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月盛齋紀事(1 / 1)

月盛齋在哪兒?北京的年輕人會說在前門大街北頭路西。其實它已有了二百年的曆史,最先它在前門北邊的戶部街,最初隻賣醬羊肉。據說標準做法是這樣的:一口大柴鍋,放上水,把洗淨切好的百多斤肉,按照塊兒的大小和容易熟的程度,按照一定規矩碼放起來。使大火燒開,用一個很大的舀子撇去浮沫,再改文火,燉上七八個小時。這過程中要翻五六次肉,讓每塊肉都進味;最後兌入一定數量的“二百年的老湯”,小火收湯,撈出放涼,再以一定的刀法切出。也有人“攻擊”店鋪說大話,指出西太後逃難到西安時,這家老店也關了門。這鍋湯實際最多不超過一百年。史料記載,月盛齋賣牛、羊肉的“醬”和“燒”兩種做法,是後來的事。再後來,戶部衙門被拆除,街自然也沒了,它在解放初期變成國營企業,搬家來到前門。這位置實在好,生意當初也好。本來大柵欄門框胡同中有一家複順齋,專賣醬牛肉,名聲也實在了不得。每當大柵欄幾家戲園子散戲,也大抵是它的出鍋之時,整個前門都讓它香透了。遊人聞香進入大柵欄,一轉彎,進入門框胡同的小吃街——這兒吃點這個,那兒又吃點那個,往往一泡就是一整天。隨著戲園子被大火燒毀並且被拆除,門框胡同的買賣歇了,複順齋關了張,大柵欄也暗淡下來。等月盛齋搬到前門大街,香味是香在大街上,胡同深處不太能進得來。

悠悠50年過去,如今廊房二條開了一家新的老字號:“戶部街老月盛齋”。其老板是老馬家的第五代傳人,有一個不大的廳堂,除了賣製作好的醬牛羊肉,還有幾張桌子,客人可以在那兒吃綠豆撈麵,就著切好的燒羊肉。這是典型的老北京的吃法,前門裏的老居民記憶猶新,附近客店的旅人們也願意跟著嚐個新鮮。味道好,實打實,又費不了幾個錢。它店小,但有正式的注冊商標。它和外邊前門大街的國營店彼此都知道,但又和平共處著度過了好幾年。國營店的負擔重,但又是北京飲食業的一塊老牌子;個體店比較靈活,生意做得活,但隻要人家能“容自己”,就絕不給對方找茬兒惹麻煩。有幾次市裏組織的公開售賣活動,雙方攤子挨攤子,井水不犯河水,也相安無事。大家都知道大柵欄不是哪一家的,老話說“船多不礙江”,自己有本事好好幹,就一定有飯吃。

我采訪過雙方,知道他們心裏有著共同的憂慮。如今使用過煤氣,發現火太硬,可如今哪兒去找核桃大小的“大同塊兒”呢?隻好用蜂窩煤對付著。再,爐子也不如當年,京華聞名的“爐灶曹”早死了,這盤爐灶的活兒也失傳了。更糟心的是,現在的原料(牛羊肉)都來自京郊,而不像過去那樣來自內蒙。內蒙的牛羊是放牧長大的,吃百樣草,也等於是百樣藥材。同時從性格上講,小羊羔或小牛犢成天跟著爸爸媽媽在草原上走路唱歌,郊區的牛羊則始終關在圈裏(那簡直是生下來就直接等死的),那肉還能鮮嫩麼?我聽了這話很高興,這種說法富於現代意識,但轉念又想:我們這些顧客,卻要吃掉如此鮮活的小生命,是否也有些太不人道了呢?據說,月盛齋幾次想打報告給市裏,想問能否直接從內蒙進貨?但每次又因猶豫而停止,因批量太小,這樣微不足道的數量,不是成心給領導找麻煩麼?

再,昔日門框胡同小吃街的盛況,北京市政府已做出規劃:2004年將整修大柵欄及其周邊地區。等把廊房二條也收拾好,就請原來的十多家小吃各就各位,包括月盛齋、牛街的“燒餅焦圈王”這些新客戶都進來。當然,老客戶當中有些早沒了,他們非常遺憾。戶部街老月盛齋的老板說,如果能夠找到複順齋的後人,歡迎他們打出老牌子重新安營紮寨。如果真這樣的話,他們還賣當年的醬牛肉,自己呢,專做羊肉也夠了。都是做小本買賣起的家,都非常不容易,何必非得你死我活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