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追求遠大的人生目標(4)(1 / 3)

做事情需要持之以恒、鍥而不舍的精神,每個想成就事業的人都應該大力培養這種精神,這樣你才能把你的才能發揮到極致,才能不半途而廢,跨過成功的一步之遙。生存競爭的向導我們可以從自我實現的人那裏看到,適宜工作環境的態度就是最理想的工作態度。這些高度進化的員工將工作融入自我的定義中,工作已成了自我的一部分,而這個自我是員工對自己定義下的自我。工作具有心理治療以及心理內化的功用,也使人們成功地邁向自我實現。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因果關係,例如,有一群優秀的人在良好的組織中工作,而工作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素質。改善了人的自身就能改善整個產業,並進一步改善產業內的員工,如此循環不斷。簡單地說,正確管理人類的工作、生活以及謀生方式,可以成功地改善人類以及這個世界,而且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達到商業理想境界、創造財富的方式。

馬斯洛曾放棄了通過個別的心理治療來改善企業組織或改善整個社會的觀點。因為他認為那是不符合實際的。在人數上也是無法辦到的(尤其有很多人並不適合做個別治療),於是他寄望以教育的方式,將尤賽琴式的理想目標擴及整個人類。

後來他想到將個人心理治療視為最基本的研究資料,並將其應用到教育機構以完全地改善人類全體。但不久他猛然驚醒:教育雖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工作生活,因為每個人都必須工作。如果能把心理學、心理治療、社會心理……等等應用到我們的經濟生活之中,那麼運用人本管理原則改善整個人類將不再是紙上談兵。

顯然,這是極有可能實現的。我們在第一次接觸管理理論以及人本管理策略時,其實就已經看出人本管理本身存在著非常先進的論述形式,並朝向開明、綜效的方向健康發展。就單純改善品質、改善勞資關係、改善對於具備創造力員工的管理等方麵來說,很多人都發現第三勢力(指人本心理學,其目的是促進員工成長,達成自我實現以及造福社會)確實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方說,我們直覺地認為彼得·杜拉克對人性的論述與第三勢力的內容非常相近,他是憑借對工業和管理現況的調查研究而做出結論。實際上,他對專業的社會科學或心理學一竅不通,但彼得·杜拉克對人性的了解絕不亞於羅嘉斯(美國心理學家,首創非指導式谘商,又稱為受輔者中心治療法或當事人中心治療法。強調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治療者隻傾聽當事人支持與鼓勵,讓他自行說出心理的困擾)。

羅嘉斯的主張改變了傳統治療者和當事人的對立關係,使治療者和當事人處於平等的地位,以激發當事人自我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潛能。他認為員工的性格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會塑造出什麼樣的性格。他指出人有五大需求:相屬需求、超越需求、生存需求、統合需求和定向需求,這是個人健康發展的基本,但是社會體係無法同時滿足這些需求,因此彼此之間便產生了衝突。此外他認為有五種不同類型的性格:依賴性格、掠奪性格、囤積性格、市場性格和生產性格(具備生產性格的人具創造性、自主性,是最健康的性格),因此,顯而易見的是,不久的將來,工業實況必將成為研究人類心理學、高度人性發展以及理想生態學的實驗室。但之前我犯了一個錯誤,以為工業心理學(屬於應用心理學的一支,主要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工作者的行為和心理,從而解決問題、提升生產效率)隻是簡單地運用社會心理學說所得出的知識。但事實卻完全相反,那才是知識的源泉,它代替了實驗室,甚至比真正的實驗室更為有效。

當然,相反的情況也是毋庸置疑的,並且超過彼得·杜拉克的理論。那裏麵隱藏著許多珍貴的研究資料可以應用於經濟活動中。彼得·杜拉克和同事可能是看到科學心理學就置之不理。其實不難發現,有些騙人的玩意以及沒有意義的論調,對複雜的人性來說確實是毫無價值的,但丟掉這些心理學理論,等於是把裏麵珍貴的資訊也一起拋棄了。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還存有很高的道德理想,試圖將科學和人性、道德目標結合在一起,努力改善人類及整個社會。因為工業心理學開啟了新的研究方向:代表新的資料來源,內容豐富的數據來源。另一方麵,它還像一間全新的生活實驗室,讓我們可以不斷進行探索、研究,認識古典心理學所隱藏的一些問題,例如:學習、動機、情緒、思想以及行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