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蒂宮】
皮蒂宮位於橫穿市內的阿諾河南岸,是典型的佛羅倫薩文藝複興時代的建築。1457年,佛羅倫薩商人皮蒂開始建造這座建築,皮蒂宮因此而得名。
皮蒂宮正麵長205米,高36米,由巨大的粗製石塊砌成,唯一的裝飾是底層窗戶支架之間的獅頭雕像。1764年到1783年間又新建了兩座輔樓,成為現在的樣子。宮殿內部裝飾為17世紀到18世紀的巴洛克風格。宮殿中有帕拉蒂納繪畫館、銀器博物館、近代繪畫館、服裝博物館、陶器博物館、音樂廳等,這些館總稱為皮蒂美術館。
皮蒂宮後麵有一座波波利庭院,宮殿與阿諾河對岸的烏費茲美術館通過瓦薩裏亞諾長廊相連。庭院與長廊都建於1565年。
【維琪奧橋】
維琪奧橋又被稱為“老橋”。它橫跨在阿諾河之上,是佛羅倫薩最古老的橋梁,也是歐洲出現最早的大跨度圓弧拱橋。約在公元前1世紀中旬建造的維琪奧橋,是佛羅倫薩曆史上建造的第一座橋梁,現在所看到的橋是在1345年重建的。
維琪奧橋上有二層樓的建築,以前是烏菲茲宮通往隔岸皮蒂宮的走廊。橋上兩邊都是當地特色產品的專賣店,特產店以販賣寶石和貴重金屬為主。這座橋不僅僅是一座橋,也是一條街、一個集市,更是佛羅倫斯市的地標之一。
【國立巴吉洛美術館】
國立巴吉洛美術館建於1255年,是13世紀要塞建築的代表,也是佛羅倫薩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建築,它位於維琪奧宮東北,由三座建築物構成。
這棟建築最早是堡壘和軍火庫,是當時的人們為了抵抗城市中的貴族勢力而建造的。1574 年時,這裏被租給了法庭庭審官巴吉洛使用,並因此而得名。1859年這裏正式改為國家博物館。後來經過大幅度的整建之後,1865年成立了巴吉洛國立博物館,又稱為國立巴吉洛美術館。
這座美術館是佛羅倫薩最偉大的雕像美術館,以收藏14世紀到17世紀意大利文化古城托斯坎尼地區的雕刻作品而聞名。這裏收藏有意大利雕塑家多納太羅(1386—1466)、米開朗基羅(1475—1564)等人的很多作品。
典故傳說
【老橋與但丁的故事】
阿諾河上的維琪奧橋,除了以古老著稱外,還有一個與意大利偉大詩人但丁有關的愛情故事也十分著名。
相傳,在但丁的少年時代,有一次從維琪奧橋上路過,正好遇見一位少女。這位少女手捧鮮花,高貴而美麗,但丁對她一見鍾情。而少女盡管裝作沒看見地徑直從但丁身邊走過,但她的眼裏也流露出對但丁的愛慕。後來,但丁知道了這位美麗的少女名叫貝特麗絲,她成了他的夢中情人。
可惜的是,貝特麗絲在18歲的時候嫁給了一位銀行家,而且婚後不到5年她就去世了。但丁是個對愛情矢誌不渝的人,他一直愛戀著貝特麗絲。後來,但丁在哀傷和思念中寫下了他早年作品《新生》和晚年作品《神曲》,並把貝特麗絲描繪成集真善美於一身、引導他進入天堂的女神。
知識百科
【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著名家族,更是文藝複興背後的閃亮家族。其中,喬凡尼·美第奇與科西莫·美第奇是家族財富與文化的奠基人。在佛羅倫薩展覽的許多作品,原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甚至其中的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的。至於這些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
美第奇家族修建教堂及公共設施、獎勵提拔以及網羅並資助藝術家、收藏圖書和手稿並對公眾開放,他們對藝術的讚助廣泛涉及詩歌、繪畫、雕刻、建築、音樂、曆史、哲學、政治理論等各個領域。可以這樣說,沒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藝複興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麵貌與規模。
18.赫爾辛基
名城概覽
赫爾辛基,芬蘭首都,它瀕臨波羅的海,在大海的襯托下,夏日海碧天藍,冬季流冰遍浮,是一座古典美與現代文明溶為一體的都市,所以被世人讚美為“波羅的海的女兒”。
赫爾辛基的市內建築融貫了傳統的民族浪漫主義風格與現代流行趨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不僅可以欣賞到“新古典派”和“新藝術派”的傑作,也能夠觀覽到富有北歐情趣的雕塑和街景,體現出歐洲古城的浪漫情調和充滿國際化大都市的韻味,使人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寧靜美。
奇境珍藏
【赫爾辛基大教堂】
赫爾辛基大教堂位於議會廣場,是一座路德派教堂。其宏偉的氣勢和精美的結構是芬蘭建築史上的經典,也是赫爾辛基的地標性建築。
該教堂建於1852年,建築由希臘神殿式的白色廊柱和頂端淡綠色的圓拱鍾樓組成,整座建築高出海平麵80多米,使得身處市區的各個角落都能看見它的身影。建築內部有很多精美的壁畫和雕塑,每當教堂鍾聲響起,整個廣場都一片肅靜,可以靜靜感受這種宗教信仰帶來的心靈的寧靜。每周日晚上,這裏都會舉行管風琴獨奏會和音樂會。
【芬蘭堡】
