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間是曆史上有名的盛世,其政治特點就是沒有出現外戚專政的局麵,這不能不說與長孫皇後的遠見卓識有關係。
唐太宗李世民是曆史上出名的明君,他知人善任,從諫如流。但有時諫官的直率冒犯他的尊嚴,他也會暴跳如雷。
貞觀六年(632年)三月,一次罷朝後,唐太宗回到後宮,滿臉怒容,破口大罵:“一定要殺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忙問:“是誰惹陛下生氣了?”
太宗說:“魏征以前輔助隱太子建成捕殺我,實在可惡,朕因他忠於故主,不加罪,待他以禮,並委以重任。但魏征常常在朝廷上當麵羞辱我,使我難以下台。
我一定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後聽了,默默無言。她立即走進自己的房間,換上華貴端莊的朝服,出來向唐太宗參拜大禮。太宗很驚異,問道:“愛卿何故行此大禮?”長孫皇後說:“臣妾恭賀陛下!妾聞主明然後臣直,當朝有直臣魏征,是因為您聖明啊!”這幾句話婉轉策略,太宗聽了,轉怒為喜。自此對待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
長孫皇後的女兒長樂公主就要出嫁,唐太宗因她是皇後的親生女兒,十分寵愛,打算用比自己的妹妹長公主還多一倍的嫁妝陪嫁。魏征進諫,認為不應破格。
太宗極不高興,入宮告訴長孫皇後。長孫皇後不僅不生氣,反而高興地說:“我曾聽說陛下推重魏征,當時不知什麼原因,如今聽您講此事,我覺得魏征能用禮義引導陛下,真不愧是社稷重臣!”她請太宗照魏征說的辦。於是,太宗減低了長樂公主的嫁妝。長孫皇後賜帛四百匹給魏征,以資鼓勵。又托宮中使者去答謝魏征說:“我早就聽說你為人正直,今日才證實,但願您常守此誌,幸勿更改。”
在長孫皇後的勸導和幫助下,貞觀初年的唐太宗的確做到了虛己納下,像魏征那樣的忠臣直士不在少數。國家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景象。
太宗李世民是創業帝王,所以他和長孫皇後也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注意培養他們勤儉治國的意識,要求他們發奮圖強,安邦定國。早年備嚐艱辛的長孫皇後,盡管身居高位,有了享樂的條件,但她並不崇尚奢華。她生活仍舊簡單樸素,從不多添置不必要的衣服和首飾。對自己的子女和皇帝的其他妃嬪要求也很嚴格,她常說:“我身為皇後,更應節儉,以做天下人表率。”
一天,東宮承乾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來見長孫皇後,要求為太子再置辦一些家具器物,長孫皇後聽後十分不悅,她嚴肅地對遂安夫人說:“承乾身為太子,不應該計較身邊物品短缺的小事,無才無德,何以物名?應多斟酌國家社稷才行。
”
曆代帝王皇宮,往往妃嬪如雲,許多嬪妃入宮幾十年,卻得不到帝王的寵愛,空耗了大好青春。一天,長孫皇後陪唐太宗遊覽後宮,有許多宮女在旁侍候,年齡老弱不齊,精神萎靡不振。長孫皇後問道:“你們是幾時進宮的?”宮女答道:
“也有近時進宮的,但隋時進宮的居多。”皇後又問:“現在你們多少歲了?”
宮女說:“十二、三歲進宮,今已三十五、六歲了。”說完黯然神傷。長孫皇後心裏很是不忍,對太宗說:“妾想陛下一人,精力有限,何苦用著這許多人伺候,使這班青春女子,終身禁固宮中,不如放一些出去,讓他們下半生過上好日子。”太宗點頭稱是,立即命人造冊點名,揀年紀大的三千餘人盡皆放行。三千宮女叩頭謝恩,歡歡喜喜離開宮廷。到處頌揚太宗和長孫皇後的仁德。
貴為天子的李世民,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向宮女、侍從發脾氣。長孫皇後經常勸說他,並將太宗治罪的宮女要過來,自己親自處置。她首先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後等皇帝息怒後,再為他們申訴冤屈,求得寬免,從不濫施刑罰,製造冤案。在她的治理下,嬪妃互敬互愛,宮廷井井有條,為太宗李世民創造了一個詳和的生活氛圍。
貞觀八年(634年)秋天,一個金黃色的季節,長孫皇後陪唐太宗李世民來到九成宮,因旅途疲勞,偶感風寒,長孫皇後到九成宮就病倒了。盡管禦醫多方治療,病情始終沒有好轉,並且持續了將近兩年時間。一天,太子承乾陪侍,他為母親出主意說:“因治您的病已經用了許多種藥,但仍不見好轉。請向父親奏表,大赦囚徒,並令道士作法。祈求上天保佑,也許病很快會好的。”長孫皇後對太子說:“死生有命,並非人力可以改變的。倘若祝禱可能延長壽命,我平時又沒有做什麼壞事,如果做善事都沒有什麼效果,又有什麼福可求呢?赦免囚犯是國家的大事,佛教乃遠方異教,都是你父皇所不願為的,豈可因我一人而亂天下大法?汝不應妄奏!”承乾太子愛母心切,他自己雖然不敢向太宗奏請,卻告知房玄齡,讓他轉告太宗。太宗聽了房玄齡的啟奏,讚歎不已,他與群臣商量,決計實行大赦。誰知有人將此事告知長孫皇後,皇後堅決不同意,太宗也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