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哈佛情商課:成就孩子完美的人生(1 / 3)

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

哈佛家教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圓球,它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於是懷著滿腔的熱情和信心,踏上了闖蕩世界的道路。

途中,它遇到了一幢美麗的房子,這幢房屋的牆壁上正好缺少一塊方磚,外麵的風呼呼地吹到了屋裏,圓球於是很熱心地對房屋說道:“你好,外麵的風太大了,請讓我幫你把這個缺口堵住吧!”房屋聽到後說:“好呀,非常感謝你,快進來吧。”圓球非常努力地想把自己的身子擠到那個方形的缺口裏去,但是不管它怎麼努力也無法填滿缺口。圓球有些失望地向房屋告別,轉身繼續向前走……不知道走了多久,它又高興起來了,因為它遇到了一個畫板,畫師正準備拿著畫板作畫,於是圓球熱心地對畫板說:“請讓我幫你吧,我可以撐起你的身體,更方便你的主人作畫!”畫板聽到圓球的話說:“非常感謝你,快來幫我吧!”於是圓球轉動身子很努力地想做好支架,可是,不管它怎麼努力也無法站穩,還將畫板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圓球很傷心地走了,連再見都沒有說。

垂頭喪氣的圓球繼續向前走,他走到一棵有幾百年樹齡的大樹下獨自傷心哭泣,沉睡的大樹聽到哭泣的聲音低下頭一看,在自己的腳下有一個圓球在掉眼淚,於是大樹問道:“孩子,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圓球抬起頭看了看高大的樹爺爺,吸了吸鼻子說道:“樹爺爺,我覺得自己很沒用。”大樹聽了圓球的話說:“你為什麼這麼認為?”於是圓球就把它一路上遇到房屋、畫板的經曆告訴了大樹,大樹聽了圓球的話笑嗬嗬地對它說:“孩子,你去小河邊吧,那裏會有你想要的答案。”圓球聽從了大樹的建議,走到了小河邊,它突然發現了水中圓圓的倒影,恍然大悟,高興地喊道:“原來這個才是真正的我呀!”

故事啟示:什麼是真正的我?一個人認識自己很重要。

哈佛家教案例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一個非常淘氣頑皮的孩子,好動的愛因斯坦天天和鄰居家的幾個小夥伴到處亂跑,母親每天留的作業愛因斯坦也隻是馬馬虎虎地應付。母親看著他天天瘋玩,心裏很著急,經常叮囑他要好好學習,不要貪玩,但是愛因斯坦卻把母親的話當耳旁風,每天還是和小夥伴們嬉戲打鬧,不想學習。直到有一天,愛因斯坦正準備和一群小夥伴去河邊釣魚,父親看到了並且攔住了他,拉著他坐到了樹蔭下,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看著愛因斯坦說道:“前幾天,我和咱們的鄰居,你的傑克叔叔去給南邊的一個工廠清掃大煙囪。我們順著踏梯爬上了那個高大的煙囪,一前一後認真地清掃著灰塵,可是當我們鑽出煙囪後,卻發現一件特別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叔叔的臉上、身上到處都是黑乎乎的,全身沾滿了煙囪裏的煙灰,但是我的身上卻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聽到這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為什麼,於是好奇地問道:“爸爸,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後來你們怎麼樣了?”

愛因斯坦的父親笑著又繼續講到:“我看見你傑克叔叔滿臉灰塵的模樣,就想我肯定和他一樣,全身都黑乎乎的,於是我就打了盆水洗了好幾遍臉。你傑克叔叔看見我身上幹幹淨淨的,以為他和我一樣身上很幹淨,於是隻洗了洗手就上街去了,誰知道,大街上的人看到你傑克大叔黑乎乎的模樣以為他是一個瘋子,走過他身邊的人都哈哈大笑了起來。”

愛因斯坦聽完故事後,也和父親笑了起來。父親意味深長地告訴他:“生活中,別人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你自己才能做你自己的鏡子,把別人當成自己的鏡子,天才或許會把自己照成白癡,而白癡或許也能夠把自己照成天才。”