芬蘭堡位於赫爾辛基外海上的一串小島上,建於250多年前,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海防軍事要塞之一。1991年,芬蘭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芬蘭堡占地麵積約為80萬平方米,其中保存有8千米的城牆、105門大炮、290座機房和數十座知名的博物館。除此之外,芬蘭城堡還有教堂、軍營、城門等名勝古跡,都是沙皇統治時期的著名建築。
【岩石教堂】
岩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奧基奧教堂,因建在岩石中而得名。該教堂位於赫爾辛基市中心坦佩利岩石廣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岩石中的教堂。
該建築建於1969年,教堂入口走廊為隧道狀,外部牆壁以銅片鑲飾,內壁則完全保持了天然的花崗岩石壁紋理,保留了原始的岩石風味。教堂的屋頂由100條放射狀的梁柱支撐,同時鑲嵌透明玻璃,在中心區域有一個聖壇,與玻璃屋頂所射下的自然光芒相互輝映,盡顯聖壇的神聖。整座教堂如同神秘的飛碟一般,降落在岩石之中,充分體現了芬蘭人崇尚自然古樸的審美情感。
【阿曼達雕像】
阿曼達雕像是赫爾辛基“波羅的海的女兒”的象征,位於市中心南碼頭廣場上,是一尊矗立在圓形噴池中央的裸體少女青銅塑像。少女麵向大海,一手托腮,靜靜地凝望著芬蘭灣,被人們譽為“大海女神”。阿曼達是20世紀初芬蘭著名雕塑家維萊?瓦爾格倫在巴黎創作的。如今這座銅像已成了赫爾辛基的象征,不論春夏秋冬,到這裏觀光的遊客都要與她合影留念。
⊙尋幽探秘:
1.阿曼達雕像為什麼麵向大海,凝望著芬蘭灣?
1877年,22歲的設計者瓦爾格倫赴巴黎深造,並在那裏生活了36年。身在異國他鄉的他對祖國一往情深,雕像阿曼達麵向大海,凝望芬蘭灣,流露出設計者對祖國深深的思念,也表現出赫爾辛基作為“波羅的海的女兒”對大海母親的依戀之情。
典故傳說
【戴帽節】
相傳在20世紀末,一個“五一”節的前夕,一群大學生在阿曼達塑像附近飯店聚餐並徹夜狂歡。歡慶之餘,他們突然想到矗立在寒夜中孤獨的阿曼達,於是立即從飯店買來一塊台布披在阿曼達身上。一位小夥子靈機一動,從頭上摘下大學生特有的白色帽子,戴在了阿曼達頭上。從此之後,每年“五一”前夕深夜裏,總有大學生給阿曼達戴白帽子。久而久之,便成了赫爾辛基每年一度的固定節日。
後來為了維持社會治安,在芬蘭警方的建議下,戴帽活動改在每年4月30日的下午進行。屆時,赫爾辛基中心南碼頭廣場上會聚集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幾乎都是大學生。當大學生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將象征大學生的白帽子戴在阿曼達少女青銅塑像上的時候,聚集在廣場和附近街道上成千上萬的大學生不約而同地戴上白帽子,並打開早已準備好的香檳酒,舉杯歡慶自己的節日。
知識百科
【簡·西貝柳斯】
簡·西貝柳斯(1865—1957),芬蘭著名音樂家,古典音樂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他才華橫溢,以其傑出的成就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樂和交響詩作曲家之一,享有“芬蘭音樂之父”的盛譽。
西貝柳斯一生作過7首交響樂和交響詩、1部歌劇和許多小型作品,他所有的作品都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了世界的公認。1899年,他創作出民族主義音樂作品《芬蘭頌》,在歐美國家引起轟動,對芬蘭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自1950年起,赫爾辛基舉辦一年一度的國際音樂節——西貝柳斯音樂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西貝柳斯和他的不朽作品將永遠是芬蘭的驕傲和象征。
19.哥本哈根
名城概覽
哥本哈根是丹麥的首都,也是丹麥最大的城市及最大的港口,坐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
哥本哈根曆史悠久,12世紀時便已有人在此建立城市,它的英語名稱來自於德國方言低地德語“Kopenhagen”,現在所說的“哥本哈根”便是由此音譯而來。
特殊的曆史與社會發展,使得哥本哈根的城市既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城市內以古老宮堡為代表的古建築比比皆是,博物館和美術館更是能令人感受到濃鬱的曆史氛圍。而且,這裏四季溫和,風景秀麗。
在2008年,國際知名雜誌《單眼鏡》將哥本哈根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
奇境珍藏
【克倫堡宮】
克倫堡,是丹麥著名的旅遊勝地,位於哥本哈根北部30多千米,是一個小半島。而克倫堡宮則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城堡之一,也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的名劇《哈姆雷特》最早最著名的背景地。
