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蜜莉雅看了看自己的玩具,又想了想外公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拿出媽媽以前給她買的儲蓄罐,把那10美元放到了儲蓄罐裏,然後對外公說:“外公,我以後要存好多好多的錢,買更有用的東西。”外公聽了阿蜜莉雅的話笑了。
隻要我們耐心地引導,孩子其實也是明白事理的。盡管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並不強,但隻要我們講的話有道理,孩子們大致會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當他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之後,他的情緒漸漸就會緩和下來。所以,在孩子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而有情緒時,家長應當學會換個角度,轉移他的注意力,以平複他的情緒。
方法三: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人是感情動物,當我們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者受到阻礙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孩子們也不例外,他們也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對於孩子的情緒,我們不能靠家長的權威去強行壓製,而幫助他通過合理的方式宣泄,或者教他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艾森豪威爾是美國第34任總統,他年輕時經常和朋友一起玩紙牌遊戲。一天晚上,他像平常一樣與朋友在自己的家裏打牌,不知道為什麼,一晚上他的運氣都特別不好,每次他手裏的牌都很差。一開始他隻是抱怨幾聲,後來,他實在忍無可忍地發起了脾氣,母親在旁邊看到了說:“要打牌,你就必須把手裏的牌打下去,不管牌是好是壞,壞運氣不可能永遠在你的身上,同樣的好運氣也不會永遠讓你碰上!”艾森豪威爾聽不下去這些話,情緒依然很差,這時母親語重心長地說:“人生就像打牌一樣,發牌的是上帝,不管你手裏的牌好壞,你都必須拿著,因為你必須麵對,你能做的,就是讓自己浮躁的情緒平靜下來,認真對待,打好自己的牌,做到最好,以這樣的態度對待人生才有意義!”艾森豪威爾聽了這句話,不再作聲,心中的情緒漸漸平複下來。此後的多年裏,他心中一直銘記著母親的這句話,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最後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
孩子的情緒,喜、怒、哀、樂,通常很真實,也很強烈,尤其是一些不良情緒,經常在不經意間發泄出來。一件很小的事情,都可以引來他們的激動和不良的情緒變化,甚至引起一場“暴風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家長抓住孩子的情緒線索,正確地引導他們,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學會自我激勵很重要
哈佛家教故事
有一天農夫的一頭毛驢,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毛驢,但一無所獲,半天的工夫過去了,毛驢仍然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這個農夫實在沒有辦法,隻好決定放棄救毛驢,他想這頭毛驢年紀也大了,不值得浪費太多的精力去救它出來,不過這個枯井還是要填滿的,以防萬一以後會遇到同樣的事情,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裏的毛驢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
他們開始用手裏的鏟子將泥土鏟進枯井裏,當毛驢發現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傷心、聲音也很淒慘,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會兒這頭毛驢就安靜了下來,農夫探頭往枯井裏一看,枯井裏的景象令他很驚訝:當鏟進枯井裏的泥土落在毛驢的背上時,毛驢將泥土全部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到抖落的泥土上。就這樣,毛驢將大家鏟到它背上的泥土都抖落到了井底,又速地站上去,很快的,這頭毛驢便上升到井口,最後在大家驚訝的表情中飛快地跑開了。
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困境中,各式各樣的困難都會落在我們的身上,它如同毛驢背上落的泥沙一樣,而想要擺脫困境的辦法就是:將身上的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在上麵,慢慢就能逃出枯井。事實上,在我們遇到困境時,如果換一個角度,把困境當成我們人生路上的墊腳石,那麼困難就會被踩在腳下。
故事啟示:學會自我激勵才能轉敗為勝。
哈佛家教案例
美國科學家、發明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於1706年出生於波士頓,他的父親是一個漆匠工,家庭生活並不富裕。