愛因斯坦聽了父親的話,頓時滿臉羞愧。

這件事之後,愛因斯坦再也不像從前那樣和那群淘氣的小夥伴們瘋玩了。父親的教誨深深地銘記在他心裏,時刻以自己為鏡子來反省和認識自己,終於照出了他光輝的一生。

案例總結:把別人當鏡子的時候,他很難看清自己。

哈佛家教課

“認識你自己!”——這是銘刻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喜歡引用來規勸世人。是的,認識自己很重要,認識自己是情商能力的首要內容,對孩子而言培養他的高情商,首先要讓他從認識自己開始。

故事中的圓球因為當初沒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結果始終找不到發揮自身價值的場所,想幫誰的忙,都幫不上,這讓它很沮喪。但當它從河水中看到自己圓圓的倒影,真正認識自己的時候,相信它一定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案例中的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貪玩,把小夥伴當成了自己的參照物,結果差點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幸虧他的父親及時發現問題,並用一個經典的故事啟發了他,從而讓他認清了自己,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最終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道路,並提出了著名的相對論,成為了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在實踐中,父母具體怎樣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呢?

方法一:不束縛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做最真實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他們對自己最本真的認識,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這種想法,如果限製或束縛孩子的想法,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那麼孩子很可能會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需要什麼,應該怎麼樣,等等。這將束縛孩子情商能力的提高。

一位媽媽曾經這樣說道:記得前年我在美國的時候,鄰居的一個上小學的孩子給我看了他寫的一篇家庭作文,在作文中他的願望是長大後當一個馬戲團小醜,我看了後很詫異,如果這篇作文給中國的老師或父母看了會覺得這個孩子胸無大誌,而中國老師也肯定會給他一個很差的評語,但是他的美國老師卻在他的作文後麵真誠地寫了這樣一句話:孩子,祝你將來成為一個把歡樂和幸福帶給全世界的人。看了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如果做父母的習慣讓自己的孩子把別人所謂的遠大理想當成自己的願望,那麼這將會束縛孩子的想法,扼殺孩子本屬於自己的理想,那麼這個孩子無疑很難真正地“認識自己”。

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願望和理想,不同的是中國孩子往往會希望自己長大後當科學家、企業家或大明星,這讓很多外國教育專家難以理解。哈佛一位教育研究者認為,孩子的理想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年齡和生活環境去選擇,科學家、企業家或大明星這些願望雖然偉大,但是對普通孩子來說實在太遙遠了,中國孩子的理想大多受到了家長“暗示”的引導。

然而,美國的老師或家長對孩子的在這方麵的教育就比較客觀和現實。

當我們中國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懷著“遠大”的理想時,美國的孩子卻在廚房做飯的媽媽身邊說,“媽媽,我長大了以後也要像你一樣燒菜做飯”或者“爸爸,我長大了以後也像你一樣給別人擦皮鞋”。這在我們看來似乎有些可笑,但是這卻是他們內心深處最為真實的寫照,這樣的願望不僅會讓他們腳踏實地去努力,更有利於他們認識一個真正的自己。認真反思,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有現實意義。

方法二:教孩子認識自我,不妨問他“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

提問是最能啟發思考的方式之一,而讓孩子思考一些與自身有關的問題,有利於孩子清醒地認識自己。曾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一位美國的小學老師在課堂上問小朋友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有一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急用錢,於是向你借10美元,可惜你隻有5美元,而且這5美元對你非常重要,這種情況下你該怎麼辦呢?

