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百川派別歸海而會——糊塗文庫二(2)(3 / 3)

言談舉止比擬古代君子就會品德增進,功成名就服從自然規律就會舒心安閑,因果報應想到子孫後代就會處事平和,物質享受想起疾病痛苦就會日用節儉。

戒言慎語道德之先

〔原文〕

戒之為言,最為入道之首,進(1)德之先。(吳元語)〔注釋〕(1)進:提高。

〔譯文〕

謹慎嘴裏說出來的話,乃學習處世作人最為首要的規矩,也是提高道德修養首要注意的事情。

君子小人所求不同

〔原文〕

君子所貴,世俗所羞;世俗所貴(1),君子所賤。(程伊川語)〔注釋〕(1)貴:珍貴。

〔譯文〕

有德君子所珍重的事情,世上俗人卻認為是羞恥;世上俗人所珍重的東西,有德君子卻視為是賤物。

利欲害人無形之寇

〔原文〕

天下同知畏有形之寇,而不知畏無形之寇。欲之寇人,甚於兵革;禮之衛(1)人,甚於城郭。(呂東萊語)〔注釋〕(1)衛:保護。

〔譯文〕

世上人都知道害怕並躲避那些明夥執杖的盜賊,卻不知道害怕那些無形的盜賊。其實,欲望這個強盜侵害起人,比刀槍還厲害;卻以恭敬禮貌來保護自己,實際作用比防護的城牆還要牢靠。

以畏消悔可以免禍

〔原文〕

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能免禍;事後而恐懼,則悔,悔可以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1)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林和靖語)〔注釋〕(1)愚:愚昧。

〔譯文〕

恐懼害怕,是一個人做人處世所應有的基本思想。行事前恐懼,就是知道害怕,知道害怕就可以避免惹禍;事後而恐懼,就是知道反悔,知道反悔就可以改正過失。確實,明白的人正是以畏懼來消除後悔的,而愚昧的人什麼都不害怕,也不知道改悔,所以明白的人保全性命,愚昧的人招來殺身之禍。所謂恐懼害怕,真是個大題目啊。

訟不可長兵不可久

〔原文〕

善保家者戒興訟,善保國者戒用兵。訟(1)不可長,訟長,雖富家必敝;兵不可久,兵久,雖大國必離。(胡文定語)〔注釋〕(1)訟:官司。

〔譯文〕

善於愛護和家庭的人禁忌和人打官司,善於保衛國家的人禁忌輕意動用軍隊打仗。打官司最怕時間太長,官司打長了,雖然是富裕人家也肯定會破敗;用兵打仗最怕太久,仗打久了,雖然是強盛大國也必定會困乏。

孝悌之風衰於富貴

〔原文〕

常觀孝悌之風,多敦於貧賤之族,而衰於富貴之家。蓋貧賤之族,骨肉相愛之情真也;富貴之家,勢力爭奪之私勝(1)也。(東穀贅言)〔注釋〕(1)勝:強。

〔譯文〕

經常可以看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風氣多是力行在貧寒微賤的人家,卻衰敗於富貴榮華的人家。事實是貧賤的人家裏,彼此骨肉相互愛護的情義真切;可富貴人家裏,彼此因勢力互相爭奪的私心太盛。

奢侈糜費國家禍患

〔原文〕

風俗奢侈,所關不小。如古今亂階者多在太平富庶之後,其反治者乃於(1)國亂民貧得之。(憬然錄)〔注釋〕(1)於:在。

〔譯文〕

世俗風尚奢侈糜費,這種習氣不可小看。如古往今來禍患的來由多是在天下太平民生富饒以後,可相反國家大治,又正是在國家動蕩百姓貧困中得來。

惜財愛民王道天德

〔原文〕

言忠信,行篤敬,天德也;不傷財,不害(1)民,王道也。(梁石門語)〔注釋〕(1)害:坑害。

〔譯文〕

說話忠誠老實,行為誠實厚道,此乃人的天賦美德;不揮霍財產,不坑害百姓,這是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道德。

嗜欲奪孝富貴奪忠

〔原文〕

父善教子者教於孩提,君善責臣者責於冗賤。蓋嗜欲可以奪孝,富貴可以奪忠(1)。(林和靖語)〔注釋〕(1)忠:忠誠。

〔譯文〕

父親善於教導兒子是施教於幼兒時期,君王善於批評臣子是責備他身處低賤無能的時候。因為人長大以後欲望增多,能因此丟棄了孝敬之心;臣子也會因為富貴就拋棄了盡忠之職。

媚結權貴不如家睦

〔原文〕

走江湖不如樂田園,煉丹砂不如惜五穀,結權貴不如樂妻孥,奉仙佛不如歆(1)祖考。(秋濤語)〔注釋〕(1)歆:祭祀。

〔譯文〕

走江湖四方行商或賣藝謀生,比不上在田園裏安居樂業耕作;練製祖丹妙藥企求長生不死,不如珍惜糧食作物以備充饑;低三下四攀援權貴要人,比不上歡歡樂樂對待妻子孩子;閑心奉祀神仙佛祖,不如實心祭祀已故的爹娘。

無利無害無福無禍

〔原文〕

世人若不求利,即無害;若不求福,即無禍(1)。(座右銘)〔注釋〕(1)禍:災禍。

〔譯文〕

世上的人假如不追求名利,便不會有危害沾身;假如不尋求福貴,就不會有災禍臨頭。

勿為鄉願勿為鄙夫

〔原文〕

居鄉勿為鄉願(1),居官勿為鄙夫。(高子遺書)

〔注釋〕

(1)鄉願:舊時指貌似忠信,行似廉潔,不顧是非,隻顧自己的老好人。

〔譯文〕

在鄉裏不要做言行不符的偽君子,做官人不能成為庸俗貪鄙的小人。

不畏多難而畏無難

〔原文〕

聖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1)。(容齋隨筆)

〔注釋〕

(1)難:困難。

〔譯文〕

明曉事物道理的人,做事情不怕遇到許多困難,倒是隻怕沒有困難。

言人之短謂之種禍

〔原文〕

君子不以己之長露人之短。天地間長短不齊,物之情也,必欲炫己之長露人之短,跬步成仇矣。言人之短者謂種禍(1)。(筆疇)〔注釋〕(1)禍:禍根。

〔譯文〕

有德之人不會以自己的長處暴露別人的短處。世間萬物原本長短不一,這是物質的自然規律,如果你非要炫耀自己的優點去比別人的缺點,那麼這樣即使才邁出半步也會讓人忌恨你了。說他人的短處可算是種下了禍根。

勿講人短勿誇己長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