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中的小拜倫是一個自幼殘疾的孩子,他同樣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而且比平常人更需要理解和尊重,所以當別人嘲笑他的時候,他的反應會非常強烈。當然,這種生理的缺陷也使得他學會了體諒別人,並擁有一顆強烈的同情心。
在我們身邊,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上或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其實他們和我們在人格上沒有什麼區別,如果我們用另類的眼光看他們,甚至嘲笑他們,那就是對他們的不尊重,其實他們比我們更需要理解和尊重。這樣的問題,在孩子身上也常常出現,有的孩子常常嘲笑那些心理上或生理上有殘疾的孩子,欺負他們、為他們起綽號等,這樣的孩子就不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如果你有這樣的孩子,你希望他這麼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讓孩子學會識別他人的情緒,不分貴賤貧富,一視同仁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一個高情商的孩子必備素質。
怎麼讓孩子學會識別他人情緒,我們給出以下幾點方法:
方法一:讓孩子學會愛自己的親人
尊老愛幼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家父母要教孩子尊敬長輩,在學校要尊重老師。懂得尊敬師長的人,心中才有愛,而隻有用愛去對待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喜歡。現在很多家長都很溺愛孩子,將全部的愛都給了孩子,卻沒有教會孩子同樣用愛去愛他的親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怎麼可能會孝敬自己的父母呢?
羅斯納因為結婚晚,孩子自然也出生得比較晚,盡管他們家的生活條件並不好,但是羅斯納還是特別疼愛自己的孩子,不管是哪方麵的需求,她都不敢“怠慢”孩子,可以說她為了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孩子到了該上學的年齡,為了能夠讓孩子上學,羅斯納省吃儉用,連自己生病了都不舍得去看醫生。不僅如此,孩子在家的時候羅斯納不讓孩子幹任何家務活,總是給孩子吃好的、穿好的。
盡管自己每天工作特別累,但是羅斯納覺得很值得。
可是有一次,羅斯納在工作的時候不小心摔傷了腿,於是在家臥床靜養,但是孩子卻不聞不問,好像這事兒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僅如此,孩子還拿著自己掙的錢和同學去打電玩,羅斯納因為這事兒和孩子說了幾句,孩子就很不耐心地說:“我已經長大了,我有我的自由,你不能幹涉我。”羅斯納聽了這話很傷心,也很後悔,他沒有想到自己當初一味地溺愛孩子,而孩子如今卻這樣對待自己……
家長、學校、社會將愛都給了孩子,但是有些孩子卻不懂得用同樣的方式去愛自己的親人、朋友,為什麼?難道所有的都是孩子的錯嗎?其實不然,孩子不會用愛去回報他人,是因為家長沒有讓孩子認識到怎樣去愛親人,愛他人,隻是將自己全身心的愛給了孩子,卻不知道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孩子自私自利,所以,教會孩子如何愛別人很重要。
方法二:讓孩子從細微處察覺他人的需求
大人們在生活、工作中與人打交道都懂得“察言觀色”,但是孩子並不會“察言觀色”,因為他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洞察力也很弱,當然他們所接觸的人和事也並不複雜。但是,為了孩子以後能夠較好地處理人際關係,教給他學會“察言觀色”還是很重要的。
威克·多德很注重培養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他經常通過身邊的小事教育兒子威爾,即使家裏很富有,他也不會溺愛孩子,對孩子的要求很嚴格。
有一次,威爾的母親身體很疲勞,脖子也有些酸痛,威克·多德看見兒子正在旁邊玩耍,便對孩子說:“威爾,你看媽媽今天勞累一天了,好像脖子也有點不舒服,你可不可以暫時放棄玩航模,幫媽媽按摩一下?”威爾聽了父親的話抬起頭看了母親一眼,正好母親正在用手不停地揉著脖頸,他看看手中的玩具,想到媽媽每天工作後還要做家務,於是扔下玩具跑到媽媽麵前說:“媽媽你低下一點身子。”媽媽還不明白怎麼回事,但卻照著兒子的話做了,威爾走到媽媽的身後伸出小手幫媽媽按摩。過了一會兒,他問媽媽:“媽媽,好點了嗎?”媽媽笑著回答道:“嗯,寶貝真懂事,媽媽現在好多了。”這時威克·多德走過來對兒子說:“孩子,在生活中我們要細心觀察事物,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要能從細節中察覺出來,了解他人的需求,你會獲得好人緣。”
