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新解放區土地製度的改革(2 / 2)

在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建國初期,各個新解放區開展清匪反霸、減租減息運動。經過半年多的鬥爭,基本肅清匪患,收繳地主武裝,摧垮保甲製度,削弱了整個地主階級,農民的政治覺悟和組織程度有了提高,一批先進的骨幹分子迅速成長,並開始掌握了農村基層政權。

這一切,都為新解放區全麵地開展土地改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從1950年冬到1953年春,全國分三批進行土地改革。第一批,1950年冬至1951年春,在1.2億多農業人口地區進行;第二批,1951年冬至1952年春,又在1.1億農業人口地區展開;第三批,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3千多萬農業人口地區進行。對於少數民族地區(約2千萬人口)的土地改革,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充分的準備和更多的時間。

在進行土地改革的地區,普遍采取“典型試驗,重點突破,由點到麵,點麵結合,穩步開展”的工作方針。每一批的土改工作,大體都經曆這樣幾個階段,即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沒收和分配土地,複查總結。這個過程,也就是農民階級同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鬥爭過程,是推翻封建主義壓迫和剝削製度的過程。由於各地區堅決執行黨中央所規定的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認真地貫徹有領導地發動群眾的方針,做到了領導骨幹和廣大群眾相結合,並且建立城市和農村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從而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地主階級,團結了廣大群眾,使我們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土地改革這個偉大的曆史任務。

全國土地改革的勝利,使我國,特別是農村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土地改革中獲得經濟利益的農民占全國農業人口的60-77%,連同老解放區,全國約4億農民獲得了約7億畝的土地和其他大批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達3000萬噸以上糧食的苛重地租;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廣大農村普遍開展大規模的愛國增產競賽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並且從各方麵有效地支援了當時正在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據統計,1952年,糧食產量為1.6392億噸,比1949年增加4974萬噸,年產量超過了解放前的最高水平。棉花產量,1952年為130.4萬噸,比1949年增加86萬噸,比解放前最高年產量增長一半以上。土地改革的勝利,廣大農民的覺悟大大提高,成為農村人民政權的支柱,鞏固了工農聯盟。同時,促進了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總之,土地改革的完成為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和進行大規模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必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