克倫堡宮修建於1574年,是丹麥最負盛名的宮廷建築之一,也是丹麥人民重要的民族象征,俗語“駛向克倫堡”的意思就是返回丹麥祖國。宮殿內陳放著大量的古式家具、油畫、掛毯、木雕。二層的國王居室裏有一幅英國國王查爾斯一世的畫像,是著名荷蘭畫家蓋拉得的傑作。
【小美人魚銅像】
小美人魚銅像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這是一座舉世聞名的銅像。這座銅像也是哥本哈根的標誌性雕像,它取材於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的故事。雕像完成於1913年,由丹麥雕塑家愛德華·埃裏克森設計雕刻,而它的出資建造人則是嘉士伯啤酒的創始人雅格布森。
⊙尋幽探秘:
1.《海的女兒》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故事描寫的是,海王最小的女兒小美人魚愛上了人世間的一位王子,為了能與王子相愛並結為終身伴侶,她以自己優美動聽的聲音為代價,在巫師的幫助下離開了家庭和親人。而且,每天除了不能說話,她還要忍受由魚尾變成腿的疼痛。
可是王子最終卻未能和她結婚,因為國王為王子選擇了鄰國的公主作為妻子。沒有得到人間愛情的小美人魚,在王子成親的第二天,隨著太陽的升起而成了泡沫,離開了世界。
【市政廳廣場】
哥本哈根市政廳廣場是哥本哈根的心髒所在,也是丹麥全國的神經中樞,網狀的公路從廣場通向丹麥的四麵八方。廣場上有0千米的起點,表示所有距哥本哈根的距離都從這裏開始測量。
現在的市政廳建於1905年,是古代丹麥建築風格與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建築風格相結合的傑作。富麗堂皇的市政廳大廳麵積為1500平方米,主要用於結婚典禮和官方接待。
在市政廳還有一個110米高的鍾樓,在鍾樓門的上方,有一個由丹麥鎖匠延斯奧爾森設計的“世界鍾”,這座鍾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不僅有13套機機械裝置同時運行時間極其準確,而且還能計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以及各種天文時。市政廳正門上方還有哥本哈根的奠基人阿布薩隆大主教的鍍金塑像。
【阿瑪林堡宮】
阿瑪林堡宮由環繞阿瑪林堡廣場的四座相同樣式的建築組成,現在是丹麥王宮的所在地。最早這裏是四個貴族的府邸,在皇宮克裏斯蒂安堡1794年被大火摧毀後,丹麥皇室遷到了這裏,於是就變成了皇室的正式官邸。阿瑪林堡宮其中的一個部分被開辟為博物館,作為玫瑰堡皇家博物館的一部分對外開放。
典故傳說
【西蘭島的形成】
神農噴泉雕塑(又稱吉菲昂噴泉),位於哥本哈根港口的長堤公園內,這座雕塑是丹麥傳統文化的傑作。雕像上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左手扶犁,右手揮鞭,趕著4頭神牛在奮力耕作,水從牛鼻和犁鏵間噴射而出。這座雕像還有一個動聽的故事。
傳說,女神吉菲昂得到瑞典國王戈爾弗的許可,可以在他的地盤上挖一塊地占為己有,但是國王隻給了她一天一夜的時間,挖多少算多少。於是,女神就將4個兒子變為4頭神牛,在瑞典國土上挖出一塊土地填進海裏。從此,瑞典的國土上留下了一個維納恩湖,而挖出來的土地就是現在哥本哈根所在的西蘭島。
因此,有人將吉菲昂女神視為丹麥的創世紀女神。
知識百科
【安徒生】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家,被尊為“現代童話之父”,他是世界童話的創始人。安徒生從小貧困,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在少年時代,他曾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他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可惜的是,不久後他就因為嗓子不好而被解雇。
安徒生的文學生涯開始於1822年。他早期主要撰寫詩歌和劇本。在經人資助進入大學後,他的創作才日趨成熟。在那時候他曾發表過遊記和歌舞喜劇,同時也出版詩集和詩劇。而他的故事之所以有著強烈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同情不幸者和流浪者。
安徒生的著作有《醜小鴨》、《海的女兒》、《夜鶯》等。直到他去世的前三年,他一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
20.劍橋
名城概覽
劍橋市是英國劍橋郡的首府、國際著名的大學城。它位於英國倫敦的北部,卡姆河的東岸。
劍橋市內的房屋和教堂多為古典式建築,街道狹窄而幽雅。這裏環境優美,綠草如茵,有名為“耶穌”、“馬克斯”和“綿羊”的多塊草坪,幽幽的綠草像絨毯一樣鋪在地上,映著劍河的水,景色格外動人。
自13世紀,劍橋大學創辦了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起,劍橋作為一座大學城存在至今。劍橋大學有聖約翰學院、三一學院、國王學院、馬格達倫學院等幾十所著名學院。劍橋的魅力不隻在於這裏的動人風景,還在於那份濃鬱的學術氣息和學者們的學風與智慧。
⊙尋幽探秘:
1.中國詩人徐誌摩曾寫下了著名的詩歌《再別康橋》,以抒發自己對劍橋的留戀,詩文裏的康橋指的是現在的劍橋嗎?
