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哈佛健商課:對孩子而言健康勝於一切(2 / 3)

方法一:父母要用樂觀的心態影響孩子

孩子能否有一個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在孩子的眼中,家長就是自己的榜樣,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家長對生活的態度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也會直接影響著孩子。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我們家長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樂觀處事的心態。

傑瑞斯這段時間情緒很低落,心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煩躁,但是他並沒有將這種不好的情緒帶到工作和家庭中。他的老板要舉行一個重要的會議,需要他發表講話,即使自己的情緒很不好,傑瑞斯還是用一種很愉快的心情,與人談笑風生,他給人的感覺非常的樂觀和富有親和力,與會的人員都對他讚賞有加。過了一會兒,傑瑞斯自己也不再情緒低落了,他同樣感覺到很快樂,他明白這是自己給自己積極心理暗示的結果。

在家中,他同樣經常運用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有一次,他的工作質量沒有達到老板要求的目標,結果被老板訓斥了一頓。他很鬱悶地回到家中,當兒子和他說話時,他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不耐煩,反而裝作很高興的樣子,陪兒子聊天,或者問一下兒子學校裏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在兒子繪聲繪色的談話中,他也不自覺地變得很快樂,而工作中產生的不良情緒似乎也煙消雲散了。傑瑞斯這樣做,既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自己也從中獲得了快樂。

每個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你把這種不好的心情帶到工作中或者帶回家裏,那麼別人也會因此變得不快樂,而且你的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不利於培養孩子樂觀生活態度的培養。

方法二:父母要用積極的方式教育孩子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它會直接影響孩子對生活的態度。有些不明智的家長因為孩子做錯了一件小事情,而對孩子言詞犀利、橫加訓斥,這樣做會讓孩子學會悲觀和苛刻。而樂觀的家長對孩子做錯事情卻會顯得很寬容或者用風趣的話語帶過,這樣的孩子就會學會樂觀和寬容。

史蒂芬·葛雷是醫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曾經有記者問他:“為什麼你總是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對待生活,有什麼秘訣嗎?對此問題,史蒂芬·葛雷卻講起了他兩歲時的生活經曆。兩歲時,史蒂芬想嚐試自己從冰箱裏拿一瓶牛奶,以前都是媽媽幫他拿的,這次他想自己拿,但是瓶子太滑,剛拿到手裏就一下子掉在了地上,結果瓶子摔碎了,牛奶灑得滿地都是。史蒂芬·葛雷心裏很害怕,他想:媽媽一定會罵自己的。

可是,媽媽進了廚房看到滿地的牛奶,卻沒有訓斥他,而是溫和地說:“孩子,你太厲害了,竟然還能夠將牛奶瓶摔成這樣,我還沒有見過這麼大的奶水坑呢!在我清理它們以前,我們不如在牛奶坑裏玩幾分鍾?”小史蒂芬一聽可高興壞了,他從來沒玩過牛奶呢!等史蒂芬·葛雷玩累了,媽媽將地麵上的牛奶清理幹淨,然後對史蒂芬說:“孩子,你看你拿牛奶瓶實驗失敗了,媽媽幫你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失敗吧,給瓶子裏裝上水,你想想怎麼拿才能更省力?”

闖了禍的史蒂芬·葛雷並沒有受到母親的責罵,反而從母親這裏學到了人生哲理,這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不再害怕錯誤,而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對待所有的事情。

家長積極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引導、鼓勵、改善是最好的方式,而責備、訓斥則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甚至留下陰影,最終形成自卑的性格和悲觀的生活態度,相信這是我們每個家長都不願意看到的。

方法三:讓孩子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對於孩子來說,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很重要,隻有身體好了才能夠順利實現自己的夢想,達到自己的目標。體育鍛煉不僅是讓孩子擁有健康身體的重要途徑,還有助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精神麵貌。