富蘭克林是一個很熱愛學習的孩子,但由於他家的孩子太多,父親無法負擔富蘭克林讀書的費用,所以富蘭克林10歲時就離開了學校,他平生隻在學校讀過兩年書。為了生計,12歲時富蘭克林進入了哥哥經營的一家小印刷廠當學徒,但他仍然沒有放棄讀書,他經常把自己節省下的錢拿來買書籍,還經常去書店看書。在這期間,他認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錢借書,書店的學徒便幫助他晚上偷偷地把書借出來,第二天清晨再還回去。
正是富蘭克林這種強烈的求知欲望,讓他的知識變得越來越淵博,1736年,他當選為賓夕法尼亞州議會秘書,雖然生活和工作越來越繁重,但是他一直沒有忘記激勵自己,他每天必須讀書、學習,無論公務有多麼忙。他學習的範圍也很廣,政治、經濟、文化、科學、藝術,尤其是世界科學文化,為他此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以前人們總認為,天空中出現電閃雷鳴,是上天在對人類顯示它的威力,但是1752年,富蘭克林做的一項吸引雷電的風箏實驗,證實了“上帝發怒”原來是大自然的放電現象,這個實驗轟動了全世界。
伴隨著英國殖民者的侵略,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為了民族大義,富蘭克林毅然放棄了已經取得成果的科學研究,決然地投身到了民族獨立戰爭中。在民族解放運動中,他依然不斷地自我激勵,他幾次作為北美殖民地代表與英國侵略者進行談判。戰爭結束後,他參加了《獨立宣言》的起草工作,年近70歲高齡還遠赴法國尋求幫助,後得到法國和歐洲人民的支援。
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在親人的懷抱中逝世,4月21日,費城的人民為他舉行了葬禮,參加出殯的隊伍有兩萬人,在這一天,本傑明走完了他84年的人生路,他的墓碑上卻刻著:“印刷工富蘭克林”。
案例總結:告訴孩子,自我激勵是持續成功的動力。
哈佛家教課
自我激勵就是讓自己永遠煥發熱忱和激情,自我激勵是情商能力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能夠讓人們在遇到困難、逆境、挫折的時候運用自身的心理能量讓自己振作起來。一個人如果能夠經常地進行自我暗示以激勵自己,那他將能獲得超群的智慧和無窮的精神力量。然而,對於孩子來說,他不如成人的思想成熟,不能很好地激勵自己。這種情況下,想讓孩子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心態,就需要我們家長對他進行科學、正確的指導,教給他一些自我激勵的方法。
前麵故事中的毛驢,在被農夫和其他人拋棄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地絕望,而是抖落身上的泥土將它們踩在了腳下,這是一種自我激勵,更是一種智慧和堅持。孩子在生活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多數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容易自暴自棄或者不知所措,這種情況下家長應當鼓勵孩子,讓他學會自我激勵,讓他把自身的潛能發揮出來。
案例中的富蘭克林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在政治、科學、文學等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縱觀他一生,一直在不斷地自我激勵與奮鬥著,這正是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非常需要這種精神,盡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書讀了,有電視看了,甚至可以借助網絡了解到所需的各種信息,但是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仍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自我激勵的力量。
怎樣讓孩子掌握自我激勵的方法呢?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指導。
方法一:讓孩子保持一顆自我激勵的心
其實,孩子從邁開第一步,學習走路的時候起,已經開始了自我激勵。因為他意識到,要想得到媽媽的懷抱,必須堅持一步步往前走,這種意識就是自我激勵。不過,這種自我激勵更多地來自於人類的本能,真正的自我激勵是一個人有意識地激勵自我,在遇到困難時不屈不撓,始終保持一顆勇往直前的心。
電影巨星西爾維斯特·史泰龍曾經是一個很落魄的人。當時,他所有的家當隻有一百美元,租不起房子,睡在金龜車裏……不過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把他打倒,反而激勵他立誌成為一名演員,他很自信地來到紐約電影公司應聘,由於他外貌平平而被拒之門外。他又去另外500家電影公司應聘,無一例外地又被拒絕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寫了《洛奇》的電影劇本,又拿著劇本四處自薦,可是依然遭到人們的嘲笑和奚落。他很清楚地記得,自己曾被拒絕了1849次。當他找到第1850家電影公司時,希望終於來了,他遇到一個願意拍《洛奇》劇本的電影公司老板,而且對方同意他在劇中出演主角……就這樣,這部電影《洛奇》一舉大獲成功,而史泰龍——這個曾經遭受過無數次拒絕的、窮困潦倒的小夥子一步步激勵自己成為了聞名國際的超級巨星。
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人才,但是這隻是希望,孩子成長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會遭遇各種人生的考驗,這些考驗包括困難、挫折、逆境等,困難、挫折、逆境是孩子們成長的必修課,這些必修課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成熟,變得更堅韌,也可以讓孩子擁有積極向上的心態。
