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珍視潛在的自我意識(2)(2 / 3)

所以,當我們遇到了挫折時,不要灰心喪氣,要找出原因,使挫折轉化為順利,應努力把困難和逆境變成人生的財富,變成成功的墊腳石。

在人生的道路上,逆境的出現是常有的事。從一定意義上說,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逆境。當然對具體人來說,逆境的出現有著時間上、內容上的區別。當然,遇到了麻煩,出現了逆境,隻要正確對待,堅持積極的態度,逆境是可以擺脫的。美國作家愛默生曾說:“逆境有一種科學價值。一個好的智者是不會放棄這種機會來學習的。”劍橋大學教授W·B·貝弗裏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一書中說:“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處於逆境的情況下作出。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

在對人生道路的審視方麵,光有樂觀主義的態度還不夠,就是說,人要善於把人生道路上的障礙、坎坷想得多一些,因為在心理上作了準備,即使逆境發生,也能沉著應變。如果隻是憑著美好的願望來判斷人生,那麼一遇坎坷,就會出現心理上的“滑坡”。

從實際情況來看,有時候出現的逆境是突如其來和超出想象的,人們似乎很難事先就預料到,這在人生旅途中是很多見的。而對這種突如其來的逆境往往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失衡並且並生劇烈的心理衝突。應當說,這種心理上的震顫和失衡是不可避免的。相反,人們對突兀而降的災難或打擊,在心理上毫無反應,也不能說是正常的現象。

那麼逆境出現以後該怎麼辦呢?從心理上說,就是要沉著、冷靜、從容、果敢、不灰心、不氣餒、不怨天尤人。要做到這一點,應當特別重視磨練自己的情感,以便使情感能適應各種不利情況,換句話說就是力爭使自己不會在情緒情感上出現大的波動。這裏所說的情感,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體驗,在社會實踐中情感又常常會打上很深的社會烙印,這裏麵包括社會經曆、社會習慣、社會認知和各種社會感受。因此,青年人在情感上的鍛煉,具體表現為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社會經曆,並且善於總結經驗特別是失敗的教訓,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社會習慣,樹立正確的社會認知標準,培養健康的社會感受。

人們麵對逆境,最初需要的是盡快實現心理上的平衡,驅趕掉心理上的陰影,但這絕不等於這樣就可以安然無恙地渡過逆境了。逆境是一種實在的現象,因此,超越逆境的心理條件必須建立在對心理結構進行全麵調適的基礎之上。要想不被逆境打倒而戰勝逆境,需要創立一種新的心理環境,采取切實的心理技巧。

新的心理環境包括積極樂觀的心態,昂揚不懈的鬥誌,嶄新而充滿活力的精神風貌,深刻而正確的思維方式,堅定而頑強的意誌特征。這些良好的心理因素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條件。

隻要不讓往日的失敗阻止自己,限製自己,我們也能掙脫緊張與壓力的重擔。我們隻要充滿著信心,往當前的目標邁進,必能擺脫失敗的羈絆,超越生活中的困擾。

人生處處都可能碰到逆境,逆境是把雙刃劍,它既能使人堅強,也會使人脆弱,關鍵在於你怎樣對待逆境。成功的人士大都能充分認識到逆境的積極作用,並善於把逆境轉化成駛向成功的動力。

逆境並不都是壞事,它給人帶來災難與否,關鍵是能否正確地對待它,勇敢地駕馭它。強者之所以是強者就是因為他們敢於麵對逆境,不逃避,不屈服,冷靜地麵對逆境。逆境使強者產生挫折感,而強者在挫折後能夠冷靜地思考逆境的根源,思考如何避免逆境給人帶來的災難。於是想辦法補救或改善,實在改變不了就另辟蹊徑,這便是逆境中產生的創意思考。正所謂:“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逆境使強者學會了思考。

逆境是不順利的境遇,會給人帶來不愉快甚至是痛苦。但是,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很多傑出的人物都曾遭受心理上的打擊以及形形色色的困難,若非如此,也許他們是不會付出超群出眾的勞動以及做出超群出眾的成績的。隻有刻骨銘心的失敗才能夠激起一個人成功的欲望。那麼為什麼逆境會使強者做出一般人做不出的成績呢?首先,逆境引起人的痛苦。心理學研究表明:“痛苦可以促使本人去設法改變引起痛苦的處境或解除引起痛苦的原因。”逆境中強者雖痛苦,但是他們會忍住痛苦去戰勝逆境,去改變逆境,使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其次,逆境引起人的憤怒,憤怒可以轉化為一種內驅力。逆境引起人的憤怒,有的是直接的,比如有人故意誣陷自己而使自己憤怒;有的憤怒是由痛苦轉化而來的。心理學研究表明,過分的痛苦可以轉化成憤怒和仇恨。憤怒和仇恨是否定性積極情感,積極情感可以使人產生活力,成為一種強大的內在動力,支配人產生積極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