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穩定物價,統一財政經濟(3 / 3)

根據全國財政會議討論的意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先後作出並頒布了《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以及《關於統一管理一九五0年度財政收入的決定》、《關於統一國家公糧收支保管調度的決定》、《關於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實施辦法的決定》和《中央金庫條例》等。這些文件的主要內容是統一財政收支,統一物資管理。重點在統一財政收入,即國家的主要收入,如公糧、稅收及倉庫物資的全部,公營企業的利潤和折舊金的一部分,統歸國庫。沒有中央人民政府財政部的支付命令,不能動支。這樣,就保證了國家收入的統一使用。此外,國家支出要統一製度和遵守節省原則,全國國營貿易機構資金、物資的運用調撥,集中於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這一切都是為了“要集中財力於軍事上消滅殘敵,經濟上重點恢複。”

陳雲指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3月3日作了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這個決定,對搞好財政經濟的管理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措施。為了保證上述決定的執行,中共中央於3月3日專門向各級黨委發出《關於保證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通知》,中央在通知中指出:“過去各解放區被分割的狀態,已經完全改變,全國在地域、交通及物資交流與幣製等等方麵已經統一。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項目不作統一的管理和有計劃的使用,則非但不利於國家的財政和統一,且將嚴重影響人民的經濟生活與妨害國家的恢複和建設。”因此,對這種不統一的局麵,“必須切實地加以轉變”。中央的通知還指出:“政務院這個決定是完全正確的和適時的,各級黨委必須用一切方法去保障這個決定的全部實施。”財政情況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統一國家財經工作,將不僅有利於克服今天的財政困難,也將為今後不失時機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必要的前提。上述決定和各項措施的執行,有效地促進了全國財經工作的統一管理,扭轉了財經困難的局勢,為經濟的重點恢複和建設打開了新的局麵。

平衡財政收支,穩定金融物價,統一財政經濟是全黨全國人民的當務之急。各級黨委和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各大軍區先後都召開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貫徹執行《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的各項具體措施。人民解放軍英勇作戰,迅速殲滅殘敵。全國軍政公教職工努力工作,繼續過著供給製和低薪製的生活,以節約國家財政支出。全國人民踴躍繳納公糧、稅收和購買公債。由於黨政軍民同心協力,恢複經濟,戰勝困難,使國家財政收入迅速遞增,比原概算增加財政收入達31.7%,支出相對減少,整個國民經濟收入都集中到中央金庫。這樣,1950年4月間,全國財政收支開始出現接近平衡、金融物價趨於穩定的新局麵。

財政經濟統一管理和財政收支平衡以後,由於通貨貶值而來的物價增張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得到了解決。但是,這隻是解決了物價問題的一個方麵。四月份物價平定之後,中央清醒地估計到物價仍然存在發生波動的另一方麵的因素,即國家必須掌握充分的物資供應的主動權,才能預防可能發生的危險性。陳雲當時指出我們應當“掌握足夠數量的紗布。現在,紗布依然是我們物資中的弱點。”“如我紗布尚未積到較大數量而發生金融物價風潮,遊資又集中攻擊紗布,則紗布防線有被衝破之危險。”國家充分地掌握糧食、紗布、棉花、煤炭、食鹽等重要物資,不僅是保證市場正常供應的需要,而且是戰勝任何投機資本破壞的重要準備。為此,黨和人民政府在糧食、紗布等方麵的調運和儲備作了巨大的努力,以保證掌握物資供應的主動權。過去我國沿海大城市,長期依賴進口糧食,現在以國內糧食來供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武漢、南京等大城市及各省城市,都得到必需的糧食供應,國家可以在市場上出售的數量,除東北外,就有450萬噸糧食,“全國大小城鎮的人口不超過9000萬,450萬噸糧食,即可供應1/3左右的城鎮人口的全年食用。國家以如此大量的糧食供應城市,這在中國曆史上還是第一次。”所以,國家掌握充分的物資供應的主動權,才能在穩定的物價方麵立於不敗之地。

全國金融物價日趨穩定和財政收支接近平衡,標誌著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爭奪市場領導權的鬥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開始確立;也標誌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隻用了短暫的時間,就在全國範圍內穩定了物價、統一了財政經濟,出現了國民經濟好轉的新局麵,這是一個曆史性的勝利。毛澤東曾經高度評價這一勝利,指出它的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帝國主義企圖扼殺我們破產了,資產階級同我們的較量也失敗了。實踐證明,我們黨不僅在軍事上是無敵的,在政治上是英明的,而且在經濟上是完全有辦法的。資產階級嘲笑我們所謂“軍事上是一百分,政治上是八十分,經濟上是零分。”也就不攻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