這天威克·多德帶著小威爾去超市買東西,在路上威爾看見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叔叔在很艱難地轉動輪椅上一個斜坡,試了好幾次都沒有上去。威克·多德也看見了,但是他什麼也沒有說,而是望了望身邊的兒子,突然,威爾轉過身對威克·多德說:“爸爸,那個叔叔上不去了,我們去幫一下他好不好!”威克·多德笑著說:“當然可以。”於是多德和兒子一起走到那個叔叔的麵前,幫著推輪椅,那位叔叔非常感激地向他們父子倆致意。
了解他人的情緒,需要用自己的雙眼去觀察,需要用自己的愛心去體會,因為沒有人會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訴別人,無論喜怒還是哀樂,抑或需求。所以,這種情況下,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學會“察言觀色”,這不僅是一種重要的情商能力,更是一種大愛。
方法三:讓同情心在孩子的心中紮根
同情心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情感,有同情心的人,他的內心是善良的、真摯的,這樣的人樂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心中時刻充滿愛。同情心對於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隻有有同情心的孩子才能夠體諒別人的疾苦,無償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孩子不會因為別人身份的高貴低賤而另眼相看,這樣的孩子是擁有大愛的人。
有一次,俄國文學家屠格涅夫在路上遇到一個乞丐,他想給乞丐一些錢,但是翻遍了全身所有的口袋,沒有找到一分錢,於是他很慚愧地低下頭握住了乞丐的手,希望乞丐能夠諒解他。乞丐雙眼充滿了眼淚,看著屠格涅夫說道:“謝謝,這樣就夠了,兄弟,真的謝謝你。”為什麼乞丐要感謝沒有給他一分錢的屠格涅夫呢?因為盡管屠格涅夫沒有給他一分錢,但是他的真誠、友好卻讓乞丐明白,他分明是一個有同情心的人。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可以給孩子講些相關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啟發孩子的同情心。當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明辨是非,讓孩子懷著一顆同情心去幫助別人,並要避免這種同情心被壞人利用。
讓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哈佛家教故事
有一個男孩子叫傑克,他在12歲那年輸血的時候不幸被傳染了艾滋病。
因為傑克得了艾滋病,以前和他玩得很好的孩子們都不願意和他玩了,他們怕被傑克的病傳染了,隻有瑞克一個人願意陪著傑克在身邊聊天,鼓勵他振作起來。
一天,瑞克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消息,消息裏說在舊金山有一位醫生成功地研究了一種可以治療艾滋病的植物,瑞克非常開心地去傑克家與他一起分享這個令人高興的消息。後來,他們兩個商量後決定等到晚上的時候偷偷地離開家,去尋找那位名醫。
他們兩個步行著一直走,就這樣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在路途中他們為了省錢,晚上在簡易的帳篷中睡覺。不久,幫傑克從家帶的藥也快吃完了,傑克的咳嗽也越來越厲害,晚上的時候,傑克感覺全身發冷,身體也不停地發抖:“瑞克,我感覺我將要到另一個世界中去了,我感覺又冷又孤獨。”
瑞克聽了傑克的話很難過,他希望自己可以幫到朋友,能夠讓自己的朋友不再感覺到冷,於是他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放到了傑克的手上。對傑克說:“傑克。你不會孤單的,有我一直陪著你,你抱著我的外套睡覺,這樣就會感覺到我的溫暖,你就不會孤單了,因為我一直在你的身邊。”
去舊金山的路實在太長了,以至於他們身上的錢都花光了,還是沒有到達。傑克一路上咳嗽得更厲害了,瑞克沒有辦法隻好帶著傑克回到了家鄉。回到家鄉,瑞克還是像以前一樣陪伴著傑克,希望能夠讓傑克感覺到快樂。
他們回來有10多天了,這天天氣很好,瑞克推著傑克在院子裏曬太陽,傑克對瑞克說:“我們玩一個遊戲吧。”瑞克很高興地說:“嗯,玩什麼遊戲?”傑克說:“我們玩裝死的遊戲吧,我還沒有玩過呢。”瑞克愣住了,但還是答應了傑克的要求。
傑克在遊戲結束後眼睛再也沒有睜開,永遠地離開了他的家人,離開了瑞克。晚上瑞克陪著傑克的媽媽回家,兩個人分手的時候瑞克哭著說:“阿姨,很對不起,我沒能夠幫助傑克找到名醫治好他的病,真的很抱歉!”
傑克的媽媽聽了他的話已經泣不成聲:“孩子,你已經做到了,那就是愛,你讓傑克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友情,你不是給傑克送了一件外套嗎?有你的溫暖一直陪著他,你們就是永遠的朋友,他很幸福!”