1921年,徐誌摩赴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他在劍橋的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康橋是劍橋的舊稱,徐誌摩在詩文裏提到的康橋並非特指劍河上的一座橋,而是指劍橋的全部。
奇境珍藏
【劍橋大學】
劍橋大學成立於1209年,位於劍橋市,是世界上的十大著名學府之一。劍橋大學共有31個學院,其中有3個女子學院和兩個專門的研究生院。800多年來,這裏孕育出了73位諾貝爾獎得主,科學家、藝術家、詩人以及著名的學者不計其數。
實際上,劍橋大學隻是一個學院的聯合體,各個學院的曆史背景不同並且高度自治,但是又都遵守著統一的劍橋大學章程。各學院經濟上自負盈虧,並且都有著各自的校紀和校規。
劍橋大學的許多地方尚且保留著中世紀的風貌,許多校舍的門廊和牆壁上裝飾有古樸莊嚴的塑像和印章,隨處可見幾百年來不斷按照原樣維修的古老建築。
【劍河】
劍河位於劍橋大學,它被看作是劍橋大學的象征。曆史上,劍橋市曾是一個渡口,公元初年,羅馬人入侵不列顛時曾在劍河兩岸安營紮寨,並築路修橋,這裏逐漸繁榮起來。
劍河上遊河流曲折,兩岸風景清麗動人;至下遊河麵較為寬闊,水流平緩,岸邊是劍橋大學校園的美麗建築,撐篙漂流於劍河之上,可以飽覽兩岸美麗風光。
【數學橋】
數學橋位於劍橋的女王學院,這座古老的木橋橫跨於劍河之上,又被叫做牛頓橋。佇立橋頭,看著數學橋倒映在清澈如鏡的劍河水中,有著不規則的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幾何圖案。
有人說,這座橋是劍橋治學精神的象征,無論誰來到這裏,都會被科學王國的神奇魅力所吸引,對劍橋人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執著而感到由衷地欽佩。
⊙尋幽探秘:
2.數學橋為什麼又叫牛頓橋?它和牛頓有什麼關係嗎?
相傳,數學橋是科學家牛頓在劍橋任教時設計建造的,整個橋沒有用一根釘子和螺絲來固定。後來,女王學院的學生為探究這座橋的奧秘,曾把它拆開來研究,但卻無法複原,隻好用釘子將它重新固定成現在的樣子。
也有人說,這座橋是英國的橋梁大師威廉姆·埃斯裏奇(William Etheridge)在皇後學院讀書時的傑作,並且是他受到中國橋梁的啟發而設計的。
據考證,這座橋不可能是牛頓建造的。因為數學橋建與1749年,而牛頓逝世於1727年。隻能說,劍橋人對牛頓太過鍾愛,總是把很多的傳說與他聯係到一起。
典故傳說
【亨利八世的雕像】
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是由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在1546年創建的。三一學院的大門入口處有亨利八世的雕像,不過令人捧腹的是,威嚴的國王左手持有象征王位的金色圓球,右手卻舉著一根椅子腿。
據說,原來亨利八世的右手中握的是象征著無上王權的金色權杖,然而就在雕像剛剛落成不久時,不知是哪個惡作劇的學生,悄悄爬上去把權杖抽了出來,用一根椅子腿取而代之。
更為奇怪的是,數百年來沒有任何人去管它。劍橋人不僅任其自然,還津津樂道地向學校的新生和前來參觀的遊人講述這個“精彩”的故事。
這一獨特的景觀成為了三一學院自由、幽默和富有挑戰精神的代表。
知識百科
【三一學院】
三一學院於1546年由國王亨利八世創立,無論是學術成就、學院規模還是財力,它都在劍橋大學的31個學院中名列前茅。同時,這裏還是科學家牛頓、哲學家培根、查爾王子、六位英國首相以及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母校。
學院有寬敞的中庭、古老的建築和精美的校舍,中庭裏有一座伊麗莎白時代修建的噴泉。學校大門入口處有亨利八世的雕像,右側的草坪中間種著一顆不起眼的蘋果樹。據說,就是這棵樹上的蘋果落在了牛頓的頭上,啟發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但是,這棵樹枝幹細弱,不僅令人懷疑它是否有那麼長的樹齡。
21.萊比錫
名城概覽
萊比錫是德國薩克森州最大的城市,位於薩克森州萊比錫盆地中心,在魏塞埃爾斯特河與普萊塞河的交彙處,麵積141平方千米,也是德國東部的第二大城市。
萊比錫曆史悠久,1160年就已經建立城市,中世紀起即成為商業中心,18世紀到19世紀成為文學藝術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重要中心,20世紀初又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內的名勝古跡也很多,如古皇宮、戰勝拿破侖紀念碑、巴赫紀念館、列寧舊居、季米特洛夫博物館等。
“萊比錫”一詞在古斯拉夫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因此市區、郊外處處可見菩提樹。
圖書出版業是萊比錫最著名的行業,人們稱萊比錫為“書城”。
同時,這裏還是著名的音樂之城,是德國音樂會的發源地,1743年就建立了德國最早的大型音樂廳。偉大的作曲家巴赫就曾在市內的托馬斯教堂工作。
奇境珍藏
【萊比錫老市政廳】
萊比錫老市政廳位於市中心的市場廣場邊上,最初建於1556年,現存的市政廳是二戰後的重建建築。現在,市政廳的內部作為萊比錫曆史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市政廳大樓共分三層,最下麵是棕紅色石材砌築的拱廊,中間是黃色牆身,最上麵是紅瓦斜坡屋頂。在大樓的屋頂上還建有6座造型優美的高閣樓,閣樓中間還有一座高聳的鍾塔。這棟大樓以其優美的外觀而成為德國最漂亮的文藝複興建築之一。
【尼古拉教堂】
尼古拉教堂是萊比錫最大的教堂。初建於1165年,是羅馬式和後期哥特式的建築風格。這個教堂位於東西和南北兩個重要貿易路線的交彙處,它是為了紀念中世紀批發商和貿易商的保護神尼古拉斯而建的。
教堂內有椰樹狀的巨柱和天花板,在聖殿裏還有一個晚期羅馬式的木質十字架,是萊比錫最古老的藝術品。教堂的整個內部是德國傑出藝術和技術最好例證。
【托馬斯教堂】
托馬斯教堂位於萊比錫市政廳廣場後麵,教堂創建於13世紀,現在的托馬斯教堂是戰後重建的,該教堂以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及巴赫的指揮而聞名。巴赫的遺骸就被安放在這裏,墓地就在教堂內主祭壇前麵。
教堂哥特式窗戶的彩色玻璃上描繪的是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德國著名音樂家巴赫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死難者。
