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遠離美國(3 / 3)

《舞台生涯》也是卓別林向無聲片時代的致敬,是向那些偉大的父輩藝術家們的致敬。影片旋律優美動人,情節扣人心弦,是一部情感交集、有血有淚的寫實佳作。

在影片中,卓別林將早年的競爭對手巴斯特·基頓也邀請進來一起演出。他們實現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合作。他還為自己飾演的男主角加了一句台詞:

“我就是那個流浪漢。”

這也是卓別林對自己過去時代的追憶。

1951年,卓別林完成了劇本的分鏡頭創作。影片的背景是1914年夏天的倫敦,曾紅極一時到年老喪失了青春、健康、名氣的卡伐羅(卓別林飾,這有卓別林父親的影子)已經被人遺忘,演出還被喝倒彩,他不得不放棄表演,飲酒買醉,想就此度過殘生。

在一次喝醉酒之後,他救了一個名叫梯麗的女孩的性命,並支持她成為了著名的舞蹈演員。但卡伐羅仍然窮困潦倒,被觀眾拋棄,直到他病入膏肓,梯麗組織演藝界為他義演,他為這最後的演出付出了全部的心力,也贏得了觀眾最後的喝彩,而他也倒在了自己所熱愛的舞台之上……

這部電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法國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認為:

“《舞台生涯》是一部深刻的和真正的莎士比亞式的傑作。”

卓別林在片中飾演卡伐羅,這是他第一次以本來麵目出現在銀幕上。而從這部片子一開始,他就與自己獨創的舊角色徹底分手了。

在結束了影片的拍攝之後,卓別林對《法國影壇報》記者說:

“我相信笑和哭的力量,它是消除憎恨和恐怖的良藥。好的影片是一種國際性的語言……好的影片是一種工具……我們已經有了很多毫無理由的暴行、變態的性欲、戰爭、凶殺和歧視的影片,它們愈來愈助長世界的緊張局勢。假如我們能使那些並不宣傳侵略,而是說著普通男女的普通言語的影片獲得大規模國際交流的機會……這或者能幫助我們使這個世界免於毀滅。”

卓別林結束了《舞台生涯》的剪輯,不出意外地,他的影片在美國被禁。但他完成自己在好萊塢最後作品的心願也已滿足,他打算將影片帶到英國去放映。

1952年9月17日,卓別林和妻子離開了他生活40年的好萊塢。清晨5點,他們踏上了前往英國的“伊麗莎白皇後號”豪華郵輪。

汽笛長鳴,卓別林與烏娜離開頭等艙,走上甲板,向那個已經沒有了“自由”的國度回望告別。

第二天早上,他們就從無線電廣播裏聽到了杜魯門政府的司法部長、首席檢察官的聲明,說要對卓別林的“非美活動”進行公開調查,即是拒絕他再次入境的意思。但此時,卓別林對此早已無所謂了。正如他通過卡伐羅之口說出的話那樣:

“越是上了年紀的人,就越有尊嚴感,這種尊嚴感阻止讓我們去嘲弄別人。”

有一次,卓別林帶著一大筆現款走在路上。突然,從路旁草叢裏躍出一個強盜。強盜威脅卓別林交出錢款,卓別林答應了,並對他說:“請在我帽子上開兩槍吧,我回去好向主人交代!”強盜“砰砰”兩聲,照著他的話做了。“再在我的衣襟上開兩槍吧!”卓別林又說。“砰砰”兩聲,強盜又照做了。“最後,請您再在我的褲腿上再打兩個洞,拜托了!”強盜一聽,不耐煩地提起槍,又在褲腿上給了兩槍。卓別林知道強盜的手槍裏再也沒有子彈了,馬上一腳把他絆倒,飛也似的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