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歲之前,袁枚的學業還算順利。可生活往往有它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當袁枚進入二十歲時便遇到許多煩惱。由於他不悉八股時文,雖早年考取了秀才,可舉人這一關卻遲遲不得過,再加之他年輕氣盛,恃才自傲,為同鄉的文人學士所嫉妒和排擠,此時的袁枚處在極度的苦悶之中,鬱鬱而不得誌。好在還有像柴耕南這樣的知己學友,不時地與他通信往來,酬詩唱和,否則真不敢想象這段日子該如何打發。
也許是偶然的巧合,在乾隆時來運轉身著龍袍登上皇帝寶座的這一年,即公元1736年,袁枚的生活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這一年春天,袁枚想去廣西探望在廣西巡撫金府中作幕客的叔父袁鴻。此次出行,一方麵他想借此排解一下心中的苦悶,另一方麵也想伺機謀求一條生活上的出路。隻是苦於家貧無路費,他不得不向好友柴耕南求救,幸虧有柴耕南之兄的解囊相助,他才得以成行。對於柴氏兄弟的幫助,袁枚是感恩至深的。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有他們的這一資助,才使得他的生活發生重大轉機:如果沒有這筆錢他就不能西行,他也就不會遇到知遇之人,也就不會被推薦參加殿試,……因而他對柴氏兄弟的幫助一直掛記心中。後來他在《處士柴東升》一詩中寫道:
瀨水一奩飯,翳桑一頓餐。
當時寸心足,此事千古難。
我昔粵西行,助者柴先生。
先生非有餘,蓮幕分杯羹。
君家耕南弟,與我臭如蘭。
以愛及所愛,同舟赴高安。
富春江水清,洪都江水白。
照我與君遊,照君與我別。
如何照施恩?不能照報德。
就這樣,在一個春日的暮色中,袁枚背起簡單的行李,告別家人和知己好友,乘船出發,開始了漫長的西行之旅。船過江西瀘溪,袁枚正在艙內誦詩,岸上一小孩聽到朗朗讀書聲,便指著船說:“快看,這是一條學士船!”袁枚聽了非常高興,立即寫下了“衣冠僧識江南客,翰墨兒呼學士舟”的詩句。可見此時的袁枚,些許的讚譽和首肯,都會給他帶來極大的安慰。
告別家鄉時,曾有一位年長的學友在一首送別詩中這樣寫道:“畫眉聲裏推篷坐,不是看山便讀書。”然而,漫長的旅途生活並非詩中所描繪的那麼浪漫。這一路上,挨饑受凍,千般辛苦,萬般艱難,袁枚都已遍嚐。曆盡千難萬險,袁枚總算來到廣西。可當他見到叔父時,這位飽嚐幕遊生活之苦的叔父卻很不高興地說:“你真不該來啊!”這對袁枚來說,無異於當頭澆了一盆冰水。
盡管如此,第二天,叔父袁鴻還是將他引見給當時的廣西巡撫金。恐怕袁鴻到死也不會想到,他這一隨意的引見會給袁枚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袁枚已不再是那個稚氣未退、天真活潑的少年了,他已是一位身長鶴立、廣顙豐頤、儀表堂堂、沉穩練達的青年了,再加之生活的磨煉,使得他更顯得老成持重。當袁枚佇立在金麵前時,這位巡撫大人一眼望去,就覺著眼前這位青年長相不俗,談吐文雅,可能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他很想試試袁枚的文才,便要他當場作一篇《銅鼓賦》。袁枚欣然從命,一氣嗬成,且寫得才華橫溢,文筆瑰麗。這裏所說的銅鼓,原為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樂器,鼓身有花紋纏繞,敲擊時聲音渾厚。雍正八年,廣西鄉民發現兩麵銅鼓。相傳為諸葛亮南征時所鑄,一麵送往朝廷,一麵留置於金院署。袁枚的《銅鼓賦》就是以這兩麵銅鼓為題材,通過對銅鼓聲、形、色的描繪,極力稱頌金鐵的政績。金讀罷,十分驚訝,大加讚賞。後來此賦被金編入《廣西通誌·藝文類》中,並列為本朝首篇。五十年後當袁枚重赴桂林翻閱《廣西通誌》時,還寫下自得的詩句:
五十年前《銅鼓賦》,自家披覽自家憐。
不圖漓水崇文目,竟冠熙朝第一篇。
金十分賞識袁枚的才華,便留他在府中住了下來。而且,金每次接待地方官吏時,除談公務外,必談及袁枚的詩作,某首某句如何如何精彩,津津樂道,袁枚聽了,自然很是高興。因此,每逢金見客,袁枚總是躲在屏風後偷聽他們的談話,品嚐金對他的讚譽。
這一年,正值朝廷舉行博學鴻詞科考試。所謂的博學鴻詞科,是皇帝專為網羅天下有名望、有才華的文人學士而設立的考試,考場一般就設在紫禁城內的保和殿,因而通常又稱之為殿試,按皇帝的要求,各地巡撫均可奏疏推薦應試人。當時,金便專門奏疏保舉年僅二十一歲的袁枚。推薦書中這樣寫著:“廩生袁枚裁二十一歲,奇才應運,卓識冠時,臣所特薦,止此一人。”“臣朝夕觀其為人,性情恬淡,舉止安詳,國家應運生才,必為大成之器。”在當時,一個巡撫如此褒獎一個年輕的秀才,恐怕還是絕無僅有的。袁枚對金這種知遇之恩感激至深,晚年憶起金,仍稱他為“六十年來生平第一知己”(《隨園老人遺囑》)。
在秋高氣爽的八月,金為袁枚打點行裝,給他帶上足夠的銀兩,並派人護送袁枚北上進京趕考。此次入京應試的,全國各地共推薦有二百餘人,最年長者為萬九沙,袁枚最年輕,因而在名單上萬列第一,袁署最尾。此次應試,袁枚未被錄取。這次考試題為《山雞舞鏡》,規定寫七言排律,用韻十二個,限押“山”字韻。當時的這種考試極為死板,隨意性很強,錄取與否,往往取決於皇帝和朝廷極少數人的好惡,並無一定的法則。在這次考試中,劉綸考取第一,其原因就是他所作的詩中有“可能對語便關關”之句,深得乾隆皇帝的欣賞,便被皇帝親自拔為第一,授以編修之職,後任軍機大臣。盡管劉綸也是一個人才,但僅憑一句詩就決定取舍,其隨意程度就可見一斑了。在這樣的考試中名落孫山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然而,盡管袁枚未被錄取,但因為在應試者中年齡最小,再加上金的力保舉薦,且“語多溢美”,使得袁枚一時名滿天下,很多人都想一睹這位年輕才子的風采。