1723年到1750年巴赫擔任了這座教堂的管風琴師兼合唱團指揮,並且在這時誕生了《馬太受難曲》等許多名曲。托馬斯教堂就是以巴赫和托馬斯教堂合唱隊的演出而世界聞名。另外,成立於1212年的托馬斯教堂合唱隊,又是德國最古老的男童唱詩班。
【巴赫博物館】
巴赫博物館位於原先聖托馬斯學校舊址附近。作為托馬斯教堂的唱詩班領唱者、城市音樂主任的巴赫,對萊比錫的音樂有著重要的影響。
博物館內收藏了作曲家巴赫在萊比錫音樂生涯中的作品及曆史資料。展館主要分4個主題,分別在4個房間:聖托馬斯學校合唱班、音樂的指導、巴赫的家庭、巴赫和他的影響力。
⊙尋幽探秘:
1.巴赫在萊比錫如此著名,那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國著名作曲家、管風琴家。他彙集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溶為一體。他一共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巴赫的作品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對後來將近300年的整個德國音樂文化,乃至世界音樂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典故傳說
【《馬太受難曲》的發現】
《馬太受難曲》是巴赫的名作,但是最初這部作品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幸虧有19世紀的浪漫派音樂家門德爾鬆,這部湮沒一個世紀的名作才得以重見天日。
據記載:門德爾鬆有一次去肉鋪買香腸,回家後無意中看到香腸上的包裝紙竟是舊樂譜手稿。門德爾鬆仔細讀了譜子的內容,發現那是一部非常不俗的作品。於是他連忙跑回肉店,向老板娘詢問後,買下了全部的包裝紙,這就是遺失的《馬太受難曲》總譜。門德爾鬆仔細研究了曲譜,然後又指揮上演了這部作品。從此在音樂界掀起了演奏、研究巴赫的熱潮。
不過,門德爾鬆指揮演出《馬太受難曲》的確是音樂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從肉鋪裏發現手稿”的情節純屬虛構,隻是傳記作者用以增加戲劇性效果的。
知識百科
【萊比錫戰役】
萊比錫戰役又稱萊比錫各民族大會戰,是拿破侖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發生在萊比錫城下。戰爭的一方是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瑞典組成的聯軍約30萬人,另一方是拿破侖一世統帥的法軍及萊茵聯邦的軍隊約20萬人。
1813年,為阻止反法聯軍的會合,拿破侖一世(1769—1821)在萊比錫集結軍隊應敵。戰鬥中,拿破侖曾經建議談判,但遭到了聯軍的拒絕。後來經過艱苦巷戰,萊比錫最終落入反法聯盟手中。
萊比錫戰役是拿破侖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戰鬥中反法聯盟損失了約5.4萬人,而法軍約死傷3.7萬人。會戰的直接結果是拿破侖一世在德意誌的統治最終崩潰,萊茵聯邦解體。
22.倫敦
名城概覽
英國首都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離泰晤士河入海口88千米,是英國第一大城及第一大港,也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之一兼世界四大世界級城市之一。
早在3000多年前,倫敦地區就是當時英國人居住的地方。公元前43年,羅馬人建立這座城市。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
倫敦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是一座古代文明與現代化結合的大都市,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2012年,倫敦將舉辦第三十屆奧運會。
奇境珍藏
【白金漢宮】
白金漢宮坐落在西倫敦的中心區域,東接聖詹姆斯公園,西接海德公園,是英國王室成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
它是一座四層正方體灰色建築物,正門懸掛著王室徽章,莊嚴而神聖,是英皇權力的中心地,宮殿前麵的廣場有很多著名人物的雕像,其中有白金漢宮的第一位君主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宮殿內有宴會廳、典禮廳、音樂廳、畫廊、圖書館、皇家集郵室等600 多個廳室,收藏許多繪畫和家具,還有一座麵積約40英畝(1英畝=4046.86平方米)的禦花園。
⊙尋幽探秘:
1.維多利亞女王雕像上的“金色天使”是什麼意思?
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是英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期間是英國最強盛的“日不落帝國”時期。而維多利亞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寓意英國皇室希望能再創造維多利亞時代的光輝。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位於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麵的羅素廣場,建於1753年,是世界上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大英博物館包括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西亞文物館、歐洲中世紀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等館區。館內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眾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多達600多萬件。其中以埃及文物館、希臘羅馬文物館和東方藝術文物館藏品最引人注目,其中收藏的古羅馬遺跡、古希臘雕像和埃及木乃伊聞名於世。
⊙尋幽探秘:
2.世界著名三大博物館是哪幾個?