小朋友們立刻開動腦筋思考,當然他們答案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我也非常需要錢,我不能借給朋友。”有的說:“朋友比我更需要錢,我應當把這5美元借給他”。也有的說:“朋友比金錢更重要,我不僅要把自己的5美元借給他,還要幫助他湊齊10美元。”

看到這裏,按照國內的傳統教育價值觀,讀者往往會認為,最後一個小朋友的回答肯定符合老師的答案。錯,美國的老師並沒有給出固定的答案,理由是:一個人應該怎麼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或許第一個小朋友他的確更需要那5美元錢,所以他的回答並沒有錯;而第二個小朋友可能並不那麼要需錢,所以他願意把5美元借給更需要錢的朋友;而第三個小朋友當時或許根本就不需要錢,更需要友情,所以他不僅心甘情願地把錢借給更需要的人,而且還樂意“好人幫到底”,幫朋友湊齊10美元。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發現了什麼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不能單純地以道德的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行為。當然這個問題更重要的價值在於,讓孩子通過思考和回答問題,了解了他們自己的需求,了解他們自己的價值取向,讓他們對自己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對他們以後的成長很重要。

方法三: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的情緒狀態,平靜的、快樂的、喜悅的、失望的、痛苦的等等,這些情緒影響著我們每天的生活、交往、工作等,它對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影響重大,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擁有了自己的情緒狀態,對自身這種狀態的認識和了解,有利於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從而掌控自己的生活。

在美國,這種情緒方麵的教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下麵我們來看看一位美國家長是怎樣幫助他的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的。

珍妮·艾倫這樣敘述道:我女兒多洛莉絲兩歲的時候,我和她爸爸就通過三句話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第一句話:媽媽現在看見你非常的傷心(高興、生氣等)——給孩子的情緒定位。第二句話:孩子,你傷心了,想哭就哭吧——讓孩子可以有情緒。第三句話:媽媽一直陪著你——表達對孩子的愛。

這種做法,可以有效地讓孩子感受到她有安全感和被別人接納,這顯然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培養。然而,很多中國家長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狀態,肯定也無法有效引導孩子的情緒。而美國媽媽看見自己的女兒生氣的時候,常常是說完安慰孩子的第一句話時,孩子就會意地笑了,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情緒互動,也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重要方法。

孩子認識自己情緒本身就是在發展自己的認識能力。情緒的認識是最重要的認知,它甚至比認識外在世界更為重要,因為這是孩子建構自己生命的一個重要途徑和首要任務。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哈佛家教故事

艾布特從小就是一個脾氣很暴躁的孩子,他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父親看到孩子的脾氣一天比一天見長,於是想了一個辦法。

這一天,艾布特放學回到家,父親拿了一盒釘子放在他的手裏,然後對他說:“你這樣發脾氣對你以及家人都很不好,孩子,以後你每次發脾氣的時候,可以用錘子釘一顆釘子在我們家的木柵欄上嗎?”艾布特不明白父親的用意,但還是點了點頭答應了。

從那以後,艾布特隻要一發脾氣,他都會往柵欄上釘一顆釘子,第一周一共釘了48顆釘子。一個月後,他釘釘子的次數減少了,他暴躁的脾氣也在慢慢改變,於是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父親又說道:“孩子,如果你能克製自己一整天都不發脾氣,你就可以將你釘在柵欄上的釘子拔下來一顆。”

五個月後,柵欄上的鐵釘被艾布特全部拔掉了。

艾布特高興地把這件事情告訴父親,父親拉著他的手走到柵欄前說道:“父親為你感到驕傲,因為你懂得了控製自己的情緒。孩子,你看看柵欄上被你釘過釘子的地方留下的那麼多小孔,它就像一個人的心靈一樣,當你對別人發脾氣的時候,你的語言就像釘子一樣傷害著別人,他們的心靈上也會留下傷疤,這與對別人造成肉體上的傷害道理是一樣的。”

故事啟示:當你向別人發脾氣的時候,就像在別人的心靈上釘下了一顆釘子。

哈佛家教案例

海倫·凱勒19個月大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活潑、美麗可愛的孩子。有一天,她在浴缸中戲水近一個小時,媽媽怕她感冒,便拉著她的小手說:“孩子,媽媽的乖寶貝,我們不玩了。”可是海倫正在水裏玩得開心,不願意離開水,一掙紮又滑到了水裏,被水嗆得咳嗽不停,媽媽看著心疼了,於是嚇唬她道:“不聽話,媽媽要打你了。”說完象征性地在小海倫的背上輕輕拍了一下,海倫睜大眼睛,卻沒有任何反應,媽媽又輕輕拍了一下,海倫依然沒有反應。媽媽趕緊抱起女兒,焦急地叫著她的名字,可是海倫依然表情冷漠,沒有任何反應,媽媽這才想起了半個月前海倫曾經發過一次高燒,是不是她……媽媽沒有再多想,急忙帶著女兒去看醫生,醫生經過診斷,確認海倫因高燒雙目失明,聽力喪失。從此,海倫一生與黑暗和無聲相伴。