故事啟示: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是他與別人的友誼。
哈佛家教案例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是我們與他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能夠在社會中很快地適應環境,學會與他人溝通的技能,這關乎他們的未來,與他們為人處世、事業的成功與否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卡爾·威特認為,一個孩子再怎麼聰明,如果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交流溝通,那麼這個孩子也隻能是“單槍匹馬”的孤獨。這樣的孩子,在將來的社會中,也不會是一匹良馬。卡爾·威特特別注重兒子在為人處世以及與他人溝通方麵的培養,他希望孩子可以與別人和諧相處,和很多陌生人成為朋友,在這方麵老卡爾教授了兒子許多與人交往、相處的道理。比如,友愛、協作、大方、開朗、公道、禮貌、自尊、責任心、組織能力等。
與別人關係相處融洽,做起任何事情都會感覺很順利,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與他人的關係,就會處處碰壁。能夠與別人愉快溝通的人是幸福的,因為他身邊有很多朋友;不能與人和睦相處的人是寂寞孤單的人,因為他的身邊朋友很少。
卡爾·威特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經驗,其中“傾聽藝術”就很實用,卡爾·威特認為,很多家長都很想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孩子有什麼事情都可以把自己當成可信賴的朋友,向自己敞開心扉。作為家長的我們,想讓孩子和我們成為朋友,首先我們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傾聽的環境”,讓孩子先在感情上信賴我們,這樣孩子才能對我們無所不談。
卡爾·威特和妻子每天會在睡覺前給兒子講當天發生了哪些事情,並且會和小卡爾探討每天發生的事情,讓他說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對於小卡爾不正確的想法父母會及時地幫助他糾正,給予他指導,並告訴他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小卡爾告訴自己的父親,他不喜歡鄰居家的勞恩夫人,小卡爾的理由是“勞恩夫人很少笑,看起來凶巴巴的”。
卡爾·威特告訴兒子:“看一個人不能隻看外表,雖然勞恩夫人表麵上看起來不夠親切,但是勞恩夫人是一個心地很善良的人,你可以先對她友好地打招呼,她也會很興地回應你。”小卡爾照做了,勞恩夫人果然很親切地回應了他,這小令小卡爾改變了對勞恩夫人的偏見。
在用晚餐的時候和孩子進行交流也是一個很好的培養機會,傾聽者就是我們,我們可以讓孩子暢所欲言,說出他對事物的見解,提出自己的意見。這樣,孩子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意見被認可或被尊重,他們是非常高興的,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從中學會傾聽別人,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這對他今後的為人處世非常重要。
卡爾·威特調動家裏所有的人和兒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他會通過不同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信任,他會擁抱、撫摸兒子,傳遞對孩子的那份父愛,有些事情孩子不方便直接表達,他還會用紙條的形式,與孩子交流。這樣,既對孩子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也讓孩子學會了怎樣與他人溝通交流,如何與他人相處。
案例總結:溝通和理解是人際交往的基礎。
哈佛家教課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想要獲得成功,就離不開別人的幫助,這是無法改變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學會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但是孩子終將會長大,讓他在生活中擁有好人緣,對他未來的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反映了情商中的為人處世能力,家長一定要重視在這方麵對孩子的培養。
故事中瑞克用自己的真誠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那種在乎,他的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友情,他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盡力地幫助他、照顧他,這份情是發自肺腑的,是感天動地的。我們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幾個知心朋友,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他們之間能夠互相幫助、相互支持。既然如此,我們平時就應當多給孩子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多教給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
案例中卡爾·威特教育孩子要學會理解他人,學會與人溝通。現實生活中,這兩點都非常重要,讓孩子明白,放下自己心中的成見,接受他人的不足,容忍他人的缺點,微笑著麵對他人,用心去理解他人,那麼就一定會贏得他人的好感,從而也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下麵,讓我們來一起學習一下怎樣引導孩子,讓他們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方法一:請朋友或同事家的孩子來家玩
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講都很重要,因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輔助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孩子的人際關係不好的話,不管是自己做事,還是在團隊中做事,都會受到一定的限製,或者遇到一些阻礙。關於這一點,我們家長應該深有體會,為此,我們應當加強培養孩子的人際關係能力。有的家長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或者沒有時間帶孩子出去玩,而讓孩子自己待在家中,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
瑞克在家總是一個人孤零零的,見了誰都很少說話,因為家裏隻有他一個孩子,爸爸媽媽經常工作很忙,所以有時候忽略了他,他經常一個人玩。有時候看著動畫片中的小朋友們在一起玩得很開心,他也希望自己能夠有幾個好朋友可以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陪他玩,雖然他和班裏的幾個小朋友關係很好,很想帶他們來自己家玩,但是又怕爸爸媽媽不同意。