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同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稱西敏寺,位於泰晤士河畔威斯敏斯特區的議會廣場,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首相官邸,是倫敦的國家級聖公會教堂。
該教堂創建於8世紀,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麵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米,本堂寬僅11.6米,但上部拱頂高達31米,是英國哥特式建築最高的拱頂。整座建築頂部有數個由彩色玻璃鑲嵌的尖頂並列一起,美麗絕倫。這座教堂不僅是宗教勝地,還是英國王室的活動場所,忠實地紀錄了英國皇族每一頁興衰起落的曆史,更是英國曆史文物的集萃之地。
【倫敦眼】
倫敦眼是世界上首座、也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觀景摩天輪,聳立於泰晤士河南畔的貝蘭斯區,麵向威斯敏斯特宮與大本鍾。這座摩天輪高135米,是為了慶祝2000年的到來而興建的,被譽為數學上的奇跡。坐在這個巨型摩天輪中,可將泰晤士河畔的美景盡收眼底。
典故傳說
【鑰匙典禮】
位於倫敦城東南角的塔山上的倫敦塔曾是英國國王的主要宮殿之一,這裏每天晚上都要舉行古老的“鑰匙典禮”。
晚上9:53,一位負責守衛的英王禁衛隊的隊長出場,他身披紅色外套,胳膊上佩戴金線條臂章,頭戴一頂高帽,將手裏的燭燈遞到衛兵手裏,然後喊著口號,列隊去給沿河的三道大門上鎖,並且在門前作一番舉槍致敬的演習。突然,一個執勤的哨兵端槍大喊:“站住。”整個衛隊停住腳步,哨兵問:“來者何人?”衛隊長答道:“鑰匙。”哨兵接著問:“誰的鑰匙?”衛隊長又答:“伊麗莎白女王的鑰匙。”然後哨兵才準許通過,這時衛隊長摘下帽子高呼:“上帝保佑伊麗莎白女王!”隊員們齊呼:“阿門!”於是,在號角聲中,衛隊長把鑰匙交給倫敦塔的總管。這樣倫敦塔就算度過了平安無事的一天。
據說這項儀式已有600多年的傳統,沒有間斷過一天。整個過程持續7分鍾,到10:00時準時結束,算是對伊麗莎白女王的一種懷念和尊敬吧!
知識百科
【倫敦藝術場所】
倫敦的藝術、娛樂形式極為豐富,歌劇、音樂劇、古典音樂、搖滾、爵士樂、皇家芭蕾、踢踏舞應有盡有。倫敦市內有1000多個劇場,如最為著名的國家劇院和皇家莎士比亞劇院,這裏大多上演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蕭伯納的作品。在小型劇院中也可以觀賞到一些初出茅廬的作家的創作,劇場氣氛輕鬆愉快。
23.羅馬
名城概覽
羅馬位於台伯河下遊平原,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羅馬曆史悠久,是古羅馬的發源地。大約公元前2000年初,羅馬人移居到這裏。公元前8到公元前4世紀,這裏逐步形成早期的羅馬城。756年到1870年為教皇國的首都,1870年意大利王國統一後成為意大利首都。
羅馬分為北部的古城與南部的新城兩部分。古城裏有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和大競技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而且還有文藝複興時期的許多精美建築和藝術精品。新城在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間建成,是擁有摩天大樓的現代化城市。
⊙尋幽探秘:
1.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名言是和羅馬有關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是一句著名的英國諺語,比喻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或選擇餘地很多;“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也是一個英語典故,原意為,羅馬不是在一個白天而是在一個晚上建成的,後演變成:成就是通過日積月累而的來的;“身在羅馬就做羅馬人”,意思是入鄉隨俗。
奇境珍藏
【許願池】
許願池,原名是特雷維噴泉,傳說會帶來幸福,所以又稱幸福噴泉。
這個噴泉是羅馬市內最大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噴泉,它於1762年建成,是全球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也是羅馬的象征之一。噴泉左右對稱,中央是駕駛戰車的海神波塞東,背景是海神宮,兩旁是水神,宮殿上方是代表四季的少女雕像。
關於許願池有不少傳說。第一個傳說是說,隻要背對許願池,右手拿硬幣越過左肩拋入池中,便可以重返羅馬;第二個傳說是用同樣動作拋三次硬幣,第一枚是代表找到戀人,第二枚代表彼此真心相愛,第三枚代表結婚,並且婚後一起重返羅馬。
【威尼斯廣場】
威尼斯廣場位於羅馬市中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廣場長130米,寬75米,是五條大街的彙合點。
威尼斯廣場西麵是威尼斯大廈,東邊是威尼斯保險總公司大樓。廣場南麵,有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是卡皮托利諾山上的祖國祭壇,這是意大利獨立和統一的象征。
威尼斯廣場每年有幾次被海潮的潮水漫過的時候,這種水漫廣場的景致十分壯觀。
【萬神殿】
萬神殿位於羅馬的市中心,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到公元前25年,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
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築是亞德裏亞諾大帝於120年到124年間所修建的,是一座43.4米高的圓形堂,它的底平麵直徑也為43.4米。萬神殿下半部為空心圓柱形,上半部為半球形的穹頂。穹頂內壁被整齊劃分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凹陷。萬神殿內寬廣空曠,無一根支柱,穹頂頂部開有直徑9米的圓洞,是整個萬神殿內唯一的光源來源。
【科洛塞競技場】
科洛塞競技場,也稱作羅馬鬥獸場,建於72年至82年間,現在隻留下遺跡,位於羅馬市中心威尼斯廣場的東南麵。這個鬥獸場(專為野蠻的奴隸主和流氓們看角鬥而造的場所)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也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
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這座龐大的建築占地麵積約2萬平方米,可以容納近9萬人。圍牆共分4層,前3層均有柱式裝飾,依次為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最高的第4層是頂閣。在第4層的房簷下麵排列著240個中空的突出部分,它們是用來安插木棍以支撐“Velarium”的,Velarium是露天劇場的遮陽帆布,撐起它就可以幫助觀眾避暑、避雨和防寒。
