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穩定物價,統一財政經濟(2 / 3)

黨中央和人民政府適時地采取一係列重大的步驟,解決統一財政經濟這個關鍵性的問題,為實現國家財經狀況的根本好轉而努力。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1949年12月2日舉行第四次會議,集中研究財政問題。會上,陳雲作了《發行公債彌補財政赤字》的報告,指出政府的財政支出與收入之間,大不相符。為了彌補赤字,暫時不能不依靠發行鈔票。1950年政府的財政情況“一定比今年好得多,但赤字仍舊很大。”由於人民遭受了10多年惡性通貨膨脹的痛苦,即從1937年6月至1949年5月,國民黨統治區的紙幣發行量增加了1400多億倍,物價上漲了85000多億倍。現在,全國人民希望政府即使在困難中,也要設法使金融物價比較地穩定一些。“考慮到人民的這種希望,在政府的財政措施上,不能單一依靠增發通貨,應該在別的方麵尋找出路。”為了減輕通貨膨脹對國家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政務院提請中央人民政府發行一次公債。這種公債的購買與付還,都以折實計算。5年之內,保證承購人分期得到可靠的本息。”“這種公債的作用,在於彌補一部分財政赤字。”在全國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人民購買公債的負擔,比起因增發鈔票、幣值下跌所受的損失來說,是比較小的。“所以從全體人民的利益說來,發行公債比之多發鈔票要好些。”我們需要經過一過一個恢複和發展經濟的艱難過程,政府財部的,必然成為人民的困難和負擔,但這是勝利中的困難,有報償的負擔。我們國家的經濟和財政情況,將必然一年勝過一年。薄一波在會上作了《一九五0年度全國財政收支概算草案》的說明,其基本精神是保證力爭勝利,逐步恢複生產;量出為入和量入為出兼顧,取之合理,用之得當。它的實施,對於穩定物價安定民生起了積極的作用。

正確地提出實行全國財政經濟基本統一管理的方針和原則。在1949年12月,關內幣製已經統一,全國彙兌、交通運輸已經暢通,實行財政、稅收、公糧、貿易及各主要經濟部門管理的基本統一,已經是必要的和可能的了。雖然在工作上有許多困難,但如不作基本統一,則困難程度、為害之烈將更大。12月28日,由陳雲起草並以他和薄一波名義複華東財委,並發中南、西南、西北等大區財委的電報明確地提出:“財政經濟要統一管理”的方針。同時,正確地分析了統一與分散的利害得失。陳雲指出:“我們認為,實行統一所遇到的困難小,為害亦小;由不統一而來的金融、物價風潮的困難大,為害亦大。因此,應該克服統一中可能出現的小困難,避免由於不統一而產生的物價混亂等大困難。”在統一的方針下,管理上堅持先大公後小公的原則,保證中央能夠確實掌握公糧和稅收的收入。

為了實現全國財政經濟的統一管理,1950年2月13日至25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在北京召開全國財政會議。這是在建國以後財政經濟工作的一次重要的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統一財經、緊縮編製、現金管理和物資平衡等重大經濟問題,決定節約支出,整頓收入,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以實現國家財政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會前,陳雲、薄一波在向黨中央的報告中提出糧、稅由中央統收(地方稅劃歸地方一部分),首先保證野戰軍的供給。要建立國庫,人民銀行為建庫的主要負責機關。保證稅款入庫,勢在必行。報告指出“現在問題的中心是,多收稅少發鈔票,還是少收稅多發鈔票?路子隻有這兩條。”不是多收便要多發,此外別無出路。有人要求少收,而又要物價穩,這辦不到。收稅和發鈔這兩者比較,在可能限度內,多收一點稅,比多發鈔票,為害較小。有人主張以“溫和的”物價上漲刺激生產是不妥當的,物價波動隻能打擊生產,使經濟停滯,是後退的辦法。少發鈔多收稅,負擔是重了一些,但物價平穩,經濟逐漸發展,則不失為一種前進的辦法。報告還強調糧食、紗布是市場的主要物資,我掌握多少,即是控製市場力量之大小。力量不大不能應付遊資衝擊。因為遊資突擊的重點,是滬京津三地,其突擊的物種是糧、布。這些問題都是全國財政會議討論的主題。這次會議確定1950年財經工作總的方針,要集中一切財力物力,統一使用於最必要的地方,以便軍事上消滅殘敵,經濟上重點恢複。陳雲在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為了戰勝暫時的財政困難,在落後貧困的經濟基礎上前進,必須盡可能地集中物力財力,加以統一使用。我們是有困難的,但是我們是有希望的。隻要我們把力量集中起來,用於必要的地方,就完全可以辦成幾件大事。決不應該把眼光放得很小,淩淩亂亂地去辦若幹無計劃的事。”根據上述的指導思想,會議決定在統一全國財經工作方麵要做到: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統一全國公糧,統一全國稅收,統一全國編製與供給標準,統一全國貿易,統一全國現金管理。要努力實現財經平衡,要求做到收支平衡和物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