美國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每個人的大腦活動和肌肉活動一樣,長時間的學習會讓大腦感覺疲憊,即使健康的身體能夠為大腦提供足夠的氧氣,但是人們照樣會出現疲憊的症狀。在身心疲憊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反應能力、思維能力、注意力、記憶力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嚴重者甚至會產生頭痛或昏昏欲睡的感覺。如果一個人在大腦疲憊的情況下,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那麼他的大腦疲憊程度將會有不同程度的緩解。

事實上,體育鍛煉對人的身體的確有著很大的好處,而且它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人們消除鬱悶和憂慮等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就是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會讓你集中精力一個接一個地去應對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會讓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孩子在學習疲勞時適度參加體育鍛煉,會讓他忘記學習帶來的疲憊和煩惱,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另外,一個養成體育鍛煉好習慣的孩子,他在智力和反應能力等方麵會明顯高於少運動的同齡孩子。家長們,為了你的孩子能夠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身體,那麼你就應當在生活中引導孩子養成體育鍛煉的好習慣,這是培養孩子高健商能力的基礎。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哈佛家教故事

隻要是一說起諾貝爾獎獲得者們,很多人都肅然起敬。1978年的一天,75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名家們在巴黎參加聚會,記者采訪了其中的一位:“您好,您能告訴我在您的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學校的哪個實驗室?”這位諾貝爾獲得者坦然地回答記者:“在幼兒園裏。”記者很是不解地又問道:“怎麼是在幼兒園?您能告訴我您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嗎?”

諾貝爾獎獲得者認真地回答道:“在幼兒園裏我學會了很多,比如,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亂拿、將自己的東西整齊擺放、飯前飯後要勤洗手、中午要休息、仔細觀察大自然的規律……但是我在幼兒園學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鍛煉身體,人的健康很重要。”他的回答也是在座所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心聲,他的話音剛落,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因為大多數科學家認為,讓他們終身受益的正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各種好習慣,尤其是要堅持體育鍛煉,擁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

故事啟示:兒時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讓人受益一生。

哈佛家教案例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素有“鐵娘子”之稱的她曾三次蟬聯英國首相,她所做的一係列主張被稱之為“撒切爾主義”。在她的領導下曾經停滯不前的英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瑪格麗特·撒切爾出生於英格蘭肯特郡,她的父親是當地的一位高級市政官,在經商的同時,還熱衷於投身公益事業和教會活動,在這個城市頗有聲望與號召力。撒切爾小時候,家裏的生活條件比較富裕,但是父母並沒有因此而溺愛孩子,他們用節儉、嚴肅的生活方式教育孩子,這種教育方式讓瑪格麗特在童年時期就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在她很小的時候,便跟隨父母一起參加教會活動,在教堂做禮拜,將一天的生活完全奉獻給神聖的上帝。

瑪格麗特·撒切爾一家還始終保持著節儉的生活方式。在她們家中看不到汽車、花園,一切都很儉樸,甚至洗澡用的熱水也是從外麵一桶一桶提回來的。在父母的教育與影響下,瑪格麗特從小養成了勤儉節約、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她對自己要求苛刻,對別人則慷慨大度。父母經常將節省下來的錢捐給窮人,瑪格麗特也效仿父母把自己積攢下來的零花錢捐給了慈善機構。

5歲時,小瑪格麗特迷上了鋼琴,由於繼承了母親的音樂天賦,再加上嚴格的訓練,瑪格麗特很快就彈得了一手好鋼琴,她常常被教堂邀請做鋼琴伴奏。如果瑪格麗特一直堅持學鋼琴,她肯定能夠成為著名的鋼琴家。可惜,瑪格麗特15歲時,為了專心於學業,她放棄了鋼琴訓練。盡管英國少了一位女鋼琴家,卻多了一位讓人難以忘懷的女首相。

在瑪格麗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對她的影響是最大的,雖然她的父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但是他卻能夠自學成才,依靠個人的奮鬥起家,依靠自己的人品、不懈的努力,得到較高的聲望,最後還被選入市議會,並在1945年出任格蘭森市市長。