典故傳說
【真理之口】
在意大利羅馬的科斯美汀聖母教堂,有一塊雕刻著海神頭像的圓盤,這就是名揚世界的“真理之口”。
真理之口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測謊器之一。據說說謊的人若將手放進“真理之口”,手就會被咬斷。另一說法是,隻要將手放入“真理之口”,心中默念愛人的名字7聲,如果手沒有被咬,就代表你對這一段愛情是真誠的。
知識百科
【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是古代羅馬文明的一個階段,理論上是共和製,但實際上是一個專製的政體。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是蓋烏斯·屋大維(前63—14),他被尊稱為“奧古斯都”。而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圖拉真(53—117)統治時期,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製了大約59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192)和後期帝國(193—476)兩個階段。
前期帝國經朱裏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達到鼎盛。這一階段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
後期帝國從3世紀危機開始,經伊利裏亞諸帝、戴克裏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395年,羅馬帝國被正式分為兩部分。西羅馬帝國在476年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才滅亡,史學家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24.莫斯科
名城概覽
莫斯科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部,是俄羅斯聯邦的首都,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藝術的中心。
莫斯科是一座曆史悠久並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它建於1147年,至今已有860多年的曆史,古時曾有“第三個羅馬”之稱,是世界特大都市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城市。
市內生態環境保護良好,名勝古跡眾多,擁有11個自然森林區、98個公園和800多處街心花園。雕塑是莫斯科市別具風格的特色,市內多處屹立著用青銅或大理石雕成的塑像。
奇境珍藏
【紅場】
紅場是位於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廣場,是國家舉行各種大型慶典和閱兵的地方。在俄語中“紅色的”含有“美麗”的意思,所以紅場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廣場。”
紅場原名為“托爾塔”,意思為“集市”。它曾是15世紀伊凡三世開拓的城外工商區,1517年時這裏發生大的火災,1662年改稱為紅場。
紅場長695米,寬130米,總麵積達9萬多平方米,地麵全由赭紅色的方形石塊鋪成,顯得古老而神聖。廣場兩邊略呈斜坡狀,遠遠看去整個紅場似乎有點微微的隆起。
紅場西側為克裏姆林宮,北麵是國立曆史博物館,東側是百貨大樓,南部是瓦西裏布拉仁教堂。紅場是莫斯科曆史的見證,也是莫斯科人的驕傲。
【克裏姆林宮】
克裏姆林宮是世界文明的建築群,它位於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羅斯的標誌之一,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
克林姆林宮的宮牆全長2235米,高5到19米不等,共有4座城門和19個塔樓。這裏曾是曆代沙皇的宮殿,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築群。十月革命之後,克裏姆林宮是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和政府的所在地。蘇聯解體後,這裏成為俄羅斯的總統府。它與俄羅斯所有的重大政治事件有關,見證了俄羅斯從莫科斯大公國發展為一個強大國家的全部曆史。
宮內保存有俄國鑄造藝術的珍品,重達200噸的“鍾王”和重達40噸的“炮王”。克裏姆林宮是俄羅斯備受珍視的文化遺產。在俄羅斯有一個諺語這樣形容莊嚴雄偉的克裏姆林宮:“莫斯科大地上,唯見克裏姆林宮高聳;克裏姆林宮上,唯見遙遙蒼穹。”
⊙尋幽探秘:
1.莫斯科大公國指的是曆史上的什麼時期?
莫斯科大公國指的是曆史上15世紀到17世紀末的這段時期。
【莫斯科地鐵】
莫斯科地鐵的結構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狀,它全長277.9千米,有12條線路和71個車站。每個工作日的客流量約為800—900萬人次,是世界上使用效率第二高的地下軌道係統。
莫斯科的每座地鐵站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來自不同產地的大理石及各種礦石鋪滿了車站的大廳。車站內有精美的大理石藝術雕像、玻璃拚花和典雅的吊燈,站台的頂部貼有馬賽克拚成的鑲嵌畫,整個車站仿佛一座華麗的藝術博物館。
莫斯科地鐵不僅僅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鐵之一,還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並享有“地下藝術殿堂”的美稱。
【列寧墓】
列寧墓坐落於紅場西側,克裏姆林宮牆的正前方,采用黑色和紅色的兩色大理石和花崗石築成。
陵墓的體積為5800立方米,內部容積為2400立方米,墓前有重達60噸的碑石,上刻有“列寧”字樣。墓頂是一個平台,平台的兩側是可容納萬人的觀禮台。
沿著黑色大理石的台階而下,就進入了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廳。列寧安詳地躺在水晶棺裏,他身穿黃色上衣,胸前佩戴有紅旗勳章,身上覆蓋著蘇聯的國旗。
距列寧墓不遠就是列寧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列寧的遺物和傳記。在列寧墓和克裏姆林宮牆之間是前蘇聯政治家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等人的墓地。
典故傳說
【列寧理發】
一天,列寧去理發店理發。當時理發店已經有很多人在等候,列寧一進門就問:“誰是排在最後的一位?”他是想按照先後的次序等候。
等著理發的人們都認識列寧,知道他日夜為國家大事操勞,時間對他來說十分的寶貴。於是對他說:“誰是最後一位不要緊,現在有位置空出來,請您先理吧!”
