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溫暖的心願石(1 / 1)

一個村子裏有個年輕人整天都想發財,每每聽到哪裏有財路他便不辭勞苦地去尋找。有一天,他聽說附近深山中有位白發老人,若有緣與他見麵,則有求必應,肯定不會空手而歸。於是,那年輕人便連夜收拾行李上山。

他在那兒苦等了5天,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請求賜珠寶給他。老人告訴他:“每天早晨,太陽未東升時,你到村外的沙灘上尋找一粒‘心願石’。其他石頭是冷的,而那顆‘心願石’卻與眾不同,握在手裏,你會感覺到很溫暖而且有光亮。一旦你尋到那顆‘心願石’,你所祈禱的東西就都可以實現了。”青年人很感激老人,道謝後就趕回村去。

從此以後,每天清晨年輕人便在沙灘上撿石頭,發覺不溫暖也不發光的,他便丟下海去。日複一日,月複一月,那青年在沙灘上尋找了大半年,始終也沒找到溫暖發光的“心願石”。

又是一個清晨,他如往常一樣,在沙灘上開始撿石頭。發覺不是“心願石”的,他便丟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突然,年輕人發瘋似的向海裏奔去——因為,他剛才習慣性地將一顆石頭隨手丟下海後,才發覺它是溫暖的。

大笨鳥。

在一間無人居住的房子的窗戶處,一隻不知名的鳥兒總是每日準時光顧,遠遠望去,隻見它站在窗台上,不停地以頭撞擊玻璃窗,然後總被撞得落回窗台,但它堅持不懈,每日總要撞十來分鍾,爾後又跌回窗台,隨即離開。人們好奇心大發,紛紛猜測它大概是為了進那間房間,而就在這鳥兒站著的窗台邊,另一扇窗戶是大開的,於是,得出結論:這是一隻大笨鳥。

直到有一天,好事者帶來望遠鏡,一切才真相大白:窗玻璃上粘滿了小飛螢的屍體,那鳥兒吃得不亦樂乎。眾人嘩然。人們總喜歡將自己的思維方式強加於別人,而且自以為是。多思多想,不要聽到些什麼或看見些什麼就妄下結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的行動是不會有多大的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