這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反過來又能促使孩子內心充滿信心,不斷地激勵他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讓他在麵對挫折時能夠保留一顆重新崛起的心。
方法二:鼓勵孩子自己激勵自己
日本教育家濤川榮太說過:“我們應該教育孩子,要有勇氣去積極冷靜地麵對挫折,孩子如果能夠認識到‘隻有在挫折與困苦中才能得到鍛煉’,那麼他是非常堅強的。”可見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首先要讓他認識到自我激勵的重要性,而這一認識需要家長來引導。
作為家長,雖然我們可以不斷地鼓勵孩子,在他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予他理解和支持,激勵他永不放棄……可是,家長不能時時跟隨孩子,孩子最終還是要依靠他自己。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讓孩子意識到自我激勵的重要性,教會孩子自己激勵自己。
尼爾斯·玻爾,丹麥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的成功離不開父親對他的教育。
有一天,尼爾斯·玻爾幫助鄰居家的小孩子修自行車,由於他沒有足夠的維修經驗,維修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此時父親並沒有直接幫助他,而是鼓勵他查閱資料,反複嚐試。尼爾斯·玻爾也一直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他一直在自己的心中默念“我一定能行!”,最終他在父親的鼓勵和自我激勵下修好了自行車。父親為他的成功感到很驕傲,還專門讓家裏人給他開了一個“慶功宴”,以此獎勵尼爾斯·玻爾。
還有一次,尼爾斯·玻爾在家和父親爭論關於水的張力的問題,父親是一位物理學家,所以這個問題對父親而言並不難,但是對玻爾就不一樣了,父親的講解並沒有說服尼爾斯·玻爾。於是,父親鼓勵尼爾斯·玻爾自己去探索答案,尼爾斯·玻爾來到了父親的實驗室做實驗,他想通過實驗來證明一切。實驗中,父親讓尼爾斯·玻爾自己動手製作儀器,而自己則在一旁當顧問,最終尼爾斯·玻爾的實驗證明了父親的說法是對的。
自我激勵是一個人不斷進步的精神動力,我們可以采取很多種辦法教導孩子擁有這種精神動力。如果能夠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力,幫助他樹立自信心,那麼孩子心中的那股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
教孩子自我激勵可以用多種方法,比如:教孩子學會對自己進行正麵暗示,多說“我能行”,少說“我做不到”等;教育孩子記錄自己的成就,用事實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等。
另外,自我激勵也是孩子形成健康、良好情緒的重要途徑。其實孩子並不是隻需要父母在物質上、金錢上的獎勵,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在精神上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父母的鼓勵會讓孩子自己激勵自己做得更好,這樣培養孩子才能讓他擁有健康、良好的心態。
方法三:讓孩子學會積極地自我暗示
有段話說得好: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有不同的事情發生,挫折也會在無形之中找到我們,既然我們不願做一個逃兵,那麼就做一個無畏的英雄吧;不要責備自己,不要為挫折喊苦,抬起頭看看天空,毅然決然勇往直前……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自我暗示,也是克服困難的一種精神力量——孩子很需要這種力量。教會孩子對自己說:“我很重要……”“我一定能行……”“我一定不能放棄……”如果孩子能夠學會積極的心理暗示,那麼他的人生就多了一分勝算的把握。
蘇格蘭曾經有位國王叫羅伯特·布魯斯,他10多年一直在領導著他的子民們抵抗英格蘭的入侵,但是因為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力量懸殊,導致蘇格蘭6次戰爭都失敗了。
再一次的失敗好像老天都在為他們哭泣,戰敗後的羅伯特·布魯斯悲傷、疲憊地躺在一個農夫家的棚子裏,他幾乎沒有勇氣再帶領他的部下打仗了。這時,他的眼睛無意中看到棚子裏有一隻蜘蛛在艱難地織網,它要將絲從這一端拉到另一端,可是來回6次都失敗了,但是這隻蜘蛛並沒有放棄,而是又拉了第7次,這次蜘蛛終於成功了。羅伯特·布魯斯心靈受到了震撼:“不行,我一定要再試一次,這一次我一定能夠勝利。”他不斷暗示著自己,又重新振作起來,這次他用更大的熱忱帶領著子民們進行戰鬥,最終他勝利了。
如果一個人擁有了自我激勵的動力,就如同在他的生命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它會帶給他不同的人生。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自我激勵就是他成功的開始。我們引導孩子自我激勵,就是為了讓孩子在以後的道路中,充滿信心、堅強和執著,讓他有勇氣麵對一切,戰勝一切。
讓孩子學會識別他人的情緒
哈佛家教故事
有一天,一個衣服破爛的小男孩看到寵物店“出售小狗”的廣告牌,然後走到了店門口。
他問門口的店主:“你好,買一隻小狗需要花多少錢?”
“15到60美元不等。”
“我現在沒有那麼多錢,手裏現在隻有5美元,可以讓我看看他們嗎?”