生活在黑暗無聲世界裏的海倫·凱勒脾氣開始變得變得越來越暴躁、任性,孤僻,她吃飯用手抓、亂踢東西並且還經常亂發脾氣。父母親看著她這個樣子也很傷心,為能讓女兒快樂一些,他們為她請了家教老師安妮·莎利文。

因為海倫·凱勒是一個失聰而又脾氣暴躁的孩子,所以安妮·莎利文采取了一種非常巧妙的教育方法。比如教她學習單詞時,她把海倫的手拉到一個水管下,當清涼的水滑過海倫的手時,安妮·莎利文在她的另一隻手掌上不停地拚寫字母“w-a-t-e-r”,海倫似乎覺得安妮·莎利文給她拚寫的單詞與冰涼的水之間有聯係,她似乎也明白了,並且拉著安妮·莎利文老師的手讓她再寫一遍“w-a-t-e-r”……這是海倫第一次真正地學習單詞,從那以後,單詞喚起了海倫的靈魂和智慧,讓海倫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不一樣。在莎利文老師耐心的教育下,小海倫暴躁的脾氣收斂了許多。

海倫每天不停地模仿著老師拚寫的單詞,吃飯時海倫用手沾著湯汁在桌子上拚寫,睡覺時她在床單上寫,時間一長,床單被磨出了一個洞,她的手指還磨出了血,老師見到她這個樣子很心疼,但是海倫仍然在拚命地寫,因為海倫知道自己是一個殘疾人,要想成功必須比常人付出更多的汗水。功夫不負有心人,海倫終於成功了,她能夠寫一手工整的字母,她的脾氣也變得好多了,老師握著她的小手:“好,太好了!”

雖然海倫受到老師的表揚,但是她並沒有笑,反而哭了,老師感到很納悶,後來才意識到她還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要學會說話!

安妮無法滿足海倫的要求,隻能在說話的時候將海倫的手放到自己的嘴上,讓海倫感受自己的嘴唇發音時的變化。學習發音時海倫經常走調,別人都猜不到她說的是什麼,她很鬱悶,偶爾也會發些小脾氣。確實,對於海倫來說,學會說話是多麼艱難的事情呀?但是海倫並沒有放棄,她在老師耐心的指導下反反複複地用手觸摸老師的發音口形,夜深人靜的時候,她在自己的小屋裏一個人拚命地練習,第二天再請老師糾正,終於有一天,她叫出了“m-a,m-a”、“p-a,p-a”,老師和海倫的父母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安妮·莎利文用耐心和愛撫平了海倫的焦躁情緒,讓她漸漸從學習中獲得了快樂。長大後的海倫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並寫下很多不朽的作品,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這些作品激勵了億萬年輕人。

案例總結:真誠的愛可以撫平孩子的焦躁情緒。

哈佛家教課

孩子的道德感、理智感是在多次的情感活動中,通過一點一滴積累形成的。家長應當根據孩子的需要,經常在生活中為孩子創造表達健康、良好情感的機會,豐富孩子的健康情緒的經驗,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管理能力是情商能力的基本內容之一,孩子學會在生活中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

故事中的艾布特是一個有脾氣的孩子,父親用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方法讓他改掉了自己的壞脾氣,使他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情緒。受遺傳、性格、生活環境以及教育環境的影響,很多孩子都有脾氣,而且有些孩子脾氣還不小,大多數家長都為此感到頭疼。無疑,脾氣大的孩子情緒的控製能力比較差,這樣的孩子不僅容易發脾氣傷害他人,也會把自己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如果我們的孩子脾氣不好,請不要放任孩子壞脾氣的滋生,要幫助他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情商。

