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民族最初使用的貨幣是一種叫“貨貝”的貝殼。它的外形如一個兩頭尖的人臉,故又稱“臉形貝”。其突出特征是殼長的三分之一處,突然擴大,背麵中部顏色稍深,且常有三條暗灰色的橫紋線。如果從這個貝殼伸出“兩條觸角”,那的確像漢字的“貝”字。印度人早在公元前7世紀就把貨貝做為貨幣流通使用了。而本世紀30年代,南洋一些土著居民仍用貨貝進行流通,其價比是6000貝兌換1美元。據說一些商人用英鎊向所羅門群島土著居民兌換貝幣,從中牟取暴利。一串2米長的貝幣,隻值20英鎊,而英商一轉手就可賣50多英鎊。
中國也是最早使用貨貝做為等價物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原始社會末期最早的貨幣是牲畜。但牲畜不便於攜帶,於是人們發現一種海貝殼,體積小便於攜帶、質堅不易磨損、形製又不能偽造,於是用來當做貨幣。當貨幣的海貝殼——貨貝有不同品種,其中紫貝為最貴重的、黑貝次之、白貝則比較普通。由於這種貝殼比較稀少,不足以滿足日益發展的流通所需,人們就又仿照貨貝的樣子,用野獸的骨頭或者石頭製成“骨貝幣”或“石貝幣”,還鑄過青銅貝狀幣。
1980年,在河南省偃師縣二裏頭出土的夏文化遺址中就發現過這種骨貝幣和石貝幣。在我國甘肅地區曾發現一周代以前遺址,其中也有貝幣出土,可見當時貝幣的流通範圍十分廣泛。貝幣單位以“朋”計,兩串十個或二十個貝幣為一“朋”。我國出土過一隻西周時裝酒的器具——“遽伯還簋”,上麵的銘文是“遽伯還作寶簋,用貝十朋又四朋”。意思是說當時做這隻叫“簋”的酒器,花了“十四朋”貝幣。
據《鹽鐵論·錯幣》載: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商代的饕餮銘文中有一個漢字——“蕩”,字形是一個人肩挑著“貝”站在船上。按《詩經·小雅·大東》中“舟人之子,熊羆是裘”的說法,這個擔“貝”立於船上的人肯定是做航運買賣的。可見貝在上古時代商業活動中的作用。也許正因為此,漢字中才有許多與商貿財稅有關的字是“貝”字旁的。如財、賄、販、購、貯、賑、賦、賭等。在我國雲南一帶,貝幣一直使用到清朝。唐代末年的劉恂所著《嶺表錄異》上說:“紫貝即蚜螺也,儋振夷黎海畔采以為貨”。說明我國海南島沿海生活的黎族人民至少到唐朝末年仍在采集一種叫“蚜螺”的紫貝作為貨幣。
許多國家的貨幣上還有海洋生物、人物的圖案。早在古羅馬時代,其方型貨幣上就有海豚的圖案。在敘利亞和撒尼菲,海豚也是貨幣紋飾的主要圖案之一。在北歐島國冰島的貨幣上,繪著冰島海域盛產的鱒魚和鮪魚。此外,肥碩的鮭魚“遊”上了北愛爾蘭的貨幣,細長的鯖魚“停”在加拿大貨幣上。坦桑尼亞的貨幣上一隻旗魚展鰭飛躍,新加坡貨幣上劍魚正盤旋戲水。比拉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魚種,它在中非貨幣上已“落戶”多年。珊瑚魚是百慕大群島的特產,自然成了當地貨幣的圖形。還有許多國家的貨幣上有揚帆行駛的海船、鐵錨與錨鏈的象征圖形;有日出滄海的抽象畫麵;有飛舞盤旋的海上神龍等等。
紀念幣是一種特殊的貨幣,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銀行發行了一批著名航海家紀念金幣,金幣的圖樣均由雕刻藝術家們設計。其中一枚刻著18世紀的航海探險家霍·拉普貼夫肖像以及他的海圖與帆船。還有一枚刻有18世紀航海家維·白令以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白令海峽地圖和他乘坐的三桅帆船;再有就是紀念19世紀著名俄國海軍統帥德·謝良文和紀念北極探險家格·塞多夫的紀念幣。在格·塞多夫紀念幣的背後還寫著塞多夫本人的“名言”——“我們俄羅斯人率先試圖征服北極!”
說起一些文化比較封閉落後的海島國家和民族,其貨幣則是千奇百怪、十分原始的了。如“牙齒幣”,有狗牙、野豬牙、海豚牙、甚至蝙蝠牙等等。美拉尼西亞群島居民就使用狗牙幣,其比價是一枚狗牙可以換100個椰子。據說有些貪婪的白人騙子從島外偷運大量狗牙套購當地物資,一度造成了通貨膨脹。美拉尼西亞人還使用豬的獠牙為幣,越長越彎,價值越大。當地人養豬千方百計把豬的獠牙弄彎,甚至搞成一個或兩個圓圈。還有一種“羽毛幣”,主要流通於波利尼西亞群島,當地人取來鸚鵡、鴿子等禽類的羽毛編織成羽毛織腰帶或其他飾物做為貨貝。太平洋上的聖克魯斯島上,日常生活可用澳元、美元,而傳統的娶妻彩禮,卻必用羽毛幣。一般一條羽毛帶厚2厘米、寬6厘米、長10米,需300餘隻鳥的羽毛才可編成。一份彩禮要15條這樣的羽毛帶。在鴉浦島上還通行一種石錢。呈圓形的石頭中鑿有一洞,就可成為錢幣。體積越大價值越高。其重者可達400多公斤,估約150美元。由於石幣龐大重拙,不便攜帶也不怕被盜。島民把石幣就堆在小屋周圍或小路上。誰家周圍石堆高,誰就越富有。島民用它們進行貿易,甚至用它們向美國交稅,收稅的美國人搬不走這些石頭,也隻好在石幣上按個印章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