不怎麼好看,比北邊的北海差多了。父親帶我在“海”裏劃過船,因為隻有兩個人,也沒怎麼說話,意思不大。反右時,他正在頤和園西北的中央高級黨校學習,是脫產去的,據說畢業後回來要提拔。可不知怎麼就搞起反右,很嚴厲也更忙碌,一連兩個月不讓回家。母親急了,讓我從城裏直接去頤和園後邊的黨校給他送洗換的衣服。進門前先填表,我14歲,從沒做過這個,遇到難回答的問題,左問右問還是不明白。我在打乒乓球上早熟,在這方麵晚熟。最後放我進去,也跟中南海似的,不多遠就是一個崗哨,左彎右拐,最後見到他,他很驚異我怎麼會來,接過衣服匆匆就把我打發走了。過了幾天,報紙上刊登出我爸的罪行,講這是中央黨校的重大成果,還揭露母親派我去黨校刺探情報。我被委屈了,是平生第一次被委屈。我一向是個正直的人,我覺得黨校那邊這麼做,不公平。至少是非常的不合適。
不久,我媽也被所在單位揪了出來,也見了報。我媽是個死硬派,單位來人找她談,她居然在家裏跟對方吵起來,聲言要辭職,“索性以後在家當家庭婦女好了,我早就工作膩了”。不久,單位再度來人“打她的態度”,最後她還是低了頭。她開始寫檢查,但總通不過。單位的人對她說,講我爸就很能也很會寫檢查,一寫就是一大本,幾個月的檢查累計起來,估計得有30萬字。我忍不住在旁邊插嘴:“真不如寫本小說,讀者會覺得好看,自己還能拿稿費。”母親單位的人仔細看了看我,是母親及時止住了我。
後來,我爸我媽隨著本單位的下放幹部,分別去了河北與湖北農村勞動。據說最初是讓他倆去北大荒的,是周總理審查名單時把他倆劃了下來,決定隨本單位一起下去。我媽膝關節有病,走路急了都不成,下去勞動真是擺樣子,下去不到一年,單位就叫她回北京,在單位的印刷廠裏做簡單勞動。表麵上是對她照顧,可事實上不一樣,城市人可比農村人壞多了,背後的檢舉揭發沒個完,不像農村人分辨誰好誰壞那麼準。我爸呢,去的是湖北麻城,他去後常來信,信上都是說好。等隔年才寄回來一張合影照片,是一堆人在棉花地裏的合影。都是站著的,我們仔細找了半天,沒有我爸,再仔細尋找,才發現他蹲在幾株棉花旁邊,臉瘦得像個刀條,人都沒了形兒。我媽這才急了,哆哆嗦嗦寫了封信,把照片夾在裏頭,寄出去了。過了一陣,有人告訴她,說“你的信上邊收到了,你愛人很快就會調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