再看案例中海倫的例子,海倫因為看不見也聽不到,脾氣變得很煩躁,但安妮·莎利文老師卻對她采用了巧妙的教育方式,給予她足夠的愛心和耐心,讓她從學習中漸漸感受到了快樂,從而改變了她煩躁、任性的性格,而這種改變也積極地影響了他周圍的人。如果我們的孩子脾氣煩躁,我們家長也要有足夠的耐心,用愛和寬容來改變孩子。反過來說,如果你是一個情緒暴躁的人,你的孩子也會受到不良影響。所以說,教孩子學會控製情緒,我們首先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具體而言,應當怎麼辦呢?

方法一:家長首先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

人都有七情六欲,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不例外。家長作為孩子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在教育孩子時首先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自己都不能夠控製情緒,何談教育孩子?況且,如果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那麼孩子也會被這種不良的情緒傳染,情緒變得更壞。

下麵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艾伯特,你簡直是個愚蠢的、令人失望的孩子!你就沒有一點腦子!你就是想氣死我!你多次逃學、逃課,被老師打過多少次電話了,我的臉都被你丟盡了,你以後怎麼辦我再也不管你了?”

“亞爾弗列得,當老師打電話告訴我你逃學,我感到非常難過和生氣。我當時已經有些感到絕望了。但我想我們一定可以有一個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我和你父親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主意,我想先聽聽你的想法。”

艾伯特的家長得知兒子逃學、逃課的消息後怒氣衝衝,大聲地指責和抱怨孩子,這很容易激化與孩子之間的矛盾,溝通也將難以進行。當然,這樣還會讓孩子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簡直就是個壞孩子,從此他有可能自暴自棄,甚至學會用“壞脾氣”來解決問題。

再看亞爾弗列得的家長,當他得知孩子逃課後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但是這種語言的表達方式是平和的、友好的,而且用積極的態度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意圖,還巧妙地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的解決方式,不僅讓孩子學會了用理智的態度去看待問題,還教會了孩子用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方法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緩和他的不良情緒

“媽媽,我要吃冰激淩。”

“孩子,你剛吃了晚飯,再吃冰激淩對身體不好。”

“不要,我就要吃,我就要吃……”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呢!”這樣的對話對於我們家長來說很熟悉,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多數的家長會像這位媽媽一樣很不耐煩地回應孩子,或數落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幫助孩子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我們為何不換一種角度來解決問題呢?

阿蜜莉雅剛剛5歲,還在幼兒園上學,她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看到喜歡的小東西就想買,不管有用沒用,一般情況下爸爸媽媽都會給她買,但是這天很不巧的是她的外公接她回家,出了幼兒園的門口,阿蜜莉雅看到外麵的小攤上在賣小布娃娃,於是拉著外公的手就要去買那個小布娃娃,外公看了看阿蜜莉雅又看了看小娃娃說道:“小莉雅,外公出門的時候忘記帶錢了,這樣吧,今天我們先不買,等明天外公來接你的時候再給你買好不好。”阿蜜莉雅聽了外公的話,有些不高興,不情願地點了點頭,跟著外公回家了。

回到家後,小阿蜜莉雅去了她自己的小臥室,一聲不吭。外公察覺到外孫女的變化,來到了她的臥室安慰她:“小莉雅,外公看看你的玩具好不好,我們一起玩過家家。”阿蜜莉雅一聽有人陪她玩,當然高興地一下子把所有的玩具都獻寶似地拿到了床上,什麼布木偶、白雪公主、泰迪熊、芭比娃娃……外公看著小莉雅有這麼多的玩具就對她說:“小莉雅,你看你這麼多的玩具,比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個小娃娃要好玩得多了,而且你的玩具差不多都有了,我們明天不買那個小娃娃了好不好,外公給你10美元,你可以用這10美元買有用的東西,可以買一個精美的小本子、橡皮擦之類的,如果現在沒有要買的,那我們就把這錢存到儲蓄罐裏,攢多了錢就可以買更需要的東西,你說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