父親各方麵的生活習慣以及成就深刻影響著瑪格麗特,父親在政治上平步青雲,讓瑪格麗特對政治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在父親的影響下,瑪格麗特青少年時期就頗有理想與抱負。當然,她日後的成功、信仰以及政治主張都與父親的教育有著必然的聯係。

案例總結:孩子的未來,從某種意義上取決於他小時候的良好習慣。

哈佛家教課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由此可見,習慣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意義。孩子小時候正是習慣的形成時期,這一時期無論養成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有可能影響孩子一生,尤其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將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前麵故事中那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麵對記者提問做出的回答就是很好的印證,所以,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各種好習慣。當然,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家長需要通過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案例中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正是在父母的精心教育和熏陶下,才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優良習慣的形成,為她以後成功步入政壇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奠定了基礎,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孩子小時候,培養他優良的習慣,對他未來的發展是何等的重要。

所以,各位家長在孩子小時候,一定不能忽視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在這裏,我們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建議,家長們不妨看一下。

方法一: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他有著極大的益處,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降低孩子生病的概率,更有益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可喜的是,現在有很多家長意識到了培養孩子衛生習慣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的細節方麵做得還不夠。我們來看美國家庭是怎麼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的。

美國家庭把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當做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桑妮每次看到女兒亞娜在盥洗室洗臉時,她總會讓孩子將臉、耳後、頸部、手腕等地方洗幹淨,並且要求亞娜每天早上起來和晚上睡覺之前都要洗臉、洗手,外出回到家吃飯前均要養成洗手的習慣。桑妮一開始強調幾次後,亞娜也就養成了飯前、便後主動洗手的好習慣。另外,桑妮還教會了孩子正確的刷牙方式,這樣有利於孩子保護她自己的牙齒。

亞娜5歲的時候桑妮已經開始讓她每天獨立地洗澡了。不僅如此,在桑妮的指導下,亞娜還學會了自己剪指甲,桑妮告訴女兒,指甲太長了容易抓傷自己或者別人,指甲縫裏還會藏汙納垢,很不衛生,所以從小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自己的身體有好處。同時,桑尼還從網上找了一些相關的圖片,用來輔助說明,亞娜看了這些圖片很好奇,就這樣衛生觀念深刻地留在了她的心裏。

亞娜7歲的時候桑妮讓她自己洗襪子和內衣褲,並告訴她要勤換勤洗,這樣才能夠殺掉衣服上的不同細菌,少生病。

在桑妮的精心指導和培養下,亞娜很小就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孩子的習慣的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大多數孩子的生活習慣都是在家長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家長在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習慣,一定要想辦法改掉,否則“傳染”給了孩子,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方法二: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民以食為天”,這是耳熟能詳的一句老話。是的,飲食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工作”,隻有自己吃飽了、吃好了,才能有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飲食花樣也變得豐富了,可是有些家長們卻不把飲食習慣當回事兒了,更讓人擔憂的是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已經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直接對孩子的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作為家長,首先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然後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在美國,家長們非常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有時候在這方麵對孩子近乎苛刻。拿孩子偏食來說,美國家長不會給挑食的孩子另行做飯,如果孩子這頓飯不吃,在下頓飯之前他們是不會讓他進食任何東西的。他們也不會在孩子麵前說自己不喜歡什麼食物,一般情況下各種食物都吃一些,而不是憑自己的口味來安排三餐。這樣的飲食習慣讓孩子明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從“平衡膳食”開始的。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市場上賣的兒童補品和營養品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這一點與國內的家長認識不一樣。美國家長更注重通過家庭中的一日三餐來為孩子補充營養。他們認為,孩子早餐一定要吃好,必須進食一個蘋果,喝一杯牛奶;中餐會做得豐盛些,也會盡量讓孩子多吃一些;但晚餐他們會吃得比較清淡,也不會讓孩子吃太飽,甚至飯後一小時左右他們會讓孩子適當活動一下,然後才督促孩子上床睡覺。

