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汪曾祺父子說吃喝(2 / 2)

但汪先生寫得很從容,文章三千來字,卻分了三十幾個自然段,按照“五味(又外加了個‘臭’)”的程序,每一種味道平均五六個自然段。在每個自然段中,又是一波三折,大約要折射出四五個信息。每個信息都說得斬釘截鐵,多是他親身第一手的經曆。因為這時的汪先生,早不是初出茅廬的後生,讀者對其經曆都是曉得的,讀者期望讀到汪先生對這一問題的獨到見解。五味中本不包含“臭”,所以他下了氣力把這個“臭”寫好。引一小段原文:

過去上海、南京、漢口都賣油炸臭豆腐幹。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因為一個大人物年輕時常吃而出名。這位大人物後來還去吃過,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文化大革命中火宮殿的影壁上就出現了兩行大字:最高指示: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

汪先生文章中常談到有戲曲演員如何,但從不點名,也不指出劇種。我在梨園圈混飯,所以能知道他指的是誰。為什麼不點名呢?大約有相反相成的兩個原因:其一,他願意文章的讀者群盡可能大,一旦擴大了,大讀者群倒未必曉得戲曲名家;其二,如果能夠引起讀者的猜測,那顯然比直接寫出來更好。汪先生自身的見識充滿了平民立場,他從來不是貴族——解放前的動亂讓他趕上了,反右運動也讓他趕上了,他一生遷徙過不少地方,吃過不少的苦,但心境相當平和,各地風俗民情讓他很陶醉。他文章充滿著平淡而又雋永的味道,這些恰恰是普通老百姓所能了解和喜歡的東西。我以為,這才是“汪文汪著”受到普遍歡迎的最重要的原因。同時,他又是很書齋化的人,中國的,外國的,許多大文豪到了他筆下,隨隨便便就成為平民可以接受的了。還有前邊說過的戲曲名伶,大字可能不識幾個,但舞台上一張嘴一投足,就足以流傳千古!這些手藝人說到底,也應屬於文化人的範疇,他們是“沒文化”的大才子,但他們往往是“做得來而說不出”的。然而他們進入到了汪先生的筆底,就又恢複了文化尊神的本來麵貌。汪先生還有能力讓其與外國文藝文化實行“打通”,讓“學院派”與“實踐派”兩邊都認可,都欣賞和都佩服。

這本書收了不少汪先生的繪畫,畫的都是普通的農家菜肴和魚類。他小時是認真跟了繪畫先生學過的,一上手就直奔中國畫,而不是學素描,先打下個西畫底子。他文章中的立足點,沒有太高深太明確的意識形態——汪文汪著中的“自我”究竟是誰呢?是著名作家?是博學的學者?好像就是真誠的普通人,“他”僅僅是文墨的表達能力較強,如此而已。

素來談吃的文章,幾乎沒有像汪先生這樣寫的,其原因基於他的人生觀,很淡的,充滿了平常心。也正因為這一點,“汪文汪著(連同汪畫)”也就如同汪先生本人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