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字號的源頭(1 / 1)

試問老字號在哪兒發源?老人們會說,在前門外的大柵欄,時間在清末。果然?未必。您不妨翻開《東京夢華錄》,這可是記錄北宋開封汴梁的書,那東京的街市比北京還古,風氣比後來的北京還淳樸。賣酒的小鋪子開到深夜,為了吸引顧客,就從大飯館中借一些銀的酒器給顧客使。等次日大鋪子開門了,再把這酒器洗淨了歸還不遲。我得說明,這一日複一日都是白借,而且從來沒丟過。在這個東京裏,賣吃的東西的鋪子很多,比如賣包子的,就起個“鹿家包子鋪”這樣的名稱,很像北京後來的“小腸陳”或者“爆肚馮”。北宋有一張非常有名的畫,那就是《清明上河圖》了。那熙熙攘攘的人流,那橋上橋下的鋪子,那城裏城外擁擠的交通,都說明它有產生老字號的可能。試問這產生會不會比北宋早?我專門跑到西安,找到唐史專家黃永年教授請教。黃先生說唐代實行坊市製度,限製了人們的夜生活,商業從而受到影響,老字號也就無從誕生。因此不妨說,老字號的源頭隻能產生在北宋,產生在都城汴梁。

還可以輕鬆一番,從文化上去漫想。不久前,我在前門外的門框胡同,聽爆肚馮的第五代傳人馮廣聚說他的家史。其五世祖是山東人,很窮,在清康熙年間由老家去天津學買賣。不料買賣沒學成,反倒讓東家給遣散了。他上了從天津回山東的船,船在大運河裏走著,越想越別扭,心想回家之後怎麼見父老鄉親呢?就在這時,可巧對麵開來一條船,是從山東去北京的。那年月運河的水大,可以一直駛到通州。就在這一霎,對麵開來的那條去北京的船,幾乎是船舷擦著船舷了!他不敢再猶豫,猛然把身子向上一提,就跳到了那條船上!結果,他沒回山東老家,反而進入了通州。他下了船,兩眼一抹黑,誰也不認識,任何一個鋪子也不肯收留他。他到處哀告,最後有一家小鋪勉強留下他,讓他幹最累的活兒,晚上就在外邊的廊子搭鋪。幹了很久,老板覺得他“可信”了,開始讓他學手藝,連出去收賬的事也讓他擔當了。當然,出門收賬時穿的衣服就得“像那麼回事”了。更巧的是,一次他收賬走過鼓樓之前,巧遇他在山東的一位本家叔叔。這位叔叔在鼓樓前有長攤。叔叔本來不想認遠房侄子,但看見他穿得“是那麼回事”,再問他通州的經曆,那家鋪子自己也曉得。心想:自己正缺幫手,與其讓侄子幫別人,還不如幫自己呢。於是,侄子辭別了通州,而來到鼓樓。這門爆肚的手藝,則在苦苦琢磨了幾年之後,在偶然的機遇中誕生。

我聽這老人講故事時,腦子裏不斷開小差。首先,是這位“康熙馮”在大運河上的那一跳,結果跳出了這種小吃和這個家族。我說不準大運河那時有多深,是否掉下去就會葬身魚腹?我也不相信每個肯於這樣一搏的人,都能贏得後來的成功。這一跳與“爆肚馮”的誕生之間,沒有必然聯係。但話又得說回來,如果沒有這種孤注一擲的精神,如果沒有豁出去賭一把的決心,如果沒有在具體環節上仔細研磨的態度,那麼不僅京中小吃會缺了爆肚馮,恐怕整個飲食業的魅力也會打折扣。我們琢磨老字號的源頭,那史料是死東西,擺在那兒跑不了。倒是這些富於生命力的活的敘說,更需要我們努力去搜求和研磨。我越來越覺得大運河上的那一跳,或許就是老字號精神源頭之一例。其次,給我講述故事的這位“眼前馮”,他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離開祖業到大工廠當了車工,他研製出一種新的車工鑽頭,為此被單位派出去和全國的先進車工交流。一直到粉碎“四人幫”,他才重操祖業,並且聯絡昔日門框胡同中十幾家著名小吃的後人,共同給北京市政府寫信,申請在大柵欄地區重新就業。最後,申請終於得到積極的回複,他也就成為這條未來小吃街的首腦人物。老字號從源頭流到了今天,而且變得越來越旺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