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位偉大的演員來說,他的基本特點在於演出時熱愛他自己(即自己扮演的角色)。
——卓別林
(一)
卓別林認為:在創作喜劇時,其中的悲劇因素往往會激起嘲笑的心理,而嘲笑正是一種反抗。每到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我們就必須用嘲笑的態度去反抗自然的力量,否則我們就會發瘋。
而最能體現他這種思想的創作,就是在1925年製作完成的著名影片《淘金記》。
受在朋友家看到的兩個素材的啟發,從創作之初,卓別林就想到了影片中最好笑的鏡頭:
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查理把自己的皮鞋煮著吃掉了,而且一麵吃還要一麵剔出其中的釘子,它們好像就是美味的雞肉的骨頭;他還津津有味地嚼起那些鞋帶,它們在查理眼裏就是一些細麵條兒。這樣餓得發狂,他的同伴把查理想成了一隻雞,要把他夾著生吃了……
這一定會非常好笑。就是衝著這份熱情,一離開道格拉斯家,卓別林就開始構思這部作品,設計其中的主要人物、情節和大部分鏡頭。因為卓別林想把所有的細節都呈現在劇本上,所以,這個劇本從構思到創作長達半年之久。
卓別林給這個動作喜劇片取名為《淘金記》,開頭的字幕寫道:
“在阿拉斯加形成瘋狂般的淘金熱潮時期,成千上萬的人從世界各個角落蜂擁而來。但是,很多人從來沒有想過,在艱苦、嚴寒、缺乏食物和冰天雪地、人跡罕至的這塊地方,不知道要遭受多大的困難。而等待他們的,就是這樣的困難。”
故事的情節大體為:
在阿拉斯加的嚴冬時節,一大群采金者拉著裝有帳篷的雪橇,背著沉重的旅行用具,紛紛前來尋找金礦。一個帶著圓形禮帽,穿著大皮鞋、肥褲子,拎著竹手杖的采礦者查理(卓別林飾)緊隨其中,在山崖上的羊腸小道中穿梭,他並沒有看到近在咫尺的大熊……
饑寒交迫的查理發現雪地上豎著一根木樁,上麵寫著:
“畢格·吉姆·馬克所有,麵積:東南西北方圓250英尺,不準任何人在此采礦。”
他繼續前行,由於搞錯了方向,居然來到了亡命之徒拉遜棲身的小木屋。拉遜正在驅趕查理時,帳篷被風吹走的大個子吉姆(麥克·斯旺飾)也來到這裏,他就是那個金礦的發現者。拉遜與大個子吉姆發生了激烈的搏鬥,他們拚命爭奪一杆獵槍,而不管查理怎麼躲閃,槍口總是對著可憐的查理(這個鏡頭成為後世導演經常模仿的經典鏡頭)。
最後,吉姆取勝,三人隻好和平共處。暴風雪太大,根本無法出門,饑餓難耐的三人便抽簽決定派一人去尋找食物,拉遜抽中了。他出去尋找食物,被警察認出後,拉遜就槍殺了警察,並獲得了警察的雪橇和口糧。在往回趕路的時候,他發現了吉姆的金礦,便開始挖金礦,自然不會再回小木屋了。
留下的查理和吉姆餓極了。這時候,卓別林精心設計的好戲上演了:
查理把自己的一隻皮靴煮來吃,並像啃骨頭般津津有味地吃著鞋釘;無可奈何的吉姆也跟著吃了起來,還無奈地咬著鞋幫。
又過了一天,大個子吉姆饑餓難耐,在幻覺中把查理當做火雞,舉槍要殺,他們不斷地追打。最後在混亂中跑進來一頭大熊,查理一槍把熊打死。兩人飽餐一頓之後,分道揚鑣。
至此,故事的第一個高潮結束了。如果用音樂來比擬的話,接下來就是抒情的部分了。
(二)
吉姆和查理各自展開自己的故事,而吉姆的故事則頗為凶險:
他回到自己的礦坑,發現了拉遜。罪惡的拉遜打昏了吉姆,逃跑了,在逃走的路上失足跌下深穀(卓別林在此段字幕中打出“惡有惡報”,讓觀眾看著十分痛快)。
吉姆漸漸醒來,但他卻失去了記憶,隻記得自己發現了金礦,但並不記得金礦在哪裏了。他茫然地走著,尋找那個在小木屋裏的依稀記憶。
而查理來到了采礦人聚集的小鎮,邂逅了美麗的舞女喬治亞(喬治亞·海爾飾)。喬治亞與暴發戶賈克發生矛盾,便借跟查理跳舞而氣他。懵懂無知的查理以為喬治亞對自己有意而高興不已。
饑餓的查理暫住在淘金工程師漢克家,並幫助漢克看家,又巧遇喬治亞。喬治亞知道了查理的心思,便想逗逗他,於是答應新年的晚上來這裏與查理一起吃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