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調整工商業,“三反”、“五反”運動(1 / 3)

全國財政經濟統一之後,工商界普遍遇到了困難。主要表現在商品滯銷,由此而引起關門,商店歇業,失業增加。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而且遍及許多中小城市。根據全國總工會的估計,全國自1950年3月到4月間,新增加的失業職工約10萬人。全國失業人口總數已達117萬人。1950年1至4月,在14個城市中有2945家工廠關門,在16個城市中有9347家商店歇業。困難的程度,大城市重於小城市,上海重於其他城市,工業重於商業。工廠越大,困難越重。從行業來說,以糧食、布匹等批發業及高級消費品行業最重。發生這樣的困難原因是多方麵的:第一、由於通貨和物價的穩定,暴露了同時又停止了過去社會上的虛假購買力。解放前10餘年的通貨膨脹時期,人們為了避免鈔票貶值,競相爭購和囤積貨物。現在,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人們不但不再囤積貨物,而且將過去囤積的貨物吐到市場上來,這就形成了市場上某些物資供過於求的現象,使工商界發生了暫時的困難。第二、是過去適合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中的若幹工商業,由於帝國主義製度、封建製度和官僚資本製度現已在中國的消滅,許多貨物根本失去了市場;而另外有許多商品並不合適人民的需求,這種情況便引起了一部分工商業的倒閉,從而發生了一部分工人失業的情況,需要救濟或轉行。第三、是許多私營企業機構臃腫龐大,企業經營方法不合理,成本高,利潤少,或者還要虧本,這也引起許多工商業發生縮小營業,甚至停工歇店的現象。第四、是經濟中的盲目性,同一行業內部盲目競爭,地方與地方之間供求不夠協調,這也引起了減產、停工、倒閉的現象。此外,由於長期戰爭災難,人民購買力大大降低,這也是造成工商業不景氣的因素之一。所有這些,都是曆史遺留給我們的。這些問題現在之所以突出起來,主要是由於長期間存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結構,現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正如毛澤東指出:“整個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在各種不同程度上正在重新改組。”在這種情況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生長和發展起來的我國私營工商業,它固有的病態就必然集中地暴露出來,這是在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改組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的困難。

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合理地調整現有工商業,切實而妥善地改善公私關係和勞資關係,使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在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領導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1950年6月以後,調整工商業的工作就在全國範圍開展起來。調整工商業所涉及的範圍很廣。它包括調整公營工商業與私營工商業之間、公營與公營之間、私營與私營之間的關係,工業與商業之間、金融業與工商業之間的關係,以及調整城鄉關係、國內各區域間關係、各企業內部關係和進出口關係等等。其中最突出是三個基本環節:一、調整公私關係;二、調整勞資關係;三、調整產銷關係。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

調整公私關係,有兩個基本方麵:一是調整公私工商業關係;二是調整負擔。調整公私關係的原則是:在國營經濟領導下,五種經濟成分統籌兼顧,各得其所,分工合作,一視同仁。這樣做,一方麵有利於發揮私營工商業增加生產,幫助商品流通,解決失業問題等方麵的作用,對人民有好處;另一方麵,有利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讓國營經濟夾著私營經濟走,搞新民主主義,將來實行社會主義。對私營工商業凡是妨害國計民生、投機操縱、偷稅漏稅等行為,都要公開反對,不能含糊。

對公私營工業方麵,根據國家的需要和可能,對私營工業一年組織兩次加工訂貨,有步驟地組織私營工廠的生產和銷售,對公私工廠分配訂貨,要有一個適當的比例,大體照顧到公私雙方。鼓勵出口滯銷物資。指導私營工業聯營。國家根據可能進行必要的收購,並根據不同情況確定工繳費標準。國家通過加工、訂貨、包銷、統購等方式,把私營工業納入國家計劃的軌道,使其按照國民經濟的需要進行生產,在這種合理的生產中,取得正當的利潤,這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初級形式,是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一步。

對公私營商業方麵,明確規定國營商業的主要任務是穩定市場價格,製止投機商人擾亂市場,回籠貨幣,組織城鄉物資交流。對私營商業,國家在價格與營業範圍上給以出路,共同為城鄉互助、內外交流服務。價格政策上,批發和零售的差價、地區間的差價,保持適當差價,使私營商業有利可圖,以鼓勵其經營的積極性。營業範圍上,在保證穩定物價的原則下,國營零售商業緊縮一部分機構,並把經營貨物的品種由過去的幾十種減為主要經營糧食、煤炭、紗布、食油、食鹽、石油等6種日用必需品,適當擴大私營商業的經營範圍。為了加速城鄉物資交流,有利於農民和城市居民,各級人民政府對私商的運銷手續和運輸條件都給以充分的便利,在稅收方麵也給以適當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