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比喻在動蕩艱難的環境中屹立不動,能起支撐作用的力量。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吾嚐從君濟於河,龜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又見北魏人酈道元《水經注·河水》:“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中流,指江河的主航道;砥柱:山名,在河南三門峽市東黃河中。據《晏子春秋》載:春秋時,齊景公手下三個勇士,一個叫公孫接,一個叫田開疆,一個叫古冶子。這三個人有勇無謀,不管對君王還是對大臣們都沒有什麼禮節禮貌。對此,晏子非常痛恨他們,就勸景公除掉這三個人。景公說,這三個人勇力過人,恐怕不能力取。於是晏子想了一個辦法。他讓景公賜了兩個桃子,叫這三人論功吃桃,想用這個辦法讓他們爭鬥起來,互相殘殺。公孫接說:我曾接連打死過兩隻野獸,論功可以吃桃;田開疆說:我曾經多次打敗過敵人,論功可以吃桃;古冶子說:有一次,我隨國君外出,過河時,一隻老龜銜著駕車的馬跑到黃河中流的砥柱山附近去了,我當時不能遊水,而在水底下逆流百步,順流九裏,終於殺死了老龜救出了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