目前,我們中國孩子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小學生身材偏胖,這是由於家長平時不注重孩子的飲食習慣培養,孩子營養過剩導致的。很多中國家長錯誤地認為,即使家庭條件不怎麼好,自己辛苦一些也要讓孩子吃好,可是這樣做卻害了孩子。

方法三: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休息是人們正常的生理需要,也是人們恢複體力和精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隻有讓孩子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才能保證他們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沒有形成好的作息習慣,晚上熬夜看電視、玩遊戲,結果第二天早晨不能按時起床,甚至經常上課打瞌睡,精神狀態不好,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學習效率也非常低,而一旦到了晚上又變得精力充沛,難以入睡,這就是作息不規律造成的後果。孩子作息不規律,除了他們自身的原因外,家長似乎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家長自身不良的作息習慣對孩子產生了負麵影響,平時家長對孩子監督不嚴等等。總之,要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家長要發揮主導作用。

斯納瑞的女兒莎琳娜,從出生以來一直都很“省心”,很少讓人哄著睡覺,這源於斯納瑞對女兒的精心培養和教育。

每次女兒睡覺之前,斯納瑞都會給女兒唱唱歌,讓她聽聽輕音樂,或者給她講講故事等,但從來不會和女兒做過於刺激的遊戲,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輕鬆地入睡。白天的時候斯納瑞會讓孩子盡情地玩耍,這樣孩子白天玩累了,晚上就能睡得比較香。當然,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斯納瑞還會讓孩子洗洗臉、泡泡腳,以緩解疲勞,促進體內血液循環。

斯納瑞和女兒還有個約定:每天上午7點鍾起床,中午午休一會兒,晚上9點半準時上床睡覺。除了特殊情況,如果莎琳娜沒有按約定去做,第二天就要寫一封道歉信,貼在客廳裏的牆壁上。不過,事實上莎琳娜真的很守時,每天都會按時睡覺,現在已經不需要斯納瑞的督促了,這讓斯納瑞感到很欣慰。

充足的睡眠能夠保證孩子身體正常生長的需求,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意義重大。所以,我們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學習、生活壓力,讓孩子在輕鬆、快樂中健康成長。

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康更重要

哈佛家教故事

瓦倫達家族是世界知名的空中飛人馬戲班,瓦倫達本人也是一個著名的鋼索平衡家,他與其家族成員經常在鋼索上做疊羅漢等高難度的表演。他們表演用的鋼索一般懸在離地麵幾十米的高空中,而且沒有安全保護措施,加上來自各種環境的不利影響,人走在上麵很危險,甚至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但是瓦倫達每次都能獲得成功。瓦倫達說:“走鋼絲時不要總想著到達目的地,也不要想得失,而是要專心致誌地走好每一步,相信一定會成功。”心理學上把這種專心致誌於某件事而不去想得失的心理現象,稱為“瓦倫達心態”。

20世紀50年代的一天,觀眾在電視上觀看瓦倫達的一個新的走鋼索節目,當時鋼索上一共疊了三層,共有七八個人,可是人們卻眼睜睜地看著瓦倫達從鋼索上掉下來摔死了。瓦倫達在很多次表演中都成功了,卻在這次失敗了,原因是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他在表演之前對他的妻子說:“這次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失敗。”他的妻子也說:“在他上去表演之前,他反複強調這次比賽太重要了,並且不斷地說‘不能失敗’,以前他都不會這樣的!”

心理學家分析這個現象後發現:以前瓦倫達走鋼絲時,身體直立,以45°的視角俯視前方,並保持著重心平衡向前一步一步地走,結果他每次都獲得成功;但是這次他隻想著表演的結果,卻忽視了過程,所以他失敗了。

故事啟示:健康的心態勝過一切卓越的技能。

哈佛家教案例

美國當代最偉大的舞蹈家之一伊莎貝拉·鄧肯,出生於美國聖弗朗西斯科,她母親是個音樂家,父母很早的時候就離婚了,孩子們都跟著母親生活。母親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這對一個女人來說有些吃不消,她掙來的錢隻夠一家人的溫飽,所以也沒有辦法為孩子們請家教。鄧肯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沒有人管束,所以她生活得很自由,這為她以後能夠成為一個充滿靈性、自由奔放、與眾不同的舞蹈家奠定了基礎。