有一次周末的時候,媽媽正好休班,她的同事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家做客,這個孩子的年齡比瑞克小兩歲,但是他很喜歡和他玩。於是拉著小弟弟就到一邊玩耍,瑞克的媽媽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會是一個性格熱情的孩子,這是第一次看到,心裏比較奇怪地對同事說:“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很招人喜歡啊,誰見了都喜歡和他玩啊?”同事聽了不解:“為什麼這樣說,我看你家的孩子也是一個很熱情的小家夥啊。”瑞克的媽媽接著說:“平時我們在家的時候他都很少說話,不過我們每天在家的時間也不多。”同事聽了就說道:“你們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視孩子,孩子很怕孤獨的,我看你家小孩也特別地喜歡和同齡的小朋友玩耍,你們工作忙,但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孩子也是需要與小夥伴交朋友的,不然他會很孤單的,時間長了,性格也會變得很孤僻。”瑞克的媽媽聽了同事的話,若有所思,於是對同事說:“要不你經常來我們家玩吧,或者我們去你家也行,這樣我們的孩子就都不會孤單了。”同事笑著點點頭。
過了半年的時間,瑞克的性格已經變得非常開朗了,他在家也不會表現孤僻了,經常和爸爸媽媽講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是的,孩子的性格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們不能親自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朋友,但是可以引導孩子怎樣去交朋友,可以為孩子提供交朋友的機會。正如例子中瑞克的媽媽那樣,如果不是同事的提醒,他可能會誤解兒子,這對孩子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方法二:讓孩子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互動中成長
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有很多種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孩子該上幼兒園的時候去上幼兒園,或者帶著孩子去室外多和其他的孩子遊戲、活動等,讓孩子在娛樂、遊戲中建立夥伴關係。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不需要總是在孩子們玩耍的時候看著他們,因為孩子們會在玩耍中用自己的方式和其他小朋友建立友好關係,我們家長隻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機會和自由的空間就可以了。
傑爾森剛到上學年齡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將他送到了幼兒園,之後就沒怎麼管他。傑爾森在幼兒園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和班裏的小夥伴們打成一片,因為在上學之前,傑爾森的母親就對他說:“孩子,你要和學校的小夥伴們好好相處,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因為他們以後就是你的好朋友了。”傑爾森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媽媽還說:“對於比你小的孩子你一定要懂得謙讓,不要欺負他們。”傑爾森照樣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他的母親感到很欣慰。
事實上,傑爾森的確做得很好。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孩子,興趣廣泛,活潑開朗,還特別喜歡幫助其他小朋友,所以班裏的孩子們都願意和他在一起。
傑爾森還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他能夠在活動中結識很多新朋友,也能從同伴身上學到很多長處。每當談到這些時,傑爾森的媽媽就會說:“他是個很喜歡交朋友的孩子,我很慶幸我對他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都不是孤立的,他們必須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完成社會化,成為一個“集體人”,這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例子中傑爾森的媽媽是很明智的,傑爾森在她的教育下養成了喜歡結交朋友的習慣,不要小看這點小事情,可以推知小傑爾森長大後一定會擁有比同伴們更良好的人際關係,而這對他的一生都意義重大。
方法三:多帶孩子玩一些團隊合作遊戲
良好的人際關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快樂,但是它也不是天生就可以擁有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和經營。對孩子而言,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在團隊合作遊戲中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我們來看一位家長的講述。
我帶著女兒在明尼蘇達州生活,有一天我和女兒到社區找其他的小朋友玩耍,我和幾個孩子的家長在那裏聊天,同時也看著孩子們玩遊戲。一會兒,我女兒說讓我們幾個家長當裁判,他們要玩堆積木的遊戲,所有的孩子分成兩組,看著樣圖,用積木把它們擺出來,我的女兒帶領著一組,另一個男孩子領著一組。
搭到一半的時候,另一組的那個帶頭的小男孩和組裏的一個小朋友爭吵了起來:“不是和你說了嗎,你要拿綠色的積木,可你偏要拿紅色的。”小朋友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沒有吱聲。帶頭的男孩子依然生氣地對同組的小朋友吼道:“你拿錯了,你說怎麼辦吧?”那個小朋友用驚恐的眼神看著他,組裏其他的小朋友也小心翼翼地看著他。“看什麼看?還不快搭積木,他們組都快搭完了。”帶頭的男孩子不停地催著同組的小朋友。
他不停地跑東跑西,指揮著同組的孩子,可是最後他們輸了。帶頭的男孩很生氣地對著拿錯積木的小朋友吼道:“看吧,都是你的錯!”被他這麼一吼,那個小朋友哭了……
我走到他們麵前,對他們說:“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吧。”於是我給他們講了《天堂和地獄》的故事,大意是說天堂裏的人懂得合作,才能吃到豐盛食物,而地獄裏的人不懂得合作,所以他們每個人都餓得麵黃肌瘦。
那個帶頭的小男孩聽完故事大聲說道:“我們應該團結友愛。”
“說得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聽我這麼一說,那個小男孩臉紅地低下了頭。
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每個孩子也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家長們可以讓孩子通過團隊活動,與他人和諧相處,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