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年七月,左仆射房玄齡因小事開罪了唐太宗,太宗盛怒之下讓他停職閑居。此時,長孫皇後病已危重。當她聽到這件事後,哭著對太宗說:“玄齡跟隨陛下很久,事事謹慎,很多機密大事,他都預先知道,但從未往外泄漏,他不愧為忠君之臣,如若沒有什麼太大的過錯,望陛下不要輕易舍棄。”太宗連連點頭答應,泣不成聲。長孫皇後喘了一口氣,拉住太宗的手,又說:“我的親族,因我的關係,得做高官。但他們沒有什麼功德,拿著朝廷的俸祿,極容易惹出禍端,請求陛下再也不要讓他們掌握政權,他們能以外戚的身份奉朝請,已是很大的恩典了。”說到這裏,長孫皇後已淚如雨下,她看看唐太宗消瘦的麵容,又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活著無益於世,死後不必厚葬。自古聖賢,皆崇尚薄殮,隻有無道之君,才大築墳陵,勞費天下,讓有識見的人譏笑。我隻願因山而葬,用不著起墳,也不需棺槨。所需用的器物,都用瓦的,木頭的。送殯盡量儉約。
這樣,才不致於增加我的罪過,但願陛下勿忘!”唐太宗已痛哭失聲,隻有點頭而已。長孫皇後使勁睜大眼睛,斷斷續續地說:“此後陛下為政,能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慝,省勞役,止遊畋,如此,妾雖死無恨了!”最終皇後拿出她一直放在身上的一包毒藥,告訴太宗:“前年皇上生病時,臣妾就準備了這東西,心想萬一有什麼三長兩短,臣妾馬上服下,隨皇上走。現在我先於陛下走了。望陛下好好保重身體。”說完,瞑目而逝,當時年僅36歲。
唐太宗李世民為失去這樣一位患難與共的賢妻良友而悲痛欲絕,他讓人整頓長孫皇後的遺物,發現有皇後親筆書寫的《女則》一書,共30卷。書中編纂了曆史上婦女得失之事,總結了經驗教訓,用以勉勵自己。唐太宗手捧《女則》,淚如泉湧,長孫皇後刻苦讀書的身影又浮現在眼前。他想起皇後生平嗜好讀書,即使梳頭戴飾的時間,也手不釋卷。他邊看邊哭,看完,舉起書來對近臣說:“皇後此書,足可流傳百世。我並非不知天命而不能割情,隻是每想起回宮再也聽不到她的規勸,就感到失去了一位賢內助,的確讓人傷心啊!”
貞觀十年冬十一月,長孫皇後葬於昭陵,並追諡為文德皇後。昭陵位於長安西北方,醴泉縣東北六十裏的九峻山的山峰上。
“挖掘山腰的岩石,有石工百餘人就夠了。墳十日可完成。殉葬器以陶瓷或木製器代替金銀財寶。自古以來。陵寢常成為盜賊偷竊的對象,無一幸免。如果裏麵沒有值錢的東西,賊就不會來了。後世子孫鹹該遵守此家法。”
太宗不愧為一代名君,他斷然做了如上決定。
當死者還停靈宮中時,太宗心裏還沒有椎心泣血的感受。當出殯、埋葬之後,太宗心裏方覺皇後真正的走了。太宗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到了內心的空虛。
太宗在禁苑建立了一座高大的望樓,他常常獨自上樓,茫然地望著九峻山上的昭陵,追憶起在危難的時刻,皇後和自己度過的日日夜夜,皇後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唐太宗為了懷念長孫皇後,還自著碑文,刊刻在陵墓之旁。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都是空前的。這個基礎是唐太宗時期開始打下來的。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極有作為的皇帝,是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對我國曆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長孫皇後從13歲嫁給太宗時起,潛心竭慮地幫助太宗創建霸業,盡到了一個賢內助的責任,她和太宗一樣,受到曆代史學家的稱頌。
11以柔克剛
夫婦在同一空間共度時光,單是這一點,每天就會使彼此的自由在多方麵受到限製。婚姻美滿不美滿,關鍵在於夫婦二人受製於對方而發生衝突時,是否處理得體。
有些夫婦跌進了陷阱,每有衝突,定要一決“勝負”。他們不知道與配偶發生衝突而取得“勝利”,隻是個誤解——一個人“勝利”,難免成為雙方的損失。
糊塗情愛學認為在夫妻爭吵時,不要去當勝者,而應當弱者,以柔情化解對方的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