列寧說:“謝謝諸位同誌。不過這樣是不可以的,我應該守秩序,我們自己製定的法律,應該在生活中去遵守它。”說著,列寧找了個椅子坐下來,並從衣袋裏掏出報紙看起來。人們見列寧態度很堅決,就沒再說什麼,都以敬佩的眼光看著自己的革命領袖。
知識百科
【列寧】
弗拉基米·伊裏奇·列寧(1870—1924),生於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俄羅斯烏裏揚諾夫斯克州),他是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和學說的繼承者、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締造。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這一偉大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曆史發展的新紀元。
25.慕尼黑
名城概覽
慕尼黑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也是德國南部的第一大城市,是德國僅次於柏林和漢堡的第三大城市。
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也是歐洲最繁榮的城市之一。因為這裏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慕尼黑是德國的著名古城。12世紀中葉,巴伐利亞國王獅子亨利(1129—1195)便在這裏建起了小鎮。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慕尼黑有許多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築,它們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典型代表。
同時,這裏也是頗具現代氣息的城市,擁有寶馬大廈等現代化建築。而且,這裏的文化氛圍濃鬱,是德國著名的博覽會城市,還曾是一些著名的國際展覽和會議的會址。另外,每年10月的慕尼黑啤酒節是世界上最盛大的民間節日。
⊙尋幽探秘:
1.慕尼黑這個名字,聽來似乎和顏色有關係,那麼它有什麼意義嗎?
慕尼黑這個名稱的本義是“僧侶之地”,它的由來是:12世紀一些僧侶曾在這裏建過修道院。因此,該市的市徽上就是一個身穿僧袍、手持《聖經》的僧侶像,稱為“慕尼黑之子”。於是,慕尼黑便成為了城市的名字。
奇境珍藏
【聖母教堂】
聖母教堂建於15世紀,是在大多數慕尼黑的明信片上展示的標誌性建築。教堂位於慕尼黑市中心聖母廣場1號,是這裏最大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慕尼黑—弗賴辛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教堂高109米,寬40米,有一對分別高99米和100米的有綠色圓頂的雙塔。雙塔特殊的圓頂被人們稱為“羅曼國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異國風味的”,或者也可以說是“意大利風味的”。在1525建成後,這種圓頂風格成為了後來巴伐利亞眾多教堂建築的典範。
【奧林匹克公園】
奧林匹克公園是1972年慕尼黑第20屆夏季奧運會舉辦的場地。
整個公園由33個體育場館組成,包括可容納80000名觀眾的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可容納9000名觀眾的遊泳池、14000座席的綜合體育館等。
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半邊,有一個靠50根吊柱吊起的幾張“漁網”組成的帳篷式屋頂,這些“漁網”全部是人造有機玻璃。7.5萬平方米的帳篷屋頂遮住半個體育場,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屋頂。
公園內還有一座高290米的奧林匹克電視塔,它是慕尼黑最高的建築物,在它的中間有觀賞平台和旋轉餐廳。
【寶馬大廈】
寶馬大廈位於奧林匹克塔旁,是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廠商BMW總公司所在地。大廈的外部造型酷似發動機。低層三樓是展廳,介紹創立於1916年的BMW發展過程。館內的參觀通路呈螺旋狀延伸,按照生產的年代陳列著從古到今的各種型號的寶馬汽車。大廈旁是寶馬博物館,館內從戰前的Dixi係列、Isetta係列直到賽車,所有寶馬公司投入市場的汽車一應俱全。另外,這裏還有各種各樣的發動機、渦輪機、飛機、摩托車和汽車。
【慕尼黑皇宮區】
慕尼黑皇宮區位於慕尼黑市中心,慕尼黑從16世紀到19世紀的一些重要建築大部分都在這裏。慕尼黑皇宮區中有國王大樓、馬克西米裏安皇宮、宴會廳大樓、巴伐利亞歌劇院、將軍紀念堂等多棟建築。這裏還有一座獅子雕像,據說摸摸獅子的鼻子就可以得到福佑。
慕尼黑皇宮區緊鄰慕尼黑市區最大的公園英國花園。另外,皇宮區一旁還有奧丁廣場和慕尼黑市中心的標誌——瑪麗安廣場。
典故傳說
【魔鬼的腳印】
在聖母教堂中,有一隻“魔鬼的腳印”,關於這隻腳印還有一個傳說。
據說建造教堂之初,曾經有一個魔鬼對建築師說,他可以幫忙建造這座教堂,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座教堂隻允許有一個窗戶。建築師想了想同意了魔鬼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