小時候的鄧肯就是一個性格很叛逆的孩子,她不信仰任何宗教,還將這種思想也灌輸給了孩子。有一次她和母親路過教堂看見有人在禮拜,她想進去看看,於是對母親說:“媽媽,那些人都進去了,我也想進去看看。”“孩子,那是有錢人去的地方,我們還是不要去了。”

鄧肯又問道:“媽媽,那他們在裏麵幹什麼呀?”

“他們在向上帝祈禱,希望上帝保佑他們。”

“那我們為什麼不去祈禱,也讓上帝保佑我們呢?”

“孩子,上帝隻保佑那些有錢的人,媽媽不相信有什麼上帝。”在母親的影響下,鄧肯一生不信仰任何宗教。她5歲那年,學校慶祝聖誕節,老師給孩子們發糖果。“聖誕老人給你們送禮物了。”老師高興地對孩子們說。

“老師,世界上沒有聖誕老人,你說的話是騙人的。”

老師不高興地說:“你要是相信世界上有聖誕老人,我就給你糖果吃。”

“我就是不相信有聖誕老人。”老師聽了她的話很生氣,讓她坐在地板上不讓她起來,鄧肯感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於是對同學們大聲說道:“我媽媽說了,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人,那都是假扮的。”

鄧肯在刻板乏味的教育下,學習情況很不穩定,有時候在班上拔尖,有時候會是班裏倒數第一名。鄧肯真正所接受的教育來自於她的母親,母親經常給她彈奏鋼琴,她很喜歡聽母親彈奏貝多芬充滿激情的音樂,這時候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後來,每當母親彈奏鋼琴的時候,她就會在旁邊跟著音樂節拍唱歌跳舞,這也讓她形成了放縱不羈的性格,她在藝術方麵超強的感悟能力也漸漸展露出來。

母親還經常給她朗誦詩歌,鄧肯曾經模仿過母親的表情和語氣朗誦過《安東尼給克莉奧佩特拉的詩》,讓人們無不驚訝於一個小孩子竟然能夠將詩歌中成人的感情理解得如此深刻。

當然,除了藝術的熏陶,母親還非常注重對她心靈的教育。

有一次,鄧肯看見班上的一個同學穿著一件很漂亮的裙子在同學麵前炫耀,她很羨慕,於是回家對母親說:“媽媽,我想要一條漂亮的裙子,我想我穿起來一定很漂亮。”母親說:“孩子,很抱歉,媽媽現在沒有足夠的錢給你買裙子。一個人穿得幹淨整潔就好,內在的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美隻是一種享受。”

鄧肯想了想問:“媽媽,什麼才是內在美呀?”

母親說:“一個人的內在美表現在很多方麵,一個人可以多才多藝,也可以有著高尚的品質、樂於助人的精神,比如熱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遇到困難絕不退縮,勇敢麵對,這都是內在美。”鄧肯聽了母親的話,似乎明白了,於是對母親說:“我也要做個內在美的女孩。”從那以後,鄧肯不再羨慕同學們華麗的外表、光鮮的打扮,而是每天認真地跟隨母親學習舞蹈、詩歌以及家務等。

有一次,母親在編織絨線帽時因勞累病倒了,不能出去賣帽子,非常著急,鄧肯看到了,問母親怎麼了,母親說:“媽媽生病了,沒有辦法出去賣帽子,我們就沒有錢吃飯,要挨餓了。”鄧肯一聽,就自告奮勇地說自己可以去,母親答應了。於是,鄧肯頂著母親編織的小絨線帽挨家挨戶地去兜售,很快她就將帽子都賣光了,還賣出了好價錢。

貧困的生活不僅沒有把鄧肯擊倒,而且還鍛煉了她與逆境搏擊的能力,讓她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