店主看了看小男孩,點點頭答應了,然後讓店裏的管理員牽著5隻可愛的小狗走了出來,小男孩看著可愛的小狗們很開心,突然他看見有一隻小狗走得很慢,落在了後麵。
“阿姨,後麵的那隻小狗怎麼了?他怎麼走得那麼慢呀。”小男孩子用手指著走在最後麵的小狗問道。
店主看了看小男孩指的那隻小狗:“哦,那隻小狗天生後腿殘疾,醫生說沒有辦法治好。”
小男孩看著那隻小狗,感覺它很可憐,於是對店主說:“那隻小狗多少錢,我要買下它。”
“孩子,那隻小狗的腿醫治不好了,你如果喜歡我就把它送給你。”店主大方地說道。
小男孩聽了店主的話有些生氣:“它和其他的小狗是一樣的,我不要你送給我,我要用同樣的價錢買下它,我現在沒有那麼多錢,我會每個月付50美分,直到付清為止。”
“孩子,它不能像其他小狗一樣陪你蹦蹦跳跳地玩耍,如果你喜歡,我真的把它送給你。”
小男孩聽了店主的話,走到店主的麵前,卷起褲腳,露出他那嚴重畸形的腿——原來他的左腿是跛的。
然後他對店主說:“我和那隻小狗一樣,也不能蹦蹦跳跳跳,但是它也像我一樣需要別人的理解。”
故事啟示:理解他人,也就是理解自己。
哈佛家教案例
拜倫出生在英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裏。由於父母關係不和,家裏經常充滿了父母吵架的聲音。拜倫兩歲的時候,父母分居,不久他的父親就死在了國外。
父親的去世對母親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加上生活變得日益拮據,拜倫的母親性格變得喜怒無常,經常無緣無故地大發脾氣,有時候還會隨手抓起東西扔向小拜倫,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有所好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使得先天跛腳的小拜倫非常壓抑,他的性格也日益變得憂鬱、暴躁和孤僻。
除此之外,小拜倫可以說是一個美少年。他皮膚白皙,有一雙清澈的眼睛,一頭褐色的卷頭發,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小拜倫的嗓音也非常好,說話的聲音非常悅耳,唯獨跛腳這一先天性的缺陷讓他感到自卑。不過,也正是這個原因,讓他變得非常善解人意,尤其是對於弱勢群體,他有一種強烈的憐憫之心。
小拜倫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孩子,每當他走在街上的時候,總能聽到人們議論他:“多漂亮的孩子,可惜是一個跛腳。”這時候小拜倫就認為別人是在侮辱自己,因此一邊流著淚大聲說:“不許這樣說我!”一邊快步走開……回到家,他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就會流著眼淚安慰他,而懂事的小拜倫則會一邊幫母親擦眼淚,一邊反過來安慰母親。
拜倫4歲左右的時候,開始上學了。母親見他聰明好學,而且記憶力非常好,就給他請了拉丁文和曆史家庭教師。在家庭老師的引導下,小拜倫開始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了解了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他還經常懇求母親從圖書館裏幫自己借關於羅馬、希臘、土耳其等國家曆史故事書,每當夜色降臨的時候,他就會認真地讀書、遙想,在曆史長河中徜徉。除此以外,母親還會在業餘時間給小拜倫講很多普通勞動人民的故事,這使得他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培養了他的同情心。
入學後,小拜倫的學習成績並不是很好,但他依然沒有放棄閱讀。在校園裏經常看到他手捧曆史故事書認真地看,他尤其喜歡《一千零一夜》。13歲的時候,拜倫進入了在英國非常有名的哈羅中學。在那裏,高年級的同學經常欺負他,嘲笑他的跛腳,這激起了他好鬥的性格。在學校,每當有人欺負他或者嘲笑他時,他總會非常勇敢地打敗對手。這種勇氣與好鬥是他一生最大的特點。
盡管拜倫十分好鬥,但在母親的教育下他也十分富有同情心,非常善於體諒別的痛苦。一天,拜倫看見高年級的學生對瘦弱的羅伯特拳打腳踢,雖然他知道自己打不過幾個高年級的學生,但他依然勇敢地迎了上去,想要替弱小的羅伯特主持公道,結果挨了一頓打。然而,拜倫勇敢的精神卻博得了全校師生的稱讚,也讓那幾個高年級的學生感到慚愧,當然從此沒有人再欺負他了。經過這次事件,羅伯特也成了拜倫的好朋友,再到後來羅伯特竟然成了英國的首相。
長大以後,拜倫不僅成了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民主、理想而戰鬥了一生的勇士——他積極地參加希臘民族解放運動,最終為希臘人民的獨立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哈佛家教課
一個擁有高情商的人一定善於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我們大人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能夠根據他人的行為舉止、語言、心理活動等,識別他們的情緒,並采取正確的對策,與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不能對他人的情緒有一個很準確的認知,這就需要我們在生活中加強對孩子情商的培養,教給他們學會識別他人的情緒。
故事中的小男孩需要有人理解他,小狗也需要有人能夠理解它,他們都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當店主要把跛腿小狗送給小男孩的時候,他回絕了,他尊重了那隻